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了十次《鲸》之后
在12周的时间里,我平均每周一次与不同学校、不同班级的五年级学生一起走进“鲸”的世界。
首先选题就是个难点:课型的选择要适合上整合课;教材的内容能让作课老师充分张显个性,发挥长处;课还要有利于贯穿新的课程理念。在筛选了12册教材之后,最后确定了第九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说明文《鲸》。
从自己备到同伴互助再到专家引领,我查遍所有能找得到的与《鲸》有关的资料,上网浏览所有有价值的图片、视频、文字资料。确定了县要求的“网络环境下的小学语文整合课”的教学预案,请专业的计算机老师流着汗做“鲸园”网页,在领导的精心指导、老师们的大力帮助下,孩子们兴趣盎然地在“鲸园”中畅游,通过网络与语文的整合,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了“鲸”的生活习性一部分内容。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接着就准备市级的评优课了。万事开头难,有了成功的开始,市的课也就再优化优化便可以了。谁知,偏不凑巧,县里又下发了新的通知:市的课要求的是多媒体环境下的语文教学,也就是说,课还要重新设计、重新整合!
我在领导的指点下继续我的工作:深入钻研教材、研究教法、设计教学思路、构思媒体设计方案……我采纳了主任的意见——学习全文!精讲1、2自然段,合作学习4---7自然段。有了大的主导方向,我逐环节的精心设计,然后把我的想法说给老师们听,广泛采纳大家的意见,然后跟主任汇报,听专家引领,最后确定教学设计思路。再请人做课件,天已有些寒意。请县里的主管领导来把关听课后,就去市里参赛了。
市里的课共18节,在淅淅沥沥的细雨中,我们去参加优质课评比活动,本没一点儿信心的我出乎意料的被评为一等奖,还要参加市的复赛(两节课选一节),确定代表市参加省的整合课评比活动的人选。
市领导对课的设计思路:“按形体——进化——分类——生活习性”做了重新调整,把鲸的进化放到最后一部分去讲,为了更好落实鲸是哺乳动物这一目标;把全文的视频朗读删掉,换成鲸的视频图像。调整教学思路落实起来倒很容易,可鲸的视频哪里去找?周围的人都在帮忙,我也利用课余时间到音像店去找,工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找到了一盘——“海底世界”,找人从中剪辑了4个片段,组成了1分半钟的视频,进一步升华学生对生活在海洋中的鲸的形体特点的理解认识。
又一次请人做课件,微机教室里已是冻得让人发抖了,看着改了7、8遍的课件,调整了7、8次的教学设计,再读《鲸》就如同见到了久违的老朋友-----很亲切,连我6岁的儿子也认识了“鲸”字,饱览了我下载的所有图片、视频资料。
没有压力也就没有动力!在学校我除了上课就念“鲸”,包括周六、周日;在家我除了吃饭、睡觉就和“鲸”打交道,直到又一次去市里赛课,最终确定我到省去现场作课。
一次次的历练,让我稳重了许多,对课的把握也熟练了许多,课程的理念提升了许多,信心也增强了许多……
正式上课了,看到前一天和我短暂相处的可爱的孩子们,我立即把紧张的心情放松,那时我做到了目中无人——近千名听课老师;也真正做到了目中有人——学生。整节课上得很顺利,在老师的引领下,学生轻松地漫游在鲸的海洋中,我一会儿让学生静下心来和语言文字对话,一会播放图片、视频让学生从感性上建立鲸的感悟、理解。媒体的运用变抽象为直观,化静为动,化难为易,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从字、词、句、段到听、说、读、写在这课课中都得到了很好的训练,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也赢得了专家的好评。
再回回首,望望为了讲这一课所付出的确实很多,但是“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随随便便成功”这句话让我有了更深层次的体验。是啊!“容易干不成大业绩!”
《鲸》一课让我在成长的路上迈出了一大步,增添了我前行的动力,我不会再怕累,因为酸甜苦辣都有营养,是非成败都是收获!我会努力学习,提升理论,完善每一节课,练坚我的翅膀。我相信,我会迎风起航……
最后,让我发自心底的对一直指点我、鼓励我的指导老师说声:您是我前进的风帆,谢谢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