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翻译 语文 教案教学 教学分析 方法中导学 事件中感悟

方法中导学 事件中感悟

教学分析   2024-12-25

一、设计说明

第四组的每一篇课文都包含着深刻的做人哲理,其教学目标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其含义及表达效果。《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是一篇略读课文,讲述的是一位父亲通过带领女儿登上高高的塔顶,看到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个生活的事实,从而教育他的孩子在以后的生活道路上一旦遇到坎坷,挫折,千万不能灰心丧气,有时以一种积极的态度,换一种思维往往会柳暗花明。女儿在父亲独具匠心的教育下,终于获得了成功。这篇课文在结构上突出:一个场景,两件事,一段结语。对于五年级的学生能较好地把握,能较好地读懂。因此,教学备课过程中,我借鉴了著名特级教师刘云生老师这一课的教学实录结合本班学生实际和学校课题实验进行设计,重点设置了以下几个环节:一、温习学法,谈话导入; 二、自读课文,把握内容;三、品味语言,理解含义((1)、从语句理解中初识启示的表层意思;(2)、从事例探究中感悟启示的深刻内涵;(3)、从生活实践中体会启示的生活意趣。)四、回归文本,感悟写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利用单元学习方法,紧扣“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一教眼实施教学,引导学生在文本事件与生活事件中进行感悟文本启示——“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生活也是一样,假如你发现走这条路不能到达目的地的话,就可以走另一条路试试”的深刻内涵和指导意义。

二、课堂实效

本次教学过程思路清晰,针对课文教学的重、难点,我采用了层层递进式的引导体会法,在预习反馈中引导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用想象四字词的画面方法体会其意思,在文本事件的导读中和生活事件的回放中领悟“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的深刻含义。

(一)想象画面,把握内容

在教学伊始,我先让学生说说学习本组课文的学习方法,基于本组第一课的学习,学生基本能明白学习本组课文的方法:(1)、要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2)、领会作者从生活中得到哪些启示;(3)、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这些词句的含义及表达效果。然后开始检查学生反馈预习效果,让学生试说文章的主要内容,可学生说的一点也不够简洁,只是对作者讲述的两件事的陈述,缺少了对事情的概括叙述。这一点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我不得不让学生在课堂上重读课文,唤起回忆,加深对文本的印象,使其能尽量较简洁地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学生大约花去了五分钟读完课文,我再次引导学生练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此次的学生能较好地精练概括出文本叙述的两件事,这让我有些欣喜。在学生练说之后,我又出示了幻灯,用填空式的方法帮助学生梳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篇课文写“我”有一次随父亲登上高高的塔顶,看见蛛网般通往城市广场的街道,父亲告诉我——“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给了我一把开启心扉的钥匙切;随后记叙了“我”人生道路上的两次困境:一是 ;二是 ,面临挑战的时候,就是父亲的教诲使“我”得到了“走另一条路试试”的灵感和勇气,最后走出困境取得成功的事实。)这样,学生就有了一个较清晰的、完整的记忆。可通过这样一折腾,教学时间已经过了十五分钟,后边还有大量的教学任务肯定是完不成的。但我想:这种引导将学生的思维激活,它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阅读能力,帮助学生学会思考,学生掌握了方法,同时在把握内容中敲打关键词句,效果好。虽然费了一些时间我也在所不惜,我相信在今后的阅读过程中,学生一定能较灵活地运用。

学生在明白文本的主要内容后,我引导学生通过选择课文中的词语填写短语的方法去想象文本所描绘的画面,这不仅让学生掌握了生字新词,又让抽象的词语形象化,还让学生从画面浮现的过程中落实了课标“粗知文章大意”的略读要求,真可谓是一举多得。在过去的词语教学中,我总是让学生通过查字典、或参考教辅书让学生明白词语的含义。这种生硬的词语教学只能让学生死记硬背,囫囵吞枣。学生难以活学活用,对于学生积累好词佳句益处不大。

(二)品味语言,感受含义

我先让学生通过读课题初识通往广场的路有很多条,不仅仅是一条,继而抛出问题“为什么说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呢?”让学生在文中找到第一自然段的句子“脚底下,星罗棋布的村庄环抱着罗马,如蛛网般交叉的街道,一条条通往城市的广场。”细细品读,学生读后明白了有蛛网般的街道通往城市广场的是“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的原因。紧接着我出示了两个幻灯(一个是罗马广场的鸟瞰图;一个是罗马广场的交通示意图。)让学生感受“星罗棋布”和“如蛛网般”

