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翻译 语文 练习题 考前练习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调研试卷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调研试卷

考前练习   2024-11-28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事实上他们并不是随处都用的。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例如吴均的“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而古诗中也有用“高树”的,如曹植的“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可是“高树多悲风”并没有落叶的形象,而“寒风担高木”则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前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叶子越多,感情越饱满;而后者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岂不正有“落木千山”的空阔吗?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木”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又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半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有着一般“木头”“木料” “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树干,而很少会想到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具有繁茂的枝叶,与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这是“树”与“叶”的形象之间十分一致的地方,也正因为此 “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多带来些什么,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它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与叶还是比较相近的;而“木”呢,它可能是透着黄色,在触觉上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螫个疏朗的清秋气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的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窣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如此生动的缘故。它不同于“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中的落叶,因为那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也不同于“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的黄叶,因为那黄叶还是静静地长满在一树上, “木叶”的干燥之感,也就缺少飘零之意。至于“落木”呢,则比“木叶”更显空阔,它连“叶”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然“木叶”与“落木”又还有着一定的距离,它乃是“木”“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和“高树多悲风"的“树”的“饱满”形象不同,“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中的 “木”具备秋风落叶的形象,诗句意境更加空阔清冷。

B.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能认识并交织组合语言形象中潜在的力量,形成丰富多彩的诗歌语言,能够说明“木”何以具有暗示性的艺术特征。

C.相较于“树”暗示的颜色而言,“木”就显得有些枯黄和干燥,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也具有了这个特点,能给人带来疏朗的秋天的气息。D.“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中的“落叶”形象和“木叶”不同,它没有干燥、微黄、疏朗的秋季的特点,它饱含着水分且较繁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 “木”仿佛本身含有落叶的因素,具有疏朗的特点;而“树”则没有,它具有繁茂的枝叶, 与“叶”都带浓阴的联想。

B.“木”的背后有着“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是“木”的暗示性所在,在此影响下,“木”很难让我们想到叶子。

C.“木叶”的形象如此生动,是因为它带有较强的暗示性;视觉上,它是微黄的而不是碧绿的;触觉上,它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D.无干燥之感的“黄叶”不具有飘零的意思,所以“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的“黄叶”就没有“木叶”给人的疏朗、飘零之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概括及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自屈原把“木”准确用在秋风叶落的季节中,“木”似乎就带有一层浓厚的秋意,如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就能传达出萧瑟、凄凉的秋意。

B.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是“木”在中国古诗中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的主要原因。除“木”字外,古诗中“月” “水” “柳”等也具有暗示性。

C.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木叶”很常见,但少有“树叶”这个词汇,其主要原因可能是 “树”“叶” 二字意蕴较相一致,连用起来便使语言显得重复啰嗦。

D.“木叶”是“木”与“叶”的统一,是疏朗与绵密交织而成的一个迢远情深的美丽形象,就空阔疏朗之意的传达上,“落木”远远不及“木叶”。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音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腼熊蹯不熟,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又曰:‘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能补过也。君能补过,衮不废矣。”犹不改。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且出。提弥明死之。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问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大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宣子曰:“呜呼!‘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

(节选自《晋灵公不君》)

4.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谏而不入 入:被接纳 B.宣子骤谏 骤:多次

C.提弥明死之 死:为......死 D.食之,舍其半 食:吃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厚敛以雕墙 ②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B.①坐而假寐 ②吾尝跂而望矣

C.①莫之继也 ②均之二策

D.①赵穿攻灵公于桃园 ②不拘于时,学于余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盾不忘恭敬。鉏麑受晋灵公之命暗杀赵盾。赵盾清早已穿戴整齐准备上朝,由于时间还早,端坐着打瞌睡。鉏麑认为赵盾不忘记恭敬,是百姓的主宰。

B.赵盾忠君爱国。晋灵公因厨子没有把熊掌炖熟,就杀死他,把尸体装在草筐里,命妇女用车装着尸体经过朝堂。赵盾知道后为此事忧虑,随后打算进谏。

C.赵盾体恤下请。赵盾在被晋灵公追杀途中,看到灵辄饿病了,就给他吃的;听说他要省下食物给他的母亲,就专门为她准备了一筐饭和肉,放在袋子里。

D.赵盾深明大义。董狐是古代的好史官,记载史事的原则是直言不讳。虽然是赵穿杀死了晋灵公,但赵盾仍然能够充分尊重史官的记载而接受弑君的恶名。

(二)古代诗歌阅读(10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8?9题。

拟行路难(其四)

