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翻译 语文 教案教学 教学分析 《生命 生命》教学实录及评析

《生命 生命》教学实录及评析

教学分析   2024-12-2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运用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

【教学实录】

一、格言导入

师:同学们,在四年的学习中大家积累了许多名言、警句,是吗?

生:(自由说)是。

师:其中一定有你最喜欢的,谁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名言说给大家。

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师:这是大丈夫说的一句话,告诉我们要为国家负责。

生:我喜欢的名言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师:一点一滴的积累多么重要,谁还想说?

生:我喜欢的名言是: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师:这是孟子说的一句话,强调规则的重要性。老师和同学们一样,也有最喜欢的名言(出示:“一粒貌不惊人的种子,往往隐藏着一个花季的灿烂;一条丑陋的毛虫,可能蜕(tuì)变为一只五色斑斓(lán)的彩蝶。因为,生命本身就是一桩奇迹。”)这是台湾著名女作家杏林子对生命的感悟,大家自由读一读这段名言,想一想有没有什么问题?(学生自由读名言)

生:老师,我想问一下什么叫“蜕变”?

师:谁对这个问题有理解。

生:在这里指的是毛虫的壳脱掉了,变成了彩蝶。

生:为什么说生命是一桩奇迹呢?

师:是呀,为什么说生命本身是奇迹呢?(板书:奇迹)这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学习杏林子的作品《生命 生命》。(板书课题)

二、理清事例

师:请同学们自由通读全文,努力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遇到不好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生:自由读课文。

师:文中有没有读不准的字音?

生:(自由说)没有。

师:这里有几个词,老师想考考大家,谁有信心读准这些词?(出示骚扰、动弹、挣扎、鼓动、欲望、茁壮、即使、震撼、糟蹋)(学生领读)

师:(指一名学生)如果你认为他读得正确,就跟着他读一遍,如果你认为他读得不正确,就及时指正。

生:领读。

师:真不错,基本上正确。其中有两个音要注意。一个是弹,这里要读轻声,动弹(tan),读一遍。

生:(齐读)动弹。

师:还有即(jí)使,他读得非常准确,请同学们在读一次。

生:(齐读)即(jí)使。

师:读得字正腔圆,非常准确。读准了字音,谁愿意站起来把课文读给大家听?(教师请四名同学分读课文)其他同学想一想作者是通过哪几个事例感受生命的?(四名学生读课文)

师:谁能用自己的说一说,作者是用哪几个事例感爱生命的?

生:作者一共通过三个事例来感受生命。第一个是:作者在灯下写稿,飞蛾骚扰它,作者捉住了飞蛾,飞蛾拼命挣扎,作者震惊了,最后放了飞蛾。

师:这件事我们概括为:飞蛾求生。(板书)第二个事例是什么呢?

生:第二个事例是瓜子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里还能茁壮生长。

师:你说得非常简练,这个事例我们可以怎样概括呢?

生:瓜子生长(板书)

生:最后一个事例可以概括为:静听心跳。

师:真好,老师就用你概括的小标题。(板书)

三、精读细品,感悟生命

师:作者就是通过这三个事例感受生命的,那么为什么说生命本身就是奇迹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再认真读读这三个事例。看看哪些语句能让你感受到生命是一桩奇迹?把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学生自由读书)

师:谁愿意读一读自己画的句子?

生:我画的句子是: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多媒体出示)

师: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作者把飞蛾捉住了,它已经不能动弹了,但它还是在挣扎着,我感觉到它还是想活下来。

师:通过你的话,老师知道你是通过“挣扎”这个词,感受到飞蛾强烈的求生欲望。

生:读了这段话,我想如果我捉到一只飞蛾的话,我会怎么办?如果是一只小一点的飞蛾,我会用纸裹住他,把他扔在垃圾筐里,如果是大一点的飞蛾,我会把它装在瓶子里,看着飞蛾我感受这就是生命。

师:你对待飞蛾的态度和作者是不一样的,但你和作者同样都感受到生命。

师:请大家在用心地读读这句话,体会体会飞蛾是怎样对待自己的生命的。

生:我体会到飞蛾非常珍爱自己的生命(板书:珍爱)

师:你是通过哪些词感受到的?

