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课例”为载体探“略读”之方法
[摘要]审视目前的小学略读课文教学存在以下问题:浮光掠影,教学泛化;精耕细作,难以取舍;教法单调,缺乏个性。基于实际教学中存在着的种种误区,笔者提出以“课例”为载体的略读课文教学研究,“课例”是指在“略读课文”教学研究中形成的典型个案,旨在以“课例研究”的形式探索略读课文的性质,略读课文教学的流程设计等。
[关键词]略读课文 课例策略
人教版实验教材从三年级上册开始安排略读课文,32篇课文中有8篇是略读课文,占总数的25%;到了四年级上册,32篇课文中有14篇略读,约占总数44%;五、六年级则是五五分成,精读、略读各占50%。3──6年级学生所学课文总数233篇,略读课文占到98篇,约占总数的42%。由此可见,略读课文教学在小学中高段语文阅读教学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材没有把略读课文列为考试检测的范畴,所以占如此大比重的略读课文并没有受到广泛的关注,很多一线的老师对略读课文的教学比较忽视、淡薄甚至虚无,关于这方面的教学设计与研究也是微乎其微。那到底什么是略读课?该怎么教?一节课40分钟,什么可以略,什么不可以略?略读与精读的临界点在哪里?正是因为教师对略读课文性质把握不明,导致略读与精读不分,略读策略运用不当。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出现以下三种误区和偏差:
1.浮光掠影,教学泛化,把略读课文当做自读课文来教学。完成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阅读方法的训练如蜻蜓点水,阅读技能的指导轻描淡写,内容主题的提炼囫囵吞枣,教学流程的展开走马观花,教师完全放弃了自己的指导作用,草草而教之。
2.精耕细作,难以取舍,把略读课文上成了精读课文。字词句段精雕细琢,篇章结构精敲细打,听说读写面面俱到,教学流程步步为营。这样教师牵引式的教学,导致学生独立阅读能力下降,学习负担加重。
3.教法单调,缺乏个性,由于教师教学水平和能力局限,无法做到“教略学丰”。很多老师对略读教材缺少自己的理性思考,只满足于解决提示中的问题,忽视文体特点,就本论本,很少拓展延伸。
基于略读课文教学的重要性及实际教学中存在着的种种误区,笔者提出以“课例”为载体的略读课文教学研究,“课例”是指在“略读课文”教学研究中形成的典型个案,旨在以“课例研究”的形式探索略读课文的性质,略读课文教学的流程设计,运用的方法策略等。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与研究,笔者对略读课文及其教学有了以下一些粗浅的认识,现求教于各位同仁。
一、正确定位略读课文教学的性质
关于“略读”,在《语文课程标准》有这样的论述,在阅读教学中要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与浏览。阶段目标把这一要求具体化:第一学段“学习精读为主”;第二学段“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第三学段“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以上表述清楚地表明,课标中的“略读”与“精读”、“浏览”一样,同属阅读方法。在李德成主编的《阅读辞典》里对“略读”的定义是:“略读,就是泛读,是一种不求深入精研,只求概览大意的读书法,其基本特点是‘观其大略’。”简言之,略读,是以抓住文章主要信息为基本目的,大略地、非精细地读。
“略读课文”是指入选人教版教材的,用“*”表示的课文,一般都紧跟精读课文后面。入选的略读课文选材相当广泛,叙事、抒情、游记、散文到科普小品、说明文、诗歌无所不包,涵盖了大部分文章体裁,而且选文具有时代性和人文性,大部分选择当代、现代的国内外优秀作家的美文,和精读课文在主题思想一般也保持连续一贯。
“略读课”它是相对于“略读课文”而产生的一种课型,同精读课一样同属于一种课程形态,而不是一种阅读方法。叶圣陶先生说:“学生从精读方面得到种种经验,应用这些经验,自己去读长篇巨著以及其他的单篇短什,不再需要教师的详细指导,这就是‘略读’。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由此可见,无论是“精读课”还是“略读课”,学生所运用的阅读方法可以相同,不同的是师生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精读课是教师细致地指导学生读,教师教的多;略读课主要是让学生尝试运用学到的阅读方法去读,学生自己学的多。
不难看出,课程形态“略读”之“略”分明包含着相当程度的“独立”之义。当初设计的以“略读”命名的课程形态并非以学会略读方法、培养略读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不是让学生“学会略读方法”之课,而是训练学生“自能读书”之课!“自能读书”就包括运用精读、浏览等各种阅读方法读书,不独略读而已,所以半独立阅读才是设计者们赋予它的性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瞻前顾后,有机融合,引导学生把从精读课文中习得的基本方法、基本能力用于阅读实践,逐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二、构建略读课的基本流程设计
