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导学案14
“导引——合作——展示——提升”四环节导学案
八年级语文科 主备 组长签字
课题:《马说》第一课时 (总第 节课)
备课时间:2 月25 日 上课时间:月 日
学习目标:
1. 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能背诵全文。
2. 掌握重点词语的意思,正确翻译课文。
学习重点:翻译背诵课文。
知识链接:(伯乐相马的故事)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教学过程:
导入:
写出 “马”的成语,: 、 、 、
。名马: 、 、 。
有“马”的诗句:(1)、 , 。
(2)、 , 。
与“马”相关的故事:(1)、 ;(2)、 。
自学导引:
1、 阅读基础知识,勾划、识记重点内容。
(1)、作者及写作背景:
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因其祖籍在昌黎,世称韩昌黎,卒谥“文”,世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主张。同时,他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散文尤为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著有《昌黎先生集》。
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封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唐宋八大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体简介: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彩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说”就是“谈谈”的意思,“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如:《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就属这一文体。
2、一读课文,注意读音及停顿。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给下列加点字的读音:伯乐( ) 骈死( ) 槽枥( )
相马() 粟 ( )外见( ) 食马者( ) 祗辱( )
3、二读课文,借助字典、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解释下列重点词语。
(1)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
(2)骈死于槽枥之间( )( )
(3)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 )
(4)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 )
(5)安求其能千里也( )( )
(6)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
(7)执策而临之 ( )( )
4、背诵课文。
合作探究:
1、交流讨论“预习导学”部分的知识点。
2 2、生生合作,理解重点字词。
(1).通假字:
食马者不知 __同__,____。不能尽其材__同__,____。
其真无马邪__同__,____。才美不外见__同__,____。
(2).一词多义
策 执策而临之 ( ) 其 其真无马邪?( )
策之不以其道 ( ) 其真不知马也( )
食 食不饱,力不足( ) 之 骈死于槽枥之间( )
一食或尽粟一石( ) 策之不以其道 ( )
食之不能尽其材( )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而 执策而临之( ) 以 策之不以其道( )
而伯乐不常有( ) 不以千里称也( )
3、再读课文,理解课文语句,翻译下列句子。
1).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4).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5).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6)、不以千里称也。
7)、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8)、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之。
交流展示:(学生展示课文翻译,要求讲清重点词语的意思。)
巩固提升:
1.“以”字的意思和用法与“不以千里称也”一句相同的一项是()
A、策之不以其道 B、以丛草为林 C、以至鸟兽木石 D、不以善小而不为
2、“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遇到刘备后,才有隆中决策,才有火烧连营,才有……请根据课文内容和已有提示,将下列对偶句补充完整。(补充后不少于七言)
有 方显 ;无 岂有 。
3、根据本文内容,从千里马角度谈起,分别以“有志”和“无才”为首词,写一组不少于五言的对偶句。
有志 ;无才 。
教(学)后反思:
“导引——合作——展示——提升”四环节导学案
八年级语文科 主备 组长签字
课题:《马说》第二课时 (总第 节课)
备课时间:2 月25 日 上课时间:月 日
学习目标:
1、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写法,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间的关系。
2、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感受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感情.
学习重点、难点: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认识伯乐与人才的关系。
学习过程:
导入:背诵课文。
自学导引:
1、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的(作者的观点)?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怎样?
2、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作者是如何描述千里马因肚饥而无法发挥才能的痛苦的?
3、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不知“马”的无知和浅薄的?
4、你认为,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中心?
5、试依据以上内容概括文章各段的大意。
合作探究:(反复诵读课文,把握文意)
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作者所说的“食马者” “伯乐”“千里马”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思考,回答:
1、文章借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封建统治者比作“ ”,将人才比做“ ”,而伯乐喻指 ,集中抨击的社会现象是
。这是运用了 的写法。
2、品味以下句子,体味作者情感。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3)、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3、“也”是个常见的文言虚词,大多置于句末表示说话人的语气,有时也放在句中表示短暂的停顿,用来提醒读者注意下面将要说到的内容。这些用法看起来很平常,但运用恰当,也能表达出某些微妙的意思,引起读者的回味。本文中的五个“也”字就是如此。试选择其语气。
(1)不以千里称也。( ) (2)安求其能千里也?( ) (3)其真不知马也。( )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5)是马也( )
a无限痛惜的感情 b 深刻嘲讽的愤怒 c 暂时了结,不再说下去的意思 d提醒读者注意 e愤怒谴责的感情
4、你认为: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5.这篇文章托物寓意,抨击统治者的错误行为。但作者没有正面阐明该怎么做。参照最后一节,你认为他主张怎样对待“千里马”那样的人才?作者认为,自己是个人才,只是缺少伯乐的发现。其实封建社会不知道埋没了多少人才,试举出几个例子。
6、那么,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你是怎么看待伯乐的作用呢?你认为“千里马”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如果你是千里马,你会怎么做?
交流展示:
小结:本文虽短,结构却十分精巧,作者先从正面提出问题:“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然后笔锋一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反面展开议论,千里马和伯乐的依赖关系是如此密切,而伯乐却不常有,千里马被终身埋没的命运也就不可避免了,接下去,自然就写到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其才美不得外现的原因,对无知的“食马者”发出强烈的谴责,进行了辛辣的嘲讽。最后又对食马者的无知进行痛斥,归结出“其真不知马也!”这一贯穿全文的中心。
巩固提升:
1、理解性默写: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美往往存在于平凡的事物当中,有时我们为了刻意的追求完美,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美,使其遭受不应有的遭遇,使我们为之遗憾痛心,这种遭遇与〈〈马说〉〉中千里马的遭遇相似,相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龚自珍“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和本文阐述的观点是否相矛盾?谈谈你的看法。
3、对对子:
(1)根据文意,请创作一组不少于五言的对联,对千里马或伯乐表达自己的心声。
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曾说过:“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对于千里马而言,伯乐自然是他永世的知音,遗憾的是在封建社会里,千里马很少能遇到伯乐。请你联系本文文意,给下面的句子对一个下联。
上联:良马有幸遇伯乐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联:世上岂无千里马;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古往今来,许多怀才不遇者用自己由衷的笔调,抒写出自己心中的愤慨并流传为千古名句。请你写出你熟悉的两句,并标明作者和出处。
5、读完本文后,你认为伯乐应具备怎样的才能?请联系你自己的读书实际,列举一位大家熟悉的伯乐,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他的事迹。
6、伯乐和千里马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谁更重要?请畅谈你的看法。可举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
教(学)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