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琴俱亡》(表格式)教案5
教案设计
2025-02-11
总 课 题 | 至爱亲情 | 总 课 时 | 1 | 第1课时 | |||
课 题 | 人琴俱亡 | 课型 | 新授 | ||||
教学目标 | 1、掌握常见文言实词、文言虚词。 | ||||||
2、理解深厚的兄弟情谊。 | |||||||
教学重点 | 目标1 | ||||||
教学难点 | 目标2 | ||||||
教学过程 | 教 学 内 容 | 备课札记 | |||||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 学生活动方式 | ||||||
一、 情境导入 老师先请一个同学给你们讲一则《高山流水》的故事(让事先准备好的同学伴着音乐讲)。 琴声为心声,知音为知己。琴声中还能传出深厚的兄弟情谊,就是今天学习的《人琴俱亡》这篇课文中告诉我们的。 二、课前热身 提问:本文作者是谁?选自哪本书?兄弟俩是谁?他们的父亲又是谁?(课前要求同学们从多种途径查询有关王羲之父子三人以及刘义庆和《世说新语》的情况,课堂上同学们以抢答的形式展开) 明确:作者是刘义庆,彭城人,南朝宋文学家。 本文选自《世说新语》(详见“关于刘义庆和《世说新语》”的材料。课前可印发给学生。) 王子猷和王子敬是兄弟,他们的父亲是晋代著名的书法家。 三、自主学习,疏通词句。 [对话1]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些不认识的字,请同学写到黑板上,老师归纳补充讲解。 [对话2] 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些不理解的句子,请同学写到黑板上,师生讨论解答。 [明确]: a.何以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译: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 b.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译:就要轿子来去看望丧事,一路上都不哭。 c.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译:于是痛哭很久,几乎要昏过去。过了一个多月,(子猷)也死了 | 倾听音乐,酝酿情感。 举手抢答,营造气氛。 设计一份“错误”作业纸让学生订正。 | ||||||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 学生活动方式 | 备课札记 | |||||
四、老师范读课文,再指定两名同学读书,音读准,句读停准。最后学生齐读。 五、合作探究,整体感知。 本文探讨的核心问题是王子猷与王子敬深厚的兄弟情谊。 1、自由阅读课文,运用勾画圈点的读书方法,对文中重点词句做上标记。 2、四边互动 [对话1]你觉得课文中哪些句子最能表达子猷与子敬深厚的兄弟之情的?并作简单分析。(本题是让学生细细体会课文语言中所包含的感情。) [明确]学生容易找到并能简单分析的句子:①“何以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自己已经病得很重,却还关心着弟弟,足见兄弟情深。) ②“恸绝良久”、“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觉得“琴”都亡了,可见兄弟俩是真正的知音、知己,情深意切。 ) [对话2]既然兄弟情深如此,为何作者却说子猷“了不悲”,“都不哭”?那子猷究竟以何种方式来悼念自敬之死的呢? [明确]因为子猷知道子敬平素喜欢弹琴,想以独特的方式来悼念亡弟,琴声为心声,知音为知己。琴弦此时仿佛也有了灵性,明白自己的主人已死,弦音也不协调了。子猷真是悲从中来,终于压抑不住内心的悲伤,大叹“人琴俱亡”,失声痛哭。 痛不欲生。 [对话3]作者在文章结尾说“(子猷)月余亦卒”,同学们讨论一下:子猷为什么也死了呢? [明确]关于子猷的死,文章开头已有所交代“王子猷、子敬俱病笃”,一方面是因为生病;另一方面是因为悲痛过度。到此,我们也可以知道,子猷前面之所以不悲痛,是由于他知道自己也不久于人世,到那时就将和弟弟又在九泉之下相见了。 六、让学生小结内容:这则故事写了王子猷对王子敬独特的悼念方式,表现了他对弟弟深厚的情谊。 七、延伸拓展 1、你还知道哪些兄弟情深的诗文或故事?讲出来与大家共享。 2、补充讲解曹植的《七步诗》: | 小组讨论交流,画出有关句子并作分析。 引导学生揣摩人物心情,模拟人物语气朗读。 学生自读课文后讨论自由回答。 从文中找到依据作答。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七步诗”中另类“兄弟情”。 | ||||||
附:板书设计
(一) 俱病笃 子敬先亡 人亡 问左右 奔丧不哭 人琴俱亡 手足情深 取琴弹 不调掷地 琴亡 恸绝久 月余亦卒 板书设计
(二) 人亡 琴亡 不悲 弹琴 子敬先亡 “恸绝” ——手足情深 子猷奔丧 不哭 摔琴
点击显示
【《人琴俱亡》(表格式)教案5】相关文章
《快活的小河》教学设计
《金岳霖先生》教案8
说“屏”
下学期 第六单元测试题
第九册口语交际 习作六第二课时不错教案B
《唯一的听众》相关知识
称赞 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一语文第一模块第一专题教案及备课资料
五年级的科学教案
b p m f 精品教案教学设计推荐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mip.zidianfy.com/yuwen_225897/
上一篇: 《郑和远航》教学设计4(第二课时)
下一篇: 五下口语交际·习作五教案B案
教案设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