全国小学语文教学专家沈大安先生认为,略读课文的教学步骤应该粗放一些,比如分三步:初读,让学生大致了解课文的意思;再读,选择一两个点,重点学一学;三读,让学生自主地、自由地阅读,重在运用阅读技能,享受阅读乐趣。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也指出,略读课的设计应以大板块、大框架的设计为主,避免精读课的线性设计,教学流程不宜过细过精,要留给学生留出整块的自主阅读空间。阅读活动前,应让学生明确阅读的目标,并在阅读活动之后评价一下目标的达成。阅读活动的设计也要避免精读课的讲析,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在自主的言语实践中获得语文能力的提升。语文教参中也指出:“略读课文教学的大体步骤是:先由学生参照连接语的提示,独立阅读、思考、交流,逐步体会内容;然后抓住一两个重点问题,可以是内容的,也可以是写法的,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在具体的词句学习上,可不必多作要求。”基于以上思想的引领,我们提出略读课的基本流程设计:“提示引路,概览大意;略中求精,巧妙点拨;迁移运用,拓展延伸”。此处以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妈妈的账单》为例,谈谈略读课文的一般流程设计:
1.“提示”引路,概览大意。
人教版教材在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之间,有一段流畅的文字,它既自然地把学生的学习由精读课文过渡到略读课文,又提示了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和方法,使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形成一个整体,更好地发挥了训练阅读、迁移能力和陶冶情趣的功能。
如《妈妈的账单》前的提示语:“前面读了《可贵的沉默》,我们知道那些同学真的懂事了。下面课文中的小彼得,又是怎样由不懂事变得懂事了呢?让我们读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想想妈妈为什么写的都是“0芬尼”;小彼得看到妈妈的账单是怎么想的。”根据这一提示语,教师进行二度开发,列出了本节课交流研讨的两个大问题:一是读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二是再读课文,想想妈妈为什么写的都是“0芬尼”,小彼得看到了是怎么想的?然后组织学生带着第一个问题自读课文,读后交流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由于是三年级的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还是很薄弱的,大部分学生都不能既清楚又简洁地说出课文讲了什么。于是老师出示了一个填空题:“小彼得给妈妈开了一份帐单,向妈妈();正当小彼得()时,他看到了妈妈给他的一份账单,这份账单让小彼得();最后他()地把那60芬尼()了妈妈的口袋。”学生借助老师的提示,选择课文中的词语来填空,顺利地概括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教师又巧妙地小结:“同学们,我们刚才借助课文中的关键词,把课文读薄了,这可真是一个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好方法,以后我们在学习其他课文时,也可以尝试着运用。”如此一来,学生不仅借助老师的提示,概览了文本大意,完成了与文本整体的、初步的对话,而且也习得了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一种好方法。接下来再引导学生二读课文,聚焦重点,讨论研讨第二个问题。由此可见,在教学时引导学生阅读提示语,带着问题阅读文章,既能事半功倍,提高阅读效率,又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2.略中求精,巧妙点拨。
略读课文教学讲究“简”、“略”,但略读课文教学并非只是略读,“粗知”也并非“浅知”。因此,在略读课文教学中,也需要“精”的部分,应引导学生依据个人的阅读喜好,聚焦重点内容和词句谈自己的独特感悟,而教师则在学生“不通”之处“点”之,“偏颇”之处“拨”之,从而加深学生对文本内涵较深层次的认识。由于受教学时间的限制,略读课文中需“精”读的点要更突出,更集中。因此,我们需要反复斟酌,寻找准确的着力点,从而使力气真正花在刀刃上。
