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积累词语,掌握“肿胀、叮嘱、恐惧、骊歌、花圃”等词的读音和字形,并能理解运用。
⑵了解作者及作品。
⑶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父女深情。
2、能力目标:
⑴找出本文的插叙部分,并理解其作用,理解行文中伏笔的暗示作用,逐步提高阅读记叙文的能力。
⑵品味文中朴素、平实,富有情感的语言,丰富语感。
3、德育目标:
体会本文父亲对“我”严中有爱的深情,并从“我”的成长中得到启示,从而更深刻地认识生活,体味亲情,理解亲情。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理解文中父亲对“我”的深情。
2、学习本文的插叙手法。
【教学难点】
1、理解标题“爸爸的花儿落了”的象征意义及其在文中的作用。
2、揣摩文中的伏笔,理解文章含蓄的表达。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教师宜引导学生多读,最好是读出文中的情感,使自己能够受到感动。其次,通过读,区分文章哪些是眼前事,哪些是回忆过去的事,回忆是如何引出的,从而弄清全文的脉络,整体上把握课文。
2、美点寻踪法:
尊重学生欣赏主体的地位,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品析鉴赏文章的美点,如结构美、含蓄美、情感美、语言美等,教师可适当点拨,但不可越俎代庖。
3、延伸拓展法:
重个人体验,重真情表白,重情感共鸣,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成长。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歌带、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作者及作品;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复述课文,把握文脉;赏读课文,鉴赏文章的美点。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1、设计一:
童年因美好而令人难忘,童年也因不幸而令人伤神。让我们走进林海音的记忆中,和她一起分享缅怀童年的心情。
2、设计二:
亲情,是人类情感中崇高温馨的部分,因此历来是文学作品歌咏不辍的主题,今天我们学习《爸爸的花儿落了》,来体会深沉博大、纯朴真挚的父爱。
3、设计三:
多媒体播放电影《城南旧事》片头、主题曲“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学生随声歌唱)
这是一首告别的歌,这是电影《城南旧事》的主题歌,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就选自《城南旧事》(板书课题)
4、设计四:
“父亲”这个刚性的称呼,给予我们的是坚定。的确,父亲是家庭的顶梁柱,是儿女成长的靠山,一直坚强地、默默地挺立,栉风沐雨、无怨无悔,令人叹服,令人敬畏!于是就有了如下比方:父爱是一座巍峨的大山,父爱是一片辽阔的草原;父爱是燃烧的太阳,父爱是奔涌的江河;父爱是厚重的抚摸,父爱是深情的凝望;父爱是一本书,父爱是一杯酒……下面,我们一起欣赏唱给父亲的独特的乐音──《爸爸的花儿落了》。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资料内容如下:
1、林海音:
1983年,《城南旧事》被大陆著名导演吴贻弓搬上银幕。那份美丽、感人的乡愁和情思打动了当时大陆的每一位观众,影片上映后,林海音在大陆家喻户晓。直到今天,仍然有很多人都记得林海音并且有更多的人在认识、了解、阅读林海音,因为她的作品中蕴涵着她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那种淡淡的哀愁与浓浓的思乡情怀可以感动任何一个阅读她的作品的人。林海音的女儿夏祖丽说,母亲喜欢别人称赞她比“北平人还北平人”。
