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翻译 语文 教案教学 教学分析 爱是一种艺术

爱是一种艺术

教学分析   2024-11-30

爱是一种艺术

多少年来,有一个问题一直在困扰着我,这就是到底什么是对孩子真正的爱。自从今年暑期开学接了一个新班后,这个问题愈加强烈了。促使我从做家长和教师这个双重角色对孩子的爱进行认真反思。以便更有利地和家长一起担负起教育孩子的责任。魏书生说:“光强调教师要爱学生是不全面的,还应该具体研究怎样去爱。想爱还要会爱。如果不会爱,原来想爱,后来也会变得不爱。”是啊,魏书生老师说的真好。我想用爱是一种艺术来涵概我反思的结果。这种艺术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无处不在,大到一件事的处理,小到一句话一个细节,在我们的举手投足之间。教育无小事,处处是教育。我不成熟地把这种爱的艺术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爱是一种魅力

做为新世纪的父母和教师,我们给予孩子的爱不再是丰厚的物质生活,而应该是一种高尚的精神食粮。“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望生成器”这是家长和教师共同的期待。可是我们从自身反省过吗?作为家长也好,老师也好,我们自身的魅力值有多高呢?这个魅力值带给孩子的效应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有一句话说的不错,从孩子身上能够看到家长的影子,从学生身上能够看到教师的影子,可见在一定程度上孩子就是我们的一面镜子。从孩子的穿着打扮上,我们非常容易找到家长的影子,比如一些女孩的打扮和装饰,小男孩的名牌和运动鞋。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不能播下攀比穿着打扮的种子。我们应该给孩子以正确的导向,用我们自身的魅力去感染孩子,影响教育孩子。作为家长和教师都应该注重自己的形象魅力。风度仪表是一个人的气质性格,文化素养,审美观念的外部表现,是美好心灵的表露。同时更要注重自己的人格魅力,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机说“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的一切”。我想这句话同样适合对家长说,家长的人格就是家长教育孩子的一切。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家长是孩子校外的老师和学校里的老师一样肩负着教育孩子的重任,只是学校里的老师肩负着更重的一层责任和义务,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家长要一道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加里宁说:“世界上任何人也没有什么东西能比孩子们的眼睛更加精明,更加精细,更加敏捷,对于人的心理上个各种微妙变化更富于敏感的了”。所以教师和家长自身的魅力又成了孩子的一面镜子,孩子可以从中认识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认识什么是真正的美,真正的高尚。用身教来印证我们平时的言教,对孩子最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的人格塑造由知转向行。我特别欣赏的一则公益广告就是:累了一天的儿媳妇回到家中,给婆婆端来洗脚水,为婆婆洗脚,而刚刚懂事的孩子看到眼里,急忙端起与他年龄不相称的一脸盆水,边走水边往外溢,孩子嘴里却喊着“妈妈洗脚”。这是母亲对婆婆爱的一种魅力对儿子的一种感染,在这样爱的熏陶感染下,她的儿子将来能不孝吗?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二、爱是一种豁达

孩子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这是最重要的。孩子健康

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哪里来?我认为这离不开我们家长和教师的人生态度,处世原则。有一个孩子被妈妈从幼儿园接回家,看到孩子从衣兜里掏出一枚一元硬币,妈妈问孩子硬币从哪里来的,孩子说是幼儿园小朋友给的。这位妈妈趁机对孩子进行了一番这样的教育:以后咱们可不能把钱给别人,给了别人就不能买好东东吃了。为了让孩子记住钱的用处和实惠,妈妈立刻带着孩子把这一元硬币去超市给孩子买了喜欢的小吃,实现了这一元硬币的价值。试想在这样的教育下长大的孩子将来他能不自私,能不把金钱看得很重很重吗?孩子自私占小便宜的种子在这一刻已经播下了。面对生活,我们应该给予孩子一份豁达的爱。两个孩子春天去赏花,面对带刺的玫瑰,一个孩子充满了沮丧,原因是在他眼里每朵玫瑰都有刺,而另一个孩子恰恰相反,他满目放光,原因是他发现在每颗刺上都有一朵漂亮的玫瑰花。同一种地方,同一种事物,两个孩子为什么如此的迥异?二者的根本差别首先在于着眼点不同。但细想想,这不是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吗?这是豁达乐观与消极悲观的区别啊,如果我们能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给他播下豁达的爱,将来他能不生活在快乐中吗?我们要笑对生活中的风和雨,用与人为善,与物为友的豁达态度来影响教育孩子。孩子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

