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的叙事技巧
文章是依据事件的主次而有详有略地叙事。主线是看社戏,围绕这条主线,一共写了七件事,按照它们对塑造人物,表达中心的不同作用而叙事的详略不同。
1、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
2、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
这两件事交待了看社戏的时间、地点、人物、机缘,特别是点明了“在我是乐土。”初步创设了一个民风淳朴,不拘行辈、团结友爱的典型环境。这两件事虽是略写,却又不能删除,它的作用是:
⑴ 引起下文,由一般乐事引出第一乐事——看社戏;
⑵ 与结尾句遥相呼应;
⑶ 是中心事件看社戏的机缘和环境。
3、看社戏前的波折。这一事件写得曲曲折折、波澜起伏、饶有趣味:
⑴ 波折之一:叫不到船。平桥村只有一只早出晚归的航船是大船,决没有留用的道理。其余的是小船,不合用;央人去邻村去问,也没有。
⑵ 波折之二:母亲为宽慰外祖母,说鲁镇的戏比小村里的好得多,一年看几回,今天就算了。
⑶ 波折之三:不准我和别人同去,母亲怕招外祖母生气和担心。
以上层层蓄势,步步渲染,给人以“山穷水尽疑无路”之感。然而转机出现了:
⑴ 八叔的航船回来了。
⑵ 十几个别的少年答应和我同去。
⑶ 双喜写出包票。
母亲和外祖母终于同意了,在“柳暗花明”的欢乐中踏上了去赵庄看戏的路途。这一部分的详写为下面的看社戏作了铺垫,蓄足了势。
4、夜航去看社戏途中。这部分也是详写,主要写了两件事:
⑴ 小伙伴们的娴熟的划船技能,显示出农家子弟的聪明能干。
⑵ 两岸充满诗情画意的优美景色,映衬出“我”愉快的心情。
5、在赵庄看戏,这是本文的中心事件,所以写得最详。作者抓住两条线索展开故事情节,一条是戏台上的剧情,一条是戏台下的心情。两条线索紧密依存,鲜明地表现出作者对社戏的态度:
⑴ 铁头老生,却又并不翻筋头;
⑵ 一个小旦,咿咿呀呀的唱;
⑶ 很老的小生,我有些疲倦了,支撑着仍然看,年龄小的几个多打呵欠了,大的也各顾自己谈话;
⑷ 一个红衫的小丑被绑在台柱子上,给一个花白胡子的用马鞭打起来了,大家才又振作精神的笑着看;
⑸ 老旦终于出台了,我很担心,双喜他们却就破口喃喃地骂。全船里几个不住的吁气,其余的也打起呵欠。
出人意料,久已盼望的社戏在孩子们心目中并非很好,于是在双喜的提议中踏上归途。
6、看戏后归航偷豆。这一部分写了两点内容:
⑴ 深夜行船。为突出行船之快,运用了一个非常新奇的富有江南水乡特点的比喻,那航船,就象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又以“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进行侧面烘托。这些既突出了孩子们观戏的愉快,也显示出了农家孩子的聪明能干。
⑵ 偷豆。这件事写得很精彩很有层次,笔墨不多却使人物形象鲜明。出主意的是桂生,是他首先提出了“罗汉豆正旺相,柴火又现成,我们可以偷一点来煮吃的”主意;指挥的乃是双喜,是他提出偷谁家的问题,又是他指挥转移阵地,不能再多偷,怕阿发的娘知道了要哭骂,也是他指挥大家消除了痕迹,洗净了器具,豆荚豆壳全抛到河里,什么痕迹也没有了;而奉献的是憨厚无私的阿发,“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
这一部分是详写,野趣和童心给我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
7、六一公公送豆。突出了六一公公的淳朴善良好客和对劳动果实的珍惜。
综上所述,课文就是这样,浓墨重彩地叙写着社戏,包括看社戏前的波折、去看戏途中、看社戏的场景和看社戏的归航,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得到了鲜明的体现,有力地表现了文章的中心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