鲍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的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呑声踯躅不土言。

8.下面对这首诗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本诗开头两句中,作者恰当地运用了借代手法,用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代指社会生活中有着不同地位的人。

B.本诗三、四两句以宿命论观点来解释社会与人生的错位现象,并表明据此从“行叹复坐愁”的苦闷中求解脱的渴望。

C.诗人一直在直接诉说自己的悲哀,胸中他积的块垒无法借酒浇除,便着笔于从怅惘中求得解脱,在烦忧中获得宽慰。

D.诗的结尾写人心非草木,不可能没有感情,心中的愤懑似乎到了随时都会爆炸的程度,但到了嘴边却突然被克制住了。

E.作者从普通自然现象顿悟出了与之相类似的某种人生哲理,全诗托物寓意,突显出含蓄不露、蕴籍深厚的艺术效果。

9.清代沈德潜评价此诗说:“妙在不曾说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1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1分)

桥边的老人

[美国]海明威

一个戴钢丝边眼镜的老人坐在路旁,衣服上尽是尘土。河上搭着一座浮桥,大车、卡车、男人、女人和孩子们在涌过桥去。骡车从桥边蹒跚地爬上陡坡,一些士兵在帮着推动轮辐。卡车嘎嘎地驶上斜坡就开远了,把一切抛在后面,而农夫们还在齐到脚踝的尘土中踯躅着。但那个老人却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他太累,走不动了。

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完成任务后,我又从桥上回到原处。这时车辆已经不多了,行人也稀稀落落,可是那个老人还在原处。

“你从哪儿来?”我问他。

“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

“那时我在看管动物。”他对我解释。

“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

“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

他看上去既不像牧羊的,也不像管牛的。我瞧着他满是灰尘的黑衣服、尽是尘土的灰色面孔,以及那副钢丝边眼镜,问道:“什么动物?”

“各种各样。”他摇着头说,“唉,只得把它们撇下了。”

我凝视着浮桥,眺望充满非洲色彩的埃布罗河①三角洲地区,寻思究竟要过多久才能看到敌人,同时一直倾听着,期待第一阵响声。它将是一个信号,表示那神秘莫测的遭遇战即将爆发,而老人始终坐在那里。

“什么动物?”我又问道。

“一共三种,”他说,“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

“你只得撇下它们了?”我问。

“是啊。怕那些大炮呀。那个上尉叫我走,他说炮火不饶人哪。”

“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

“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你的政治态度怎样?”我问。

“政治跟我不相干,”他说,“我七十六岁了。我已经走了十二公里,再也走不动了。”

“这儿可不是久留之地,”我说,“如果你勉强还走得动,那边通向托尔托萨②的岔路上有卡车。”

“我要待一会,然后再走,”他说,“卡车往哪儿开?”“巴塞罗那。”我告诉他。

“那边我没有熟人,”他说,“不过我还是非常感谢你。”

他疲惫不堪地茫然瞅着我,过了一会又开口,为了要别人分担他的忧虑,“猫是不要紧的,我拿得稳。不用为它担心。可是,另外几只呢,你说它们会怎么样?”

“噢,它们大概挨得过的。”

“你这样想吗?”

“当然。”我边说边注视着远处的河岸,那里已经看不见大车了。

“可是在炮火下它们怎么办呢?人家叫我走,就是因为要开炮了。”

“鸽笼没锁上吧?”我问。“没有。”“那它们会飞出去的。”

“嗯,当然会飞。可是山羊呢?唉,不想也罢。”他说。

“要是你歇够了,我得走了。”我催他,“站起来,走走看。”

“谢谢你。”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

“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

对他毫无办法。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可是天色阴沉,乌云密布,法西斯飞机没能起飞。这一点,再加上猫会照顾自己,或许就是这位老人仅有的幸运吧。

(1)下列对选文内容的分折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尽管文中的“议论和流露感情,但是通过与老人的谈话以及他催促老人离开等细节可以看出,“我"既同情老人又厌恶战争。

B.从“我"的“劝离”与老人的“不动”的对话中可以看出,老人难以动身的原因在于体力不支、对家园的留恋和对未来生活的茫然等方面。

C.老人最后说“我只是娃在照看动物”,“只是” 二字交织着一种既“怨” 又 “冤”的情感:我招惹谁了?我们招惹谁了?为什么要毀了这—切?