生:我是通过挣扎、极力鼓动、跃动、强烈、鲜明等这些词感爱到的。

师:同学们,大家都知道飞蛾挣扎的目的就是为了……

生:(自由说)活下去。

师:你们知道一只飞蛾能活多长时间吗?

生:大概一个月左右吧。

师:比一个月短多了,它的平均寿命只有9天。可是就是为了这短暂的9天,它在拼命地挣扎着。无论怎样危险,无论能否成功,它都没有放弃。同学们,我们共同感受飞蛾那强烈而鲜明的生命力。伸出手来,五指用力,握空拳。有一只飞蛾就握在你们手中,正在拼命地挣扎,带着这种感觉。我们再来读这句话。(学生握空拳,齐读。)

师:大家想一想飞蛾能创造生命的奇迹?除了自己珍爱生命,还有什么原因?再到文中读一读。

生: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小作者很善良。

师:文中哪句话写了作者很善良?

生:“我忍不住放了它。”如果是我的话,我是不会放了它的。作者放了这只飞蛾说明她很善良。

师:你把自己和作者对比体会到了善良。

生:我认为作者意识到了生命的意义。她已经学会了珍惜生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命,向××学说的那样,用手稍稍用力,就可以让飞蛾结束生命,这多可惜呀!

师:大家听,××同学说得多好呀,她会换位思考,她知道不但要珍惜自己的生命,还要怎么样?

生:(自由地说)珍惜别人的生命。

师:是的,作者被生命震惊了,被感动了。在作者眼里,这飞蛾和一草一木、鱼虫鸟兽,与在座的老师、同学一样,都是鲜活的生命,它也有生存的权力,理应受到尊重。(板书:尊重)

师:还有哪些句子让你感受到生命是奇迹。

生:我画的句子是“竟使它可以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向上,茁壮生长,即使它仅仅只活了几天。”(多媒体出示)大家都知道种子生长需要的条件有泥土、阳光、水。它居然可以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生长,我感觉到它的生命很奇迹。

师:说得真好,不但能画出句子,还能够结合具体词语说感受,这位同学说瓜子生存在砖缝中,这里没有……

生:(齐说)阳光。

师:没有……

生:(齐说)泥土。

师:在这样的条件下,瓜子却能够……

生:(齐说)不屈向上,茁壮成长

师:大家再自由读读,说一说在你心中这是一粒怎样的瓜子?

生:自由读句子

师:谁愿意用朗读表现这粒瓜子?

生:动情地朗读课文

师:先别坐下,说一说在你心中这是一粒怎样的瓜子?

生:我感觉到这是一粒向往生命的瓜子。因为在那样的环境中它还能茁壮成长,即使它仅仅只活了几天,也为来到这个世界上而感到满足。

师:这是你的真实感受,谁还愿意说一说?

生:我认为这是一粒非常顽强的瓜子。

师:从哪儿体会到的?

生:因为它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茁壮成长。

师:是的,这的确是一粒顽强的瓜子。也许在你心中它还是另外一副形象,就请带着你的感受用心地读一读这一段话。

生:齐读。

师:小小的飞蛾面对死亡,拼命挣扎,起死回生;瓜子身处黑暗,没有泥土的滋养,凭着不屈的精神创造了生命的奇迹。那么,作者自己的生命又在哪里呢?书中的怎么说的?

生:“有一次,我用医生的听诊器,静心自己的心跳,那一声声沉稳而有规律的跳动,给我极大的震撼,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多媒体出示画线部分)

师:来,同学们都读一读这句话,品一品,有什么问题或者感受。

生:(自由读句子)

生:我有一个问题,为什么心跳会给作者一个极大的震憾?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谁对这个问题有自己的看法?

生:因为那声音是作者自己的心跳。使作者感受到了自己生命很可贵。作者听到了生命的节奏。

师:这是作者对生命的感受,我们也向作者一样来静静地听一听自己的心跳,请大家闭上眼睛认真倾听。(多媒体播放心跳声,同时动情地朗诵:这鲜活的心跳已经伴随你10年了,足足3650个日子;这强烈的心跳已经属于你近9万小时,500多万分钟,也许你从未关注过它;这活跃的心跳在你的胸膛里已经跳动了约4亿次,你又注意过多久呢?)