三、爱是一种激励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赢得别人的尊重、肯定、赞赏和鼓励。尤其各方面表现欠佳的孩子,在他们内心深处更是带着被爱,被肯定,被赞赏,被尊重的欲望,这种欲望一旦得到满足,他们身上难以察觉的很多潜能变会奇迹般的被激发出来。教师和家长的夸赞,鼓励,可唤起孩子的自信,有时甚至成为学生人生道路转折的契机。我读过一篇文章叫《一位母亲与家长会》,文章中的母亲共参加了孩子的三次家长会。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幼儿园的老师说:“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三分钟都坐不了,你最好带他去医院看一看。”

回家的路上,儿子问她老师都说了些什么?她鼻子一酸,差点流下泪来。因为全班30名小朋友,惟有他表现最差:惟有对他,老师表现出不屑。然而母亲做出很自豪的样子对儿子说“老师表扬了你,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其他的妈妈都非常羡慕妈妈,以为全班只有宝宝进步了。那天晚上,她儿子破天荒地吃了两碗米饭,并且没有让她喂。第二次家长会,小学老师对母亲说:“全班50名同学,这次数学考试,你儿子排49名。我们怀疑他智力有些障碍,您最好能带他去医院查一查。”母亲她流泪了,然而,当她回到家里,却对坐在桌前的儿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信心。他说了,你并不是个笨孩子,只要能细心些,会超过你的同桌的,这次你的同桌排在第21名。”

儿子暗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光,沮丧的脸也一下子舒展开来。儿子温顺得让她吃惊,好象长大了许多。第二天上学时,去得比平时都要早。第三次家长会,母亲坐在儿子的座位上,等着老师点她儿子的名字,因为每次家长会,她儿子的名字在差生的行列总是被点到。然而,这次却出乎她的预料,直到结束,都没有听到。她有些不习惯。临别,去问老师,初中老师告诉她:“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高中有点危险。”

她怀着喜悦的心情走出校门,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甜蜜,她告诉儿子“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他说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高中毕业了,一个第一批大学录取通知书下达的日子学校打电话让她儿子到学校去一趟。她有一种预感,她儿子被清华录取了,因为在报考时,她给儿子说过,她相信他能取这所学校。她儿子从学校回来,把一封印有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的特快专递交到她的手里,突然转身跑到自己房间里大哭起来。边哭边说:“妈妈,我一直都知道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是您……”

这时,她悲喜交加,再也按捺不住十几年来凝聚在心中的泪水,任它打在手中的信封上。文中的这位母亲给予儿子的就是一种激励的爱,使儿子总有一种做得更好的欲望。在我新接班开的第一次家长会上,我首先把这个故事推荐给了学生家长,目的只有一个,希望家长和老师一起做好工作,寻找教育孩子的最佳契机。

