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诗加腰》之课堂教学札记
前言:
“非”哥,是我们班全体师生对王鑫同学的一个特殊的称呼。皆因,时下各大媒体中正流行对某一特定人物的称呼都在使用“*
*
哥”而起。“非”哥体态肥胖,平时调皮、淘气,学习成绩全班倒数第一,是个令人头痛的角色。我经常能收到来自不同层次人物的汇报,不是“非”哥结伙打架,就是“非”哥以大欺小。而他,总能凭就一张三寸不烂之舌和见风使舵的本领,在老师面前“逢凶化吉”。故此,同学送一外号“肥”哥,取其油嘴滑舌,体态肥胖之意。然则“肥”字有愚贬之意,怕有伤自尊,故改“肥”哥为“非”哥,取其谐音以期他能痛改前非之意而传唱校园。
这不前一日才因将同桌打哭,而遭到班主任老师(我)的一顿狠批,痛哭流涕决定痛改前非。没想到,今天的课堂上就让全班同学真的有了一次刮目相看。
课堂采风:
(语文课)文章的大概内容是说,苏小妹、苏东坡和黄山谷三人在一起讨论诗句。苏小妹说:“轻风细柳,淡月梅花。两句中间各加上一个字,作为诗的“腰”,成为五言联句。
苏东坡略加思索,随即说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黄山谷接着吟道:“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苏小妹说的是:“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当我讲到:苏东坡的“摇”“映”二字,确实写出了柳的动态和月的皎洁,但山谷公的“舞”“隐”,要略胜一筹。因为“舞”是模仿人的动作,把柳的姿态反映得更形象;“隐”是夸张写法,使月的皎洁更突出。而苏小妹的“扶”字和“失”字,则好在“扶”的拟人化更准确,既写出了风的轻微、柳的纤弱,又写出了风与柳的亲昵和互相依偎的姿态,所以比黄山谷的“舞”更生动得体。“失”字,也比“隐”字更传神,它准确地写出了月、梅融为一体的情景。我也发表了自己的想法,我们虽然能从文章中对古人的文采略有了解,但对他们用词的准确性我确有我自己的想法,我很赞同教材中对苏小妹所加字的赞美但却不敢苟同。特别是对“失”字的使用,我觉得还不能够完全表达出梅花与皎洁的月亮之相映成趣的哪种美感。很多同学也都同我有一样的想法,所以我就趁热打铁要求同学们效仿古人,也给后一句古诗加个腰。
没想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班级里一下子热闹了起来,课堂氛围空前的高涨。同学们七嘴八舌的议论开了,有的人想加上一个“笑”字,有的人想加上一个“理”字,各有各的说法各有各的意境。
偶然间陈好同学提出了一个“献”字,我和同学之间还正在回味着其间的美感,不想“非”哥突然站了起来,发表了自己的一番见解,且阵阵有词。(我觉得用“献”字不如用“见”字来得更美,《敕勒歌》中“风吹草低见牛羊”一句一个“见”字就把草地上牛羊忽隐忽现的景象描写的淋漓尽致,所以应该加上一个“见”字。)听完“非”哥的一番大道理,我和同学们开始对他进行了一次重新的审视,眼前这个和以往不大一样的胖男孩原来是这样的有才华,是这样的渴望成才。可是身为师道的我们又做到了什么呢……,我们只能永远带着那些有色的眼镜去看待这群原本是可爱的孩子们。正在我思潮起伏之间,身边己经响起了同学们热烈而持久的掌声,“‘非’哥真棒!”
“‘非’哥真棒!”没想到一节平淡无奇的语文课却因一个“见”字,而变得活泼、生动。这是我从教十几年来语文课堂中少有过的精彩,令我兴奋,令我激动。
当气氛渐渐变得平息之后,我们开始细细的品味起这一句诗:“轻风扶细柳,淡月见(xiàn)梅花。”这将是一种多么美的境地呢?轻风与细柳相依相伴,互相摇曳生姿,一丝微风轻抚梅梢,梅花在那或浓或淡的月影中若隐若现。让人浮想联翩,真是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孩子们和我一样都沉浸在那美丽的镜像之中,连下课的铃声响起都浑然不觉。
如果当年的苏氏兄妹看到“非”哥的这一句“轻风扶细柳,淡月见(xiàn)梅花。”又会做出什么样的想法呢?
随想:
一个平时令我头痛的孩子,在这一节课中所表现出来的出色才华是不可磨灭的。回首,我们这些身为师者的,是否都能发现每一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呢,我们又将这些闪耀着光华的智慧的火花放大了多少呢?我扪心自问,对待有缺点的学生,我并不是怀着教师的责任心去帮助他们,而是出于个人的狭隘心胸带着有色的眼镜去看待他们,我是不是太自私又太虚伪了?一阵阵无情的鞭子抽在我的身上……我实在不敢说我是真正爱学生的,但是经历了这次真诚的心灵拷问,我相信在以后的从教岁月中我一定不会再犯如此类似的错误。孩子:现在老师只想说:“非”哥,真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