的含义,然后通过词语置换和列举的方法让学生明白了这两个词的用法——“星罗棋布”一般用于点或面上的物体,像房子、村庄、高楼大厦、湖泊、高山等;而“如蛛网般”一般用于线状的东西,像街道、公路、线条等。通过这样的教学,既调动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扎实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又落实了单元的训练目标——“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这些词句的含义及表达效果”

学生明白了“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的原因后,让学生理解父亲带女儿登塔看路的真实目的是教育孩子实现目标的方法——“假如你发现了这条路不能达到目的地的话,就可以走另一条路试一试。”这种方法在课上我引导学生简略地概括为“另辟蹊径”。在反复读父亲的教导的基础上,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在生活中是如何另辟蹊径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实现人生目标的?学生在自读自悟中体会作者在事件中的情感变化,从而了解了作者历尽艰辛而不退缩的豁达乐观心态是受父亲小时侯对她的教育熏陶有着巨大的影响,感悟出:人只要有顽强的意志,就可以不断战胜困难。这是“通往生活目标的路不止一条”的意志保障,这样的感悟让学生真确地理解了“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的深刻含义——当一条路走不通的时候,千万别灰心,要有去走另一条路的信心和勇气。人就是在此路不通走彼路,彼路不通,再走另一条的不断探索中,逐步接近目标,走向成功!

(三)走进生活,感受真谛

有一句古训:“理不远人。”当学生从文本中领悟“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

条”时,我并让学生将这个道理与他们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因为课堂不应该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它应该成为学生、文本与生活的联系点,只有让学生走进真实的生活,才能让学生的自悟得到丰满。课堂上学生感悟颇多,个个打开记忆的闸门,滔滔不绝地讲述自己生活中的所见,所感:

生1:“前几天,下雨了,我们上学时常走的那条小路上很泥泞,无法走路,我们只好从另外一条大路来上学,虽然要多走一点路,但是不用在稀泥里踩了,而且也不会影响我们上学,这也说明通往学校的路不止一条。”

生2:“我读过一篇《猴子争桃》的故事,讲的是一群猴子下山了,看到河对岸有一片桃林,又大又红的桃子让猴子们馋得口水直流。可是过河的独木桥只能让猴子们一只一只地过去,猴子们你争我抢,谁也没能过独木桥。这时猴王想用考试的办法让猴子们排队过河,可考了半天也没有考出个结果。一只猴子看见河边大树上一根垂下的枯藤,于是攀上枯藤像荡秋千一样,荡过了河岸最先吃上了鲜桃,而其它猴子仍还在考试。我想这只猴子的故事告诉我们通往对岸的路不止一条,就看你有没有用心去发现。

……

(四)、深化感悟,读写结合

读书有两种境界:一是读书求甚解;二是读书不求甚解。前者对读的要求较高,容易读出自己的感悟,后者能读更多的书。这两者都不可缺,而对于文本的学习则心须要求学生求甚解,不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个道理看似简单,通过文本的学习学生大致能理解,能掌握。但要让学生明白作者是怎样明白这个道理的就不那么容易了。因此,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思考:“的确,实现目标的道路很多很多,当一条路走不通的时候,就可以另辟蹊径,考虑另外的道路。这个道理看似浅显,实则深刻。在课文中,作者的父亲是怎样悟出来的呢?”这样的引导其用意是让学生学会从自然中、从生活中、从事件中去感悟道理,让学生体会如何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悟,这对本组的习作布局谋篇的训练做好铺垫。充分体会新课标读写结合的理念。真正落实“教材只不过是个例子”的文本思想。

学生明白了启示感悟的过程后,我并切入了话题(或许,我们曾经拥有过换一种方式对待困难时,享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兴奋;或许我们曾经遭遇过面对困难不知所措,悲观失望的无奈;或许我们此时面对困难有自己的想法要诉说……)让学生述说自己的生活故事。这样的训练保持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问题追因

1、缺乏创造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机会。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语文教学,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心灵的净化.。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它是将精读课文中习得的方法进行实践运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本人没有很好地把握方法上的“粗放”,求细,求全,求深,导致课堂容量较大,因此,造成时间不够。没有给学生留下与文本对话的机会。

2、教学预设与目标达成存在一定的差距。在教学预设的过程中紧扣“导读”目标进行预设,但在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时,学生表述不够精练。这样就得引导学生进行理解概括,在这一环节经历了读文——试说——提炼的过程,费时较多,没有在一课时中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导致后边的教学内容又花了一课时才完成。

点击显示
【方法中导学 事件中感悟】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mip.zidianfy.com/yuwen_230605/
教学分析推荐
热门教学分析推荐
  • 教案设计
  • 教学分析
  • 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