师:今天,听了这鲜活的心跳,你有什么感受?

生1:我的生命是非常可贵的。

生2:我感受我的心跳很有规律。

生3:听了这心跳声我感受到生命非常宝贵,我要好好珍惜生命。

师:我们的生命就在这一声声的跳动之中,同学们,请你带着自己的感受,在来读一读这句话。

生:自由读

师:谁愿意在读中抒发自己的感受?

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你认为自己读得怎么样?自己评一评。

生:我觉得自己读得比较有感情,而且很流利,但是有一个不好的地方,就是“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强调得不够。

师:多好的孩子呀,既能看到自己的优点,又能看到自己的不足。其实你读得已经很棒了,谁还想读?

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大家评一评,他读得怎么样?

生:他读得很有感情,表现出生命十分可贵。

生:我认为“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他读得非常好”,强调生命只属于自己,我还想给他提一个建议,前面那句“给我极大的震憾”,自己的生命给自己震憾,我认为这种震憾是非常强

烈的,他读得还不够。

师:那你来试试好吗?

生:好的。(有感情地朗读)

师:果然读得很好,在同学们的感染下,老师也想读一读,可以吗?

生:可以。

师:(范读)

生:热烈掌声。

师:谢谢同学们的掌声,我想问问大家,为什么给老师鼓掌?

生:因为老师读得好。

师:好在哪儿?

生:因为老师读出了自己生命的可贵。给自己巨大的震憾。

师:的确如此,老师读的时候就是在想:生命真宝贵呀,我一定要好好利用它。同学们,带着你对生命的感受,我们一起读一读这句话。

生:齐读。

师:是的,生命只属于自己,所以作者才说……(多媒体出示:“我可以好好使用它,也可以白地糟蹋它。)

生:齐读。

师:读了这句话,你最想说什么?

生:生命是由自己控制的,我们应该好好使用它,不应该白白糟蹋它。

师:真好,请坐。听了这位同学的话,我们知道生命由谁控制?

生:(自由地说)自己。

师:谁还想说?

生:由这句话我想到了一句名言:自己是自己生命的创造者。

师:这句话真是意味深长啊!

生:我觉得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可以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好好使用生命,另一种是白白糟蹋生命。怎么活都是活,为什么不选择好好使用它呢?

师:听了你的话,老师知道了你的选择。我们就先说到这儿,大家看这句话中的“糟蹋”是什么意思?还可以换成哪些词?

生:可以换成“浪费”。

师:把这个词换进去,读一读。

生:“我可以好好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浪费它。”

生:可以换成“挥霍”。

生:“我可以好好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挥霍它。”

生:也可以换成“损害”。“我可以好好使用它,也可以白地损害它。”

师:同学们,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浪费生命,损害生命的现象?

生1:天天抽烟、喝酒,影响身体的健康,这是在糟蹋生命。

师:这两种习惯要不得,但是还有许多人热衷于它,这是在损害生命。

生2:还有人白白浪费时间,在路上又打又闹。

师:你的见解和鲁迅一样,他曾经说:“无端地浪费别人的时间,无益于……”

生:(自由说)图财害命。

师:那白白浪费自己的时间呢?

生:也是在图财害命。

师:不,那是在“慢性自杀”。

生:我不认为有些人不遵守交通规则,也是在白白糟蹋生命。

师:准确地说,那是在危害生命。

生:现在有许多大学生天天去上网,不好好学习,有的甚至为了上网去偷钱,抢劫甚至干违法的事,这就是在糟蹋生命。

师:这不但是在糟蹋生命,还是在危害社会。生活中糟蹋生命的现象还有许许多多,我们说也说不完。通过读课文大家猜一猜作者杏林子可能怎样对待自己的生命?

生:我认为她会好好地使用自己的生命,因为她感受到了生命的珍贵。才不会白白糟蹋它,她写这篇文章,就给自己的上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一课。

师:的确如此,文中处处都能感受到作者对生命的珍爱。

师:还是用这句话,请你在( )里填上合适的词表明作者的生命态度,谁会填?

生:我填的是:我(一定要)好好地使用它,(决不要)白白地糟蹋它。

师:大家来读读这句话。(生齐读)

师:还可以怎样填?