四、爱是一种关注

教师和家长要做孩子生活中的细心人,时刻关注孩子,发现问题及时与孩子沟通,进行疏导,使孩子沿着正确的轨道活泼健康成长。在我的孩子上小学时,有一次在和她交谈中提到了与同学相处。她说她的文具常被同学碰掉,我问她碰掉了怎么办,去告老师吗?她却说自己捡拣起来啊,同学又不是故意的。还有一次,周末她和同学一起去办板报,有一个男孩不知怎么不注意就把教室的玻璃打碎了一块。孩子们把手里的零用钱都掏出来,凑钱买好玻璃并请师傅把玻璃安好了。我故意逗她,玻璃是那个男孩打的,你们凑的钱他还你们吗?女儿说,他又不是故意破坏公务,我们少花点零钱就是了。我对孩子的做法表示赞许。从孩子的言行中,我很欣慰,因为我看到了孩子宽容大度,能够与同学友善相处。有自己辨别是非的能力和处事方法。而有些家长正是对孩子成长过程关注不够,对其生活中的不良行为采取漠视的态度,才使孩子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有这样一个学生,据说他是上五年级的时候转到我们现在这个班上来的。该生学习习惯,思想品德等都很不好。原来的班主任反映,该生给老师的班级管理带来好大的难度。自从该生来了后,班风急转直下。接任这个班以后我不止一次地领教到该生的“威力”。在语文课上他把自然课本折成菊花状,双手平托笑眯眯地向我示威;上英语课摆弄小灵通;课下经常欺负女同学;放学后在教室打闹,裤脚被凳子腿绊倒竟然把课桌的一个腿弄折;谎话不断,脏话不离口。上五年级时课上他违犯纪律并对上课老师无理,班主任对其进行批评教育,他不服管教,当着办公室众多老师的面对班主任进行破口大骂。我接班后不久,任课老师反映他上课摆弄小灵通。我问他小灵通的来历,他编了很多自相矛盾的谎言,他说他的父亲知道他小灵通的事。我联系他的父亲,他给我的是一个空号,联系他的母亲他给我编了个假号,电话打出去对方是一个和他毫无关系的人。我让他和我一块儿到他家中,谁知他竟和我耍赖。没办法,我通过别人找到了他叔叔的电话,为防止有意外发生,我让他和我一起到政教处去和家长打一个联系电话,不想却亲眼目睹了他大骂校长后抄起书包而跑的一幕。更有甚者他的影响极坏,班里原来一些学习不太好,品德并不坏的孩子,在他的影响下,一些不良习气开始滋生。为此我不止一次地找其家长进行沟通,现在的状况是孩子的父亲提起儿子的教育问题习惯性头痛,其母亲提起孩子胸闷。孩子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从跟他的家长接触中,我认为追其原因是家长从小对该生的关注不够,对孩子教育采取了放任的态度。孩子的母亲向我讲述了这样几件小事,她说这孩子从小很顽皮,有一天邻居的一个叔叔问孩子中午吃的什么饭,孩子乐呵呵地对邻居说:“吃的狗肉。”可是他根本就没有吃过狗肉,居然脱口而出吃饭吃的是狗肉。母亲认为孩子很聪明,但也很调皮。试想,当母亲知道孩子在这件事上撒谎后,在孩子聪明调皮的基础上抓住契机对孩子进行诚实教育,孩子会怎么样呢?该生从农村小学校上的学,教他的老师是该生家的一个远房亲戚,对孩子更是采取了放任态度,他想在教室听会儿课就在教室坐会遭闹会,厌烦了就到校园里自己去玩。在他的意识中没有上下课这个概念。孩子母亲说等该生上了三年级才知道这一情况,可是孩子的很多坏习惯已经形成了。好不负责任的老师!好粗心的家长!只知道为孩子头痛,为孩子胸堵,怎么不从自身仔细找找原因,对可塑性很强的正在成长中的孩子勿以恶小而漠视,勿以善小而弃之。就拿小灵通一事来说,该生对其父母说小灵通是和另一个同学在路上拣的,对一个比较爱撒谎的孩子,父母轻信了。我怕这孩子和外校一些行为不太好的孩子有什么瓜葛,一旦出了问题,会给我的班主任工作带来更多的麻烦。经过我反复调查证实小灵通是该生偷拿家里的一百元钱从外校一个孩子那里买的,至于外校这个孩子的小灵通哪里来我就不知道了。我又急忙和家长取得联系,告诉家长小灵通的来历,让他们多关注孩子,留心孩子的生活,留心孩子的交友,千万不要再采取放任的态度。我也在努力寻找使这个孩子彻底转化的突破口。做为教师更要做一个有心人,常和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做学生平等对话的好朋友,要关注学生的异常情绪反映,关注学生的行为变化,尽最大可能为学生打开心灵之锁,把问题的苗头解决在萌芽状态,把工作做实做细,让学生心悦诚服。

