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翻译 语文 教案教学 教学分析 阿里山纪行课堂教学实录

阿里山纪行课堂教学实录

教学分析   2025-01-04

阿里山纪行课堂教学实录是语文网小编为大家收集到优质教学案例。课堂实录是一种鲜活的教学资源,通过阿里山纪行课堂教学实录情景再现,教师们可以对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研讨,可亲、可近、可学、可用,非常有益处,一起来看看吧!

阿里山纪行课堂教学实录

教学设想:

《阿里山纪行》一文,是美学家吴功正先生的作品,在遣词造句上尤见功力。若只是将游览线路作导游式的讲解,恐学生难免学之无味。因此将重点放在对字词句的品味,并联系过去所学,或生活实际,创设欣赏美的情景,以期使学生能深入文章,去体味文字之奇妙,景致之奇美,语文之大美。

教学环节:

1、由名句导入

2、由填字引入文章整体把握

3、进入阿里山特有风光——神木描写的赏析

4、发现字词句之美,品味词句之奇,读出文章情味(着重把握几个动词、叠词、描摹优美的语句及蕴含人文色彩的语句)

5、总结本课内容,结语与导入语相呼应

教学过程:

一、导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初一时,我们随郦道元一起去聆听过三峡的流水,也曾随刘叙杰一道登临过巍巍的钟山。所以林语堂曾经感慨地说:“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板书)今天我们就随中国当代作家、美学家吴功正一道,去领略大自然的另一个杰作——阿里山的风采。(板书课题)

二、自主诵读课文,整体感知,要求在读的过程中抓住一个字来概括阿里山神韵。(在学生诵读过程中,教师板书“泰山天下_____,华山天下_____,峨嵋天下_____,阿里天下_____”,后巡视课堂)

三、过渡: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祖国的山山水水也自有其独特的魅力。(看黑板,完成板书)泰山天下雄,华山天下险,峨嵋天下秀。那么阿里山呢?(引导学生发散想像,并对文章从整体把握)

生:我认为是“美”。因为,文章所写景色非常美,文句也非常优美。

生:我觉得是“静”。因为阿里山的氛围相当的安静。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文章无论是写姊妹潭,还是写未加砍伐的原始森林,还是曲径幽路,都充满了一种静谧的气氛。

师:从文章整体感受,的确阿里山的很多景致都被描绘非常静谧。其他同学有补充吗?

生:禅,因为文章中提到“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至可以说是禅的世界。”禅是佛教用语,给人一种非常安静,沉静的感觉。

师:嗯,仿佛入定一般,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生:我觉的“奇”字好。因为阿里山的山水和“神木”非常的美,简直可以称得上是大自然的奇迹。

生:我觉得“幽”比较好,因为“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至可以说是禅的世界。”这一句让人觉得身处在这样的环境里,人的精神似乎也更加幽深起来……

师:嗯,更深入了,似乎不仅仅是外部环境的安静,内心也更沉静了。

四、过渡:大家所讲的都很有道理。我在备课的时候也找了一个字,同刚才那位同学一样——“奇”。接下来我谈谈我的理由。

凡概括一处的特征,总要从他最有代表性的景(板书)看起来。比如,苏轼曾经说,到苏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化用过来,到台湾,不游阿里山,乃憾事也。到阿里山,不游神木,乃憾事也。(引入具体文段赏析)

我们一起来看这株神木到底独特在哪里?

(读课文说明神木形态的语句)58米是什么样的概念?虎丘塔48米,神木还要整整高出10米;6.5米的胸径等于多少周长?(请学生速算)20.41米,若是一人伸开双臂有1.5米,那么整整要14个人才能合抱,大家可以想像一下这是怎样的规模。(使学生对描写对象有直观的了解,为与作者产生情感体验的共鸣作准备)

所以我们看作者是怎样形容它的。

众生:罕见的庞然大物。

师:奇还奇在,即便遭受到巨创,被劈为三段,这棵树中巨子还是……

生:拔地参天,八面威风,雄踞山间,无可匹敌。

师:果然气势不凡。我们一起来把这一自然段读一下。

(生诵读段落,后师板书读错字词。指导应将这4组4字短语所表现的威风的气势读出来。生再读一遍。效果更好一些。)

五、过渡:文章的“奇”不仅仅表现在景物之奇,吴功正作为一位美学家,其遣词造句也是相当考究的,大家可以再次品读课文,你觉得文章中有没有用的非常精到的奇词妙句?有没有让你读来怦然心动的词句?(引入揣摩字词句之奇妙)

(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板书“动词,叠词……描写优美,有文化气息……”等作品读提示)

生:我觉得“那是静谧……禅的世界。”写的非常好,把整个宁静的世界用三个词就概括出来了。简单,但又很到位。

生:我喜欢“潭无……却又没有了。”用三个比喻,写出了声音的细切。

师:读到这里有没有联想到我们曾经学到的一个语段?(回顾所学内容,新旧文章在比较中更能使学生了解课文中所创设的情景)

众生:《老山界》里有一段相似的环境描写。

师:这两段相同的是,写声音的细小,其目的在于……

诸生:反衬出环境的寂静。

师:我们可以再联系到我们所学的古诗,有哪几句与这段文字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联系诗文,诗文的典雅与文章本身情境相辅相成,也为下文发现富有文化气息的语句作铺垫)

生:“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师:非常好。还有其它发现吗?