生:我填的是:我(只能)好好地使用它,(不能)白白地糟蹋它。

师:大家来读读这句话。(生齐读)

师:还可以怎样填?

生:可以这样填:我(必须)好好地使用它,(不能)白白地糟蹋它。

师:大家来读读这句话。

生:齐读。

生:我是这样填的:我(应该)好好地使用它,(决不)白白地糟蹋它。

师:大家来读读这句话。

生:齐读。

师:那么,杏林子是怎样好好使用自己的生命呢?请大家听一听杏林子的故事。(多媒体出示杏林子不同时期的照片和著作,配背景音乐加旁白:“作家杏林子本名刘侠,12岁的时候染上了“类风湿性关节炎”,全身关节大部分遭到损坏,致使她腿不能行,肩不能举,手不能抬,头不能转。在长达50年的病痛煎熬中,她曾因病变而呼吸困难,一度有生命危险。轮椅上的杏林子在几乎无法执笔的情况下,凭着坚强的毅力在病痛中写下了四十多本著名的散文、小说、传记、剧本,被誉为“台湾最具影响力的作家”。她组织成立了“伊甸残障福利基金会,”致力于推动残障福利工作。她一生积极开朗,淡泊名利,富有爱心。她的作品洋溢着对生命的歌颂和热爱。她的一句名言是:“除了爱,我一无所有!”2003年杏林子不幸离开人世,家属遵照她的生前遗愿,把躯体捐献给医院,供“类风湿性关节炎”教学研究。”)

师:同学们已经听得入迷了,感动吗?

生:(自由说)感动。

师:说说看,杏林子创造出怎样的生命奇迹

生:她的手都不能动了,但是还坚持写书。

师:手几乎无法执笔,但是还写了多少本书?

生:四十多本。

师:一个无法执笔的人写了这么厚的书,这是奇迹吗?

生:(自由说)是!

师:还有什么奇迹?

生:她不光写书,还成立了残障基金会,不但自己好好地活,还努力感染别人,提高别人的生命质量。这使我想起了一句名言“我们无法改变生命的长度,却可以改变生命的质量”,我认为杏林子不但改变了自己的生命质量,她的行为和作品也改变了别人的生命质量,这也是个奇迹。

师:自己身体残疾,不但没有拖累别人,反而……

生:帮助他人。

师:唤醒他人对生命的热爱,这也是个奇迹。

生:她死后,把自己的躯体捐献给医院,研究这种病,她是不想让别人在得这种病,这也是个奇迹。

师:活着有价值,死后仍然发挥价值,像杏林子这样的人生活中还有许多,大家看。(多媒体出示张海迪的照片)这是谁?

生:张海迪。

师:读读她说的话。

生:(齐读)“人活着就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师:还有美国作家海伦·凯勒。(出示)

生:(齐读)“要是人们把活着的每一天都看做是生命的最后一天那该多好啊!这就更能显示出生命的价值。”

师:感动中国人物——丛飞(多媒体出示)

生:(齐读)“假如给我生命,有一年我就奉献一年,有两年奉献两年……”

四、感悟生命,书写格言

师:这些都是平凡世界里的不平凡人物。那么,作为普通人,我们的生命该如何度过?你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又有哪些思考?请大家拿起笔,也像杏林子,张海迪那样,写一写关于生命的感悟。(学生写格言)

师:谁愿意把自己写的人生感悟读给大家听一听?

生1:生命是一桩奇迹,它是伟大的,我们要善待生命,它虽然短暂,确可以创造奇迹。

师:说得真好,句句深刻,尤其是“善待生命”。(板书:善待)

生2:生命是短暂的,我要在这短暂的生命里多做有益的事,提高自己的生命价值。

生3:生命是属于自己的,我也要像杏林子那样,好好地使用自己的生命。

生4:只要人们好好使用生命,这就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师: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就交流到这儿。请同学们带着对生命的感悟,过好每一天。只要我们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就一定会创造出属于你自己的……

生:(齐说)生命奇迹!