D.旨在反映战争的罪恶,既有战争场面的正面描写,又通过一个年老孤苦的老人流离失所、外出逃难的遭遇侧面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2)老人有哪些形象特征?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3)小说开头写车队人流涌过桥上的画面和孤零零坐在河畔的老人,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4)海明威曾提出“冰山理论”:“冰山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八分之一’是读者所看到的,‘八分之七’虽然没有写出,却能为读者感受到。”试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第Ⅱ卷 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21分)

12.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踰矩(jǔ) 佣金(yòng) 犄角(jī) 属文之士 (zhǔ)

B.龌龊(chuò) 舛漏(chuǎn) 攒射 (cuán) 鲜克有终(xiān)

C.胳臂(bei) 伫立(chù) 缱绻(quǎn) 浑身解数 (xiè)

D.勖勉(xù) 着陆(zhuo) 圈养(juàn) 混水摸鱼(hùn)

13.下列各组词语士,没有错别字的一项垃(3分)

A.合龙 贲发 卷迭浩繁 义愤填膺 B.宿怨 熟习 力能扛鼎 陨身不恤

C.歉收 盘桓 莫名其妙 纡尊降贵 D.缘份 安详 不偏不倚 股肱之臣

1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作为全世界首个将马作为主角的舞台大秀, (Cavalia- 舞马)第三季首场依旧不负众望,人马共舞的完美配合真是美轮美奂。

②卡尔维诺的小说结构完整严谨,增一分则太密,减一分则太疏,像一块晶莹剔透、浑然成体的水晶,无需装饰而又坚不可破。

③在雄安生活了一辈子的老王对农民的安土重迁有着深刻的理解,当家乡称为雄安核心区后,他认为新区成立要先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

④我国学富五车的国学著作,虽然是古人杰出智慧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不合理、不科学的成分,所以我们在阅读时要仔细甄别和挑选。

⑤有人陶醉于泱泱大国的传统文明之中,孤芳自赏;也有人钦羡于西方文明的强势,妄自尊大,鄙视传统文明,甚至还有人主张全盘西化。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②④⑥ D.②③⑥

l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 卡尔维诺的《我们的祖先》采用比较传统的写作方法,从不同层次含蓄而又幽默地揭露了现代人实现自我和向往自我解放的心态。

B. 经世致用之学提倡当前社会政治、经济的实际问题,常要求把社会实践与经术研究联系起来并从中提出解决重大问题的方案。

C.当我们接受异质文化的时候,应该先收拾好自己的主体文化,打点好自己的文化精神,把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D.在21岁时就提出了“我手写我口”文学主张的黄遵宪,多年的外交官生涯充分开阔了他的眼界,积极投身救亡图存的维新运动。

16. 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前四史”是“二十四史”中的前四部史书,包括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东汉班固的《汉书》、南朝范晔的《后汉书》B.

C.“表字”又称字,旧时人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是古时男子20岁时父母或师长为其所取的别名或女子许嫁时所取的字。

D. “朔望晦”指月亮从亏到盈再到亏的三种自然状态和对应的日期,其中“朔”“望”“晦”分别指农历每月初一、每月十五月圆之日和每月最后一天。

1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包容他人,生活才会变得安静。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同样,① ,价值观的差异需要我们多些理解包容,少些争吵。只要不是原则问题,为什么不能平心静气地去对待他人呢?生活本身就是丰富多样的,所以我们应该学会以一颗柔和的心去面对他人,这样,② 。

五、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16岁的武亦妹是上海复旦附中一名在读高中生,在《中国诗词大会》上一举夺冠军后,便成为网络内外热议的焦点。有人质疑她,认为她的成功源于对手的临场失误,纯属偶然;也有专家估算,武亦姝至少有2000首诗词的储备量,即使和文学专业博士生对决也分毫不弱。此事一经媒体报道,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

对于这一现象,你是怎么看的?请结合材料和现实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抄袭。

点击显示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调研试卷】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mip.zidianfy.com/yuwen_227114/
考前练习推荐
热门考前练习推荐
  • 课后练习
  • 暑假作业
  • 寒假作业
  • 家庭作业
  • 考前练习
  • 总复习
  • 同步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