五、爱是一种责任

做为小学班主任,经常解决孩子之间鸡毛蒜皮之事。张三先打了李四一下,李四还手打了张三一巴掌。王五碰了赵六,赵六不服。等等,于是孩子之间闹起摩擦,有时觉得受了委屈哭哭啼啼,事情闹到老师这里。老师听到的首先是打架的同学各自充足的理由,听起来好像每个人都有理。每当这时我都在想,为什么在缺点错误面前我们的学生都在推卸责任,努力澄清自己呢?我从一些文章中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孔为峰老师《打掉了孩子的什么》对我很有启发,在文章中讲了这样几件小事,小孩子在玩耍中撞到桌子上,

中国妈妈往往第一个动作是打桌子。日本妈妈把孩子带到桌子旁边说:“来,再走一次。”孔为峰老师分析说,中国妈妈打桌子是哄小孩儿的一种方法,可是在无形之中告诉孩子,责任在别人。一个人跑步会撞到桌子有3个原因:第一个是小孩儿跑步的速度太快,躲闪不及;第二个是小孩儿的眼睛一直看着地没有注意前方;第三个是小孩儿心里面不知道在想什么。日本的教育非常注意对孩子责任心的培养,桌子是没有生命的,不能把撞到桌子的责任归咎于桌子,推卸责任是不可取的。在这篇文章中他还讲到了一个这样的故事:美国妈妈带一个三岁小孩过马路,小孩摔了一跤,美国妈妈走过去,“汤米站起来!”可他还在地上一直哭,“汤米!站起来!”可他就耍赖,“站起来!”他没办法就站起来了。妈妈带到路边就开始训“汤米,你看看你刚才,像个男人吗?还说长大了要保护妈妈,你那个样子能保护我吗?做事情不能负担自己的责任?还妨碍交通。”这美国孩子含着眼泪,妈妈就他带走了。知心姐姐卢勤《告诉孩子你真棒!》这部书中也提到孩子要勇于担当责任这个问题。书中讲到,在国外的一所学校中,孩子从校园主动捡起一片字纸,

如果被校长看到说这不是他丢的,孩子就会受到校长的批评,而他应该这样对校长说:“对不起,这是我的责任。”由此我想到,在我们对孩子的教育中太缺乏责任意识了,要教育我们的孩子有这种责任意识,首先要从我们的理念中树立起这种责任意识。有了这种理念,才能指导我们的言行。现在我愈加明白了一个真理:这就是我们在上学时政治老师给我们讲的“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其真正的内涵。我当时对这句话的理解就是十月革命胜利以后,革命的前驱者们开始在中国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现在想起来理解的多么肤浅。我们的革命先驱者们正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理论指导下才找到救民族于水火的正确道路。可见一个正确的理念意识多么重要。同样是教育,原来我们是在应试教育的理念下教书育人,而今天我们在素质教育的理念下教书育人。虽然二者之间有诸多相通之处,但理念变了,而我们教师的授课方式,学生学习的方法等都有了很多实质性的变化。让我们教师和家长从自身做起,和我们的孩子们一起在头脑中树立起责任意识,敢于担当责任,做一个正直诚实敢担当的人。让孩子明白犯了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错误面前猥琐懦弱,推卸责任。要敢作敢当,勇于改过,有责任感的人才是值得信赖的人。做为家长和教师再也不能给孩子一份糊涂的爱了,在对孩子施爱的过程中要多讲究一些方法,用爱的艺术给孩子一份真真正正的爱。

点击显示
【爱是一种艺术】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mip.zidianfy.com/yuwen_217445/
教学分析推荐
热门教学分析推荐
  • 教案设计
  • 教学分析
  • 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