附: 板书设计

生命 生命

飞蛾求生

奇迹 瓜子生长 珍爱尊重 善待

心脏跳动

【反思】

一、收获

1.以情激情

《生命生命》是一篇短小精悍,情感真挚,饱含哲理的作品,文本要求教师要饱含深情地投入到教学中去。应该说,我在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是真实的,用动情的朗读,用真实的人生感受与学生对话。

在教师情感的作用下,学生很快进入文本视界,大大提高了阅读效率。学习进程中,当学生的认知与文本无法融合时,教师适时地为学生创设感人的学习情境,如:听心跳,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感悟,从而拉近与文本的距离。学生读书时,教师也成了学生伙伴,时而激发学生提问,时而发表见解,时而示范朗读……无论教师从事哪种学习活动,都是真实的,投入的,只有教师有了真情,学生的情感才容易外显出来。

2.有效的指导

本课的指导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朗读指导,二是如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朗读指导体现出层次性,即:正确、流利、有感情。这里第三层次是最难达到的。教师首先给学生空间,让其自读自悟,在此基础上,创设一定的朗读情境,丰富学生的体验,唤醒内心深处的感受,最后在师生互动朗读中共同提高。

对于难理解的句子,教师难选准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结合点,做层层剥笋式的训练。如:对“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一句的教学(见教学实录)这里的指导主要体现在教给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换词和结合生活实际去理解。还有对文本主题的理解,教师巧妙地在此处引入杏林子的故事,有效整合课程资源,深入体会“生命是奇迹”这句话的真正内含,为升华学生的认知提供必要的帮助。

二、问题

1.对教学细节关注不够

教学实录中有所体现,教师读名言,提问题时,第二个学生提出“作者为什么用‘一桩’形容生命?”教师对此问题,只做简单说明,可以说是敷衍就过去了。课后,我对此做了深刻的反思。这一教学行

为折射出我的教学观念还没有完全转变,课堂上,还没有真正关注学生的需求,脑中还在想着教案。如果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我就不会因出现预设之外的问题而着急,相反,会为出现始料不急的问题而高兴,因为问题来自学生,哪怕问题很简单,也是学生的需要的。

2.课堂调控不够灵活

本课教学时间比较紧张,结尾处请学生写对生命感悟的名言时间已经不够,教师没能根据情况及时地做出调整,显出教师教育机智不灵活。

【评析】

这是一节反璞归真,回归常态的语文课。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

一、教学环节简明

本课张老师以名言导入新课,在师生交流名人名言的活动中,以质疑的形式提出了本课的教学主线,即“为什么说生命本身是奇迹?”接下来的教学活动是以读悟为主,突出对文本语言的理解、积累与运用,建构了简约、实用的阅读教学。

教师重视对学生读书活动的指导,有层次,有计划地落实“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的要求。舍得在读书上花费时间,肯于在指导读书上下大力气。

二、教学方法有效

教师主要运用“质疑问难、情境体验、读写结合”三种教学方法。质疑问难提出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教师“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在读、悟、议的活动中体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落实三维目标。在读书过程中教师巧妙地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情境(听心跳声),感受生命,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对生命的独特感受,从而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学生对文本有了深入、个性化的解读,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升华文本的空间,引导学生写一写感悟生命的格言,尽管语言稚嫩,却意味深长。读书是学生对文本吸收,是对经验的构建,写作是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是学习的收获。学习活动以说名言开始,以写名言结束,首尾连贯。

三、活用课程资源

本课教学体现了教师是在“用教材教”,而不是在“教教材”。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对教材的解读是准确的、深刻的,教师能够抓住文本思想内容和语言表达的结合点设计教学,科学地把点放大,层层剥笋,引导学生深入浅出地品读、感悟、提高。(如:对“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的教学。见教学实录)

其次,教师能够科学地整合课内外教学资源。本课主要有两处:一是杏林子的名言,二是杏林子的生评事迹。这两个资源都是有益的,必要的,前者为寻找教学主线提供了依据,后者为深化文本,体会“生命是奇迹”推波助澜。

当然,“教学是遗憾的艺术”,本课教学中还有一些问题,尤其是教师对课堂的细节还关注得不够,有些地方的处理斧凿的痕迹过重。

点击显示
【《生命 生命》教学实录及评析】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mip.zidianfy.com/yuwen_216362/
教学分析推荐
热门教学分析推荐
  • 教案设计
  • 教学分析
  • 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