如《妈妈的账单》一课,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后,教师巧妙地过渡:“让小彼得如愿以偿的是账单,让小彼得羞愧万分的也是账单,那这到底是怎样的两份账单呢?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找到妈妈的账单和小彼得的账单,大声地读一读,看看你能有什么发现,从中又明白了什么?”教师的一席话把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向了文本深处,学生的目光都聚焦到了两份账单上,通过比较,学生发现了两份账单:各个款项的金额是不一样的;款项的内容也是不一样的;妈妈和彼得做的事情的时间长短也是不同的。当学生有了这些感悟时,教师又巧妙引导:“老师发现同学们特别关注妈妈账单上的两个数字‘十年’和‘0芬尼’,想一想为什么是十年呢?十年,3650多个日日夜夜,妈妈为小彼得的幸福生活可能还做过些什么呢?”当学生的思考不能深入时,教师的这一“拨”,使孩子们的目光再次聚焦到妈妈的账单上,通过想象感悟到了母亲的辛苦,可母亲却只向小彼得收取“0芬尼”,由此“十年”和“0芬尼”在学生心中形成了强烈的认知冲突,教师再适时地补充课外资料《母亲的工资》,由此学生深刻感受到了妈妈的爱是无私的、无价的、无声的,这是一份爱的账单。而后再组织学生品读最后一个自然段,从字里行间感受妈妈的账单给彼得带来的巨大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对文本的认识又“浅知”逐步过渡到“深知”。因此,要真正实现略读课文教学的价值取向,教师合理的角色定位是基础和前提。略读课文的教学要简略但不能简单,我们要努力凭借略读课文这个例子,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迁移运用,拓展延伸。
根据人教版试验教材各个单元主题及课文的不同特点,略读课文的教学正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运用精读课习得的方法自主阅读,并适当地向课外拓展、延伸,最终实现向课外完全独立阅读的过渡。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理解课文,丰富学生的认识;引导学生评价文章的成败得失,提高学生的赏析水平;结合课文内容,在课前课后阅读相关文章、书籍,收集相关资料,加大学生的信息吸收量;利用课文的某些内容,引发学生进一步探究某些问题的兴趣;写作方法上独具特色的课文还可以设置读写迁移点等。
如在学习《妈妈的账单》一课时,笔者设置了两个迁移点进行拓展延伸。其一,“写法上的迁移点”:学生在品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后,发现这个片段的写法是很独特的,作者写小彼得向妈妈承认错误,并没有写他的语言,而是通过写他的动作和神态来表现的。于是老师巧妙地引出了这样一个小练笔,“彼得的妈妈看到小彼得变得如此懂事,她高兴吗?激动吗?请你仔细观察课文插图,仿照第4自然段的写法,抓住妈妈的神态、动作写出她此时的心情。”学生在思考后写下了许多动人的句子,有的写道:“看到小彼得变得如此懂事,妈妈非常开心,紧紧地把小彼得拥入怀抱,甜甜地笑了。”有的写道:“妈妈用慈祥的目光注视着小彼得,觉得小彼得长大了。”有的还写道:“妈妈还流下了幸福的眼泪。”尽管孩子们的语言还很稚嫩,但我们欣喜地看到他们已经基本学会通过写人物的神态、动作表达人物的心情了。其二,“阅读上的迁移点”:在学完课文后,教师说:“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根据课文前面的学习提示,借助文中的关键词知道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又在比较阅读中读懂了妈妈的账单,老师要为你们喝彩!其实像描写父母的故事还有很多,同步阅读上的《拐弯处的回头》《感动小学生的100个父母》等,都值得同学们去好好读一读,老师建议同学们课外可以运用今天在课堂上学到的方法去阅读,做一个爱读书的好孩子,老师相信你的妈妈一定会十分喜欢!”由此,小结了本节课的学习方法,又把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向到了课外。略读课文教学就是要将师生从课内阅读引向课外阅读,从一课书引向整本书,尽可能地、最大限度地增加阅读量。
略读课文教学有一定的模式,但要避免模式化。根据课文特点做到“常中有变”,让略读课文教学也富有情趣。例如,如果是写景的美文像《火烧云》《七月的天山》《花的勇气》等,我们可以把教学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变为积累语言,让学生背诵或摘抄文中优美的词句。又如,如果是写作方法比较独特、明显的文章,我们也可以在教学的最后设置读写迁移的环节,如教学《索溪峪的“野”》后,让学生摹仿其写作方法,写一写自己熟悉的校园,学生就能把学到的动静结合,先概括后具体等写作方法运用于实践中;教学《珍珠泉》,摹仿其观察事物的方法,仔细观察家乡的一处景物并写下来等。
主要参考文献:
1.朱文君:《略读课文,今天该怎么教》,《小学语文教师》,2008年10月。
2.施茂枝:《同名异质的两个“略读”辩正》,《小学语文教学》,2009年10月。
3.虞大明:《引导学生抵达独立阅读的彼岸》,《教学月刊》,2010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