生:我喜欢后面那句,“偶有人声也是……安宁。”仿佛游客都不舍得打破森林的宁静,小心翼翼的样子,能体会到游客对森林的喜爱之情。

师:是啊,平常的句子后蕴含着深深的感情呢。其实我觉得这一段中最后一句也很有意思,不知你们有没有注意,你们读读看,当他们“深深地吸气”时是怎样的情态阿?

生:很用力。非常珍惜似的。

师:很用力,如饥似渴似的。我们可以体会到,现在都市的环境越来越差,充满喧嚣。突然来到这样一个静谧的环境里,这些游人怎么能不感到惊奇,深深吸气,顿觉返璞归真。这句也可以读出他们的喜爱之情。

生:我觉得是这句,“它仍然……标志、灵魂。”神木在这样的情况下仍然有这样威风的气势,并且成为了阿里山的标志、灵魂。应该是代表阿里山,甚至是中华民族的那种坚强不屈的精神。

师:想得非常深入阿,将简单的叙述语句的内涵拔高到了精神层面,上升到了民族精神,很有深度呢。

生:“树木……孙武之军阵,秦皇之兵马。”这句用多个比喻写出了森林树木的形态,非常形象。而且他用了一组对偶句,读来很有节奏感,琅琅上口

师:虽然是一片树林,树与树之间还有着细微的差别,所以喻体也有不同。如果我们把“孙武”、“秦皇”去除,喻体仍是“军阵”、“兵马”,读来又没有区别呢?

生:有,秦皇、孙武都是历史人物,加了之后似乎更能突出原始森林的历史感。

师:在文章中加入历史元素,能使文章读来更厚重,有沉甸甸的感觉。使文章更具文化气息,你们能在文章中找到同样具有人文气息的语句么?

生:是“忽然间,我觉得……‘入云深处亦沾衣。’”化用了唐人的诗句。

师:为什么会想到这句呢?

生:因为林中山岚雾气很重,使得他的衣服也“分明有点薄湿了”。

师:于是就想起了一千年前所说的一句话,有时在某时某地,今人和古人在某一情景会产生一种心灵上的共鸣。这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你们有没有这样的体会?(引入语文活动,进行训练)

生:在秋天,西风吹起,霜叶渐渐变红的时候,我会想起杜牧“霜叶红于二月花”。

师:写文章时如果也能化入古诗文,就能使文章更富典雅意味了,大家可以在作文的时候实践一下。(导入本文在作文训练中值得借鉴的价值)

师:我们读了很多句子,再来品味一下词语,在文章中令你心动的词语?

生:我觉得第二自然段里,“葱郁如染”的“染”字用得很好,好像一支画笔一样,画出一片一片浓浓淡淡的绿色。

师:一个“染”字,使得文章的色彩有了层次。文章中还有没有同样用到这个“染”字的地方?

生:在第六自然段,“山间……染绿。”

师:这个“染”字,在这里突出了怎样的情状?

生:给人一种动态的感觉。好像青苔将曲径幽路慢慢染绿。

师:仿佛青苔也通了人性一样,有了灵性,体现出一种对曲径幽路亲密,依恋的感觉。读一下,这里融入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生:对这青苔,森林的喜爱之情。

师:看似普通的动词其实也是有情味的呢。

青苔是怎样的青苔?

生:“茸茸的……蒙蒙的。”

师:既然是修饰青苔的,为什么不把它放在“青苔”前呢?

生:这样更能突出青苔的特征。很可爱的样子。

师:这些都是叠词。叠词读上去与一般的词语有什么不同?

生:读起来更有节奏感,琅琅上口。

师:这个语段还有几个叠词,我们一起把这个语段一起读一下,体会一下他的节奏。

(诵读语段)

文章中的妙词佳句当然不止这些,我们在平常的学习中就应该学会揣摩,从中体会语文学习的乐趣。

今天我们一起品析了文章奇妙的词句,透过这些奇妙的词句,我们欣赏到了阿里山奇美的风光,透过这些词语,透过这些风景,我们能体会到作者对阿里山的喜爱之情,的确可以赞叹说:阿里山的风景美如画。(总结教学内容,使学生明晰所学内容和文章之美,对文章所蕴的情进行感知)

现在,我们由吴功正引领,领略了“案头阿里山的山水”。我相信,我们终有一日能够亲临阿里山,去读一读那地上的美文。(与导语部分呼应)

以上内容来自阿里山纪行课堂教学实录。希望能帮助教师朋友们较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小编祝大家学习愉快!

点击显示
【阿里山纪行课堂教学实录】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mip.zidianfy.com/yuwen_231505/
教学分析推荐
热门教学分析推荐
  • 教案设计
  • 教学分析
  • 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