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翻译 语文 教案教学 教学分析 如何上好语文课──随堂听林老师《小狗包弟》一课感想

如何上好语文课──随堂听林老师《小狗包弟》一课感想

教学分析   2025-01-09

王荣生教授曾经评点一堂据说是省级一等奖的录像课,连续不断地质疑,提了几十个问题:“教的是什么?”“为什么教这一点?”“为什么这样教?”“此处学生能学到什么?”等等。

由此,他深有感慨:“教什么,怎么教;学什么,怎么学”确实还没有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而如此语文课不像语文课,历史课不像历史课,音乐课不像音乐课,美术课不像美术课,总之是学生为老师服务的录像课能在省级获一等奖,可见,课堂评价标准有多模糊,评价审美眼光有多迷乱。当然,审美眼光的迷乱,大都是由于理论修养的不足和课堂实践的欠缺。下面,我就结合一堂语文课谈谈对新课标下语文课的粗浅理解。

一、准确解读,明确教的是什么

2006年10月21日,我在云霄立人学校高一(3)班,听了林耀和老师的一堂课──巴金《小狗包弟》第二课时。

《小狗包弟》讲述了作者家中一条可爱的小狗在“文革”中的悲惨遭遇,从一个侧面反映那个疯狂时代的惨无人道的现实,表达作者深重的悲悯、歉疚和忏悔之情。

歉疚和忏悔是本文感情基调。“文革”中作者不仅失去了小狗包弟,而且失去了最心爱的亲人萧珊,从此泪枯心碎,沧海巫山,永不再娶。作者应该属于被侵害被侮辱的人。

“文革”后,国人都应该自我反省,但率先反省的竟然是一个无过错的老人!《随想录》的出版,“中国现代文学馆”的落成(可惜“文革博物馆”仍未落成),这些都是反省的硕果。作者没有怨天尤人,没有声泪俱下声讨控诉,而是自责、反省、忏悔。有良知的人都应该从其平淡幽远的语言中訇然心动,潸然泪下。

林耀和老师清楚、明确第二课时要教的是什么(即让学生整体感知,在作家的忏悔中呼唤自己内心的良知)。

二、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明确怎么教的问题

在课堂上,教师不可漠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主导作用不可丢,不可不用。而主导作用又不等同于满堂灌。闽派语文代表人物孙绍振老师洋洋自得于“满堂灌”,说什么“满堂灌有什么不好呢?有时候,我的学生被我满堂灌灌得舒服极啦!”

其实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那时的学生知识积淀,十分薄弱,获取信息渠道少之又少。在一位博学多才巧舌如簧的老师面前当然噤若寒蝉,如雷雨天的鸭子。

在二十一世纪,如果把主导性理解成“满堂灌”,那就太离谱了。不被学生轰下台,也会孤独得咯血殉职。

林耀和老师能顺着课文内容自然进展,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解读文本,授课的逻辑层次得当,清楚明白。由正面、侧面的描写叙述,过度到抒情,进而理清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最后引导学生品味鉴赏作品思想价值。

有些引导或逗引还是比较成功的,比如在解决怎样理解作家为了自保而放弃小狗包弟的行为的时候,在同学们沉默,没有不同看法时,教师能抛出第二种看法,并引逗学生:“没有人支持我?看来我这个班主任当得很失败啊。”

用这些方法来概括语言,引导学生回答争辩,应该是课堂的一些亮点。引导、逗引、幽默、激励、激情、打回场、留余地、欣赏……这些非智力因素,看起来,与语文课堂无关,其实有时作用远超正规而严肃的语言。我们回忆求学历程,记起来的大都是这些,因为它们激起了我们对知识的探寻热情,是一种可贵的生产力。

三、教师在发挥主导作用时,也应该注意不要被主导性束缚住手脚,要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

学生的聪明才智是无穷无尽的,从这个角度看,学生才是那一桶水,老师才是那可怜的一小杯一小勺。特别是基础较好的学生,那是相当的不得了,教起来也较得心应手。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摘果子给学生,不如让学生自己跳起来摘果子”。“不悱不启,不愤不发”,讲的是这个道理。教师一定要当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也就是利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不能越俎代庖,一手包办。从这个意义上讲,评课应该评学生在课堂学得怎么样,而不是教师教得怎么样,或者表演得怎么样。

例如,这一堂课中,有一位学生提出:小狗不应该送走,作家不能把社会背景当作送走小狗的原因。这是多好的质疑啊!我习惯称之为贝克汉姆的传球。因为这问题挖掘下去,争论下去,可以发现作家的修养的与众不同,他是“把所有的问题都自己扛”,他在自我解剖中忏悔人性的弱点。难道我们不应该因他的赤子之心而感动吗?语文应该让学生懂得什么叫“真诚”,什么叫“忏悔”,什么叫“心灵不可承受之轻”。

还是巴金说得好:“人为什么需要文学?需要它来扫除我们心灵垃圾,需要它给我们带来希望,带来勇气,带来力量。”

四、教学的最高境界是把教学当作一门艺术,要关注学生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自觉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重视课堂教学自主生成的过程

自主生成,自主学习,“教是为了不教”,这是比较不好操作的,一看教材,二看生源,但最关键的是师资。

而自主生成,自主学习,也不是随便“生成”“胡乱感悟”。像这篇课文,你可读出:文革社会的灭绝人性。也可生成:尚未泯灭的人性,快快醒过来吧!但决不会生成出:狗是人类的朋友,要保护动物。像朱自清《背影》,湖北的一些学校学生,竟然生成感悟:朱自清的父亲违反交通规则,不可取,不可学!岂不是咄咄怪事。拿到全国去展示,岂不更是“师资”有问题。

学生思想活跃,想象丰富,获取知识渠道众多。看见鸭子,也许就会认为是唐老鸭;看见游动的鱼,也许就会说是“海的女儿”……这些都是很可贵的,但在解读具体文本时,又不能让他们随意生成,教师在引导方面要起积极作用,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作者的时代,了解作者的为人思想,重视整体阅读,克服断章取义毛病,也许能站在更高层次上引导学生自主生成。

一些文学作品,详读细研,是可从中感悟生成许多成果的,所谓的“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像《项链》,你可以读出:批判小资产阶级虚荣心,也可以生成:命运决定于偶然的一件小事,不可捉摸。也可以感悟:爱情要磨炼才会发光。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兴趣祖国的语言文学吧,这是语文老师的天职。可不要把语文弄得枯瘦不堪,让学生生厌,那可是谁也承受不起的罪过。

点击显示
【如何上好语文课──随堂听林老师《小狗包弟》一课感想】相关文章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mip.zidianfy.com/yuwen_226507/
教学分析推荐
热门教学分析推荐
  • 教案设计
  • 教学分析
  • 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