仅仅是一份试卷
>十多年前,有专家组在本省开会,提出要到基层调研,喜讯传来,我们如逢甘霖。然而专家就是专家,说话口气不容置辩,我们还没有开口,某公就冷冷地提醒我们“我不谈高考”。我们诚惶诚恐,说悉听尊便。某公是语文界关注的人物,据说是因为与高考命题有关联,一向是一些人的关注对象,虽不至于24
小时有全天候狗仔记者跟踪并把窃听器一直埋进他家的卧室和卫生间,但他的一言一行,的确被语文界的“狗仔队”盯死了。某公更加持重,时时告诫众人不要想撬开他的嘴。无奈我们对高考命题兴趣并不大,猜题押宝一类的事,从来都是两方面互为因果,你越是有兴趣,他那头越是故弄玄虚;他那头藏藏掖掖,这一边便要琢磨算计。你如果没兴趣,他也就没有多大价值了。
专家同志们来了,济济一堂,平易近人。但某公对我们基层同志失去了警惕,他的服装泄密了!他没想到,他面对的是一群有独立分析能力的同志,因为长期在信息不灵的社会长成,这些同志善于从蛛丝马迹发现细微的动向。请看:专家上着灰色西装红色领带,下套石磨蓝色牛仔裤,脚上竟是一双黑色圆口布鞋!这就是说:西方的、新潮的与传统的组合仍将是本年高考语文试题的特色。当时我们很为那样一套独特的装扮感到新鲜。你以为天下人都在捕风捉影?有些人不就是喜欢用那样的怪异吸引公众的眼球吗?有些人不就是喜欢用那样的做派暗示自己的追求吗?
想起这件旧事,是因为前不久和几位同行谈改造语文高考试卷的问题,又有人说肉食者谋之何必问焉,弄不好让人以为我辈有分羹之心。此话实在是以君子之心度我等之盲肠。每一年高考结束,大家都骂高考试卷,都以为出题的人愚不可及,闭门造车,不知深浅。时下一些省区可以自主命题,这本是有效遏制疯狂的应试教学,倡导素质教育的最佳契机;可是有些省区在命题时考虑的不是如何出一份科学合理的,既有利于选拔又能够引导教学的试卷,想的却是如何在全国范围体现本省区的“特色”,体现本省区的“文化地位”;不是从学科的本质出发,不是从教学实际出发,不考虑广大学生的实际水平,考虑的是教育行政领导的评价。所以命题者两头受压,困难重重。
我一直不能相信,全国有一百多万中学语文教师,高中语文教师起码五十万人,以五十万人的智慧,非得受制于那样几套试卷,仰视命题者的一声一息?这样一种态势,将语文学科固定在一种卑微的地位上,并不断地忍受社会的声讨。
现在的试卷的命制仍以高校教师为主,从体制、从安全、从学科素养诸方面考虑,这样做有不少好处。但是也存在着许多问题。目前高校中文系的教师,很少会有兴趣研究中学语文教学和检测评价,他们并不了解高中生是如何学语文的,而又由于专业背景的限制,他们不一定能准确地把握全套试卷的设计,他们往往不得不复制旧有的形式。以作文命题为例。面对一道作文题,学生可能会有什么样的思考,本省区中等水平的学生将会写成什么样,会出现哪些类型的失误,阅卷标准的制定会不会有什么困难,对中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等等,他们的考虑未必能像中学教师那样全面周到。然而现今即使有个别中学教师参与命题,他们的意见往往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谁能想到一张语文高考试卷的改造会有如此之大的困难!种种矛盾,在恢复高考后的第29
年,依然纠缠不清。任何对试题所作的改革尝试,往往首鼠两端,听到点声响,马上就缩回去;稍微想有点大动作,风声才出去,一片骂声已经送过来。我们的语文学科在中学教育中为什么弄得没有地位,与自以为是的人过多、埋头苦干的人太少很有关系,也与大批中学教师抱残守缺、畏惧创新很有关系。我们等了一年又一年,仍旧没等来天亮。倒是众人拾柴,火上烧油,经常靠编制习题赚点钱的语文教师,全国大概有三五万人,他们的过度热情,也把高考命题者逼上了绝路。为了回避社会性的猜题押题,一些省区的命题组伤透了脑筋。当然,我们现在不得不承认,在我们中国,改造一份语文高考试卷可能的确要比研制两弹一星要难,比载人飞船上天要难,比解决几亿人吃饭要难,比加入世贸要难…
…
这究竟是我们中国文化独特,还是中国教育博大精深,虽不在语文教学研究的范围以内,或许正应当是我们感兴趣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