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湾省苗栗县,父母曾东渡日本经商,林海音于1918年3月18日生于日本大阪,不久即回到日本侵占下的台湾,其父林焕文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北京,小英子即在北京长大。在北京生活期间即开始展露出细心观察生活的特点,并且已经能够写出相当流畅的文章。林海音在北京学习、生活直至1948年返回台湾。
在北京度过的二十五年时间,被她称作“金色年代,可以和故宫的琉璃瓦互映”。北京城南的胡同、四合院,西山脚下的毛驴,以及脖子上挂着铃铛的骆驼……这些影像都给了她创作的灵感。20世纪50年代至今,林海音已经出版小说、散文、儿童文学等共四十三部。她以童年经历为蓝本创作的《城南旧事》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上出版。林海音这样评价自己在台北写就的回忆北京的系列作品:“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
2、《城南旧事》简介:
20世纪20年代末,六岁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条小胡同里。经常痴立在胡同口寻找女儿的“疯”女人秀贞,是英子结交的第一个朋友。秀贞曾与一个大学生暗中相爱,后大学生被警察抓走,秀贞生下的女儿小桂子又被家人扔到城根下,生死不明。英子对她非常同情。英子得知小伙伴妞儿的身世很像小桂子,又发现她脖颈后的青记,急忙带她去找秀贞。秀贞与离散六年的女儿相认后,立刻带妞儿去找寻爸爸,结果母女俩惨死在火车轮下。后英子一家迁居新帘子胡同。英子又在附近的荒园中认识了一个厚嘴唇的年轻人。他为了供给弟弟上学,不得不去偷东西。英子觉得他很善良,但又分不清他是好人还是坏人。不久,英子在荒草地上捡到一个小铜佛,被警察局暗探发现,带巡警来抓走了这个年轻人。这件事使英子非常难过。英子九岁那年,她的奶妈宋妈的丈夫冯大明来到林家。英子得知宋妈的儿子两年前掉进河里淹死,女儿也被丈夫卖给别人,心里十分伤心,不明白宋妈为什么撇下自己的孩子不管,来伺候别人。后来,英子的爸爸因肺病去世,宋妈也被她丈夫用小毛驴接走。英子随家人乘上远行的马车,带着种种疑惑告别了童年。
3、《我父》:(林海音)
写纪念父亲的文章,便要回忆许多童年的事情,因为父亲死去快二十年了,他弃我们姊弟七人而去的时候,我还是个小女孩。在我为文多年间,从来没有一篇专为父亲而写的,因为我知道如果写到父亲,总不免要触及他离开我们过早的悲痛记忆。
虽然我和父亲相处的年代,还比不了和一个朋友更长久,况且那些年代对于我,又都是属于童年的,但我对于父亲的了解和认识极深。他溺爱我,也鞭策我,更有过一些多么不合理的事情表现他的专制,但是我也得原谅他与日俱增的坏脾气,和他日渐衰弱的肺病身体。
父亲实在不应当这样早早离开人世,他是一个对工作认真努力,对生活有浓厚兴趣的人,他的生活多么丰富!他生性爱动,几乎无所不好,好像世间有多少做不完的事情,等待他来动手,我想他的死是不甘心的。但是促成他的早死,多种的嗜好也有关系,他爱喝酒,快乐地划着拳;他爱打牌,到了周末,我们家总是高朋满座。他是聪明的,什么都下功夫研究,他害肺病以后,对于医药也很有研究,家里有一只五斗柜的抽屉,就跟个小药房似的。但是这种饮酒熬夜的生活,便可以破坏任何医药的功效。我听母亲说,父亲在日本做生意的时候,常到酒妓馆林立的街坊,从黑夜饮到天明,一夜之间喝遍一条街,他太任性了!
母亲的生产率够高,平均三年生两个,有人说我们姊妹多是因为父亲爱花的缘故,这不过是迷信中的巧合,但父亲爱花是真的。我有一个很明显的记忆,便是父亲常和挑担卖花的讲价钱,最后总是把整担的花全买下。于是父亲动手了,我们也兴奋地忙起来,廊檐下大大小小的花盆都搬出来。盆里栽的花,父亲好像特别喜欢文竹、含羞草、海棠、绣球和菊花。到了秋天,廊下客厅,摆满了秋菊。
花事最盛是当我们的家住在虎坊桥的时候,院子里有几大盆出色的夹竹桃和石榴,都是经过父亲用心培植的。每年他都亲自给石榴树施麻渣,要臭好几天,但是等到中秋节,结的大石榴都饱满得咧开了嘴!父亲死后的第一年,石榴没结好;第二年,死去好几棵。喜欢迷信的人便说,它们随父亲俱去。其实,明明是我们对于剪枝,施肥,没有像父亲那样勤劳的缘故。
父亲的脾气尽管有时暴躁,他却有更多的优点,他负责任地工作,努力求生存,热心助人,不吝金钱。我们每一个孩子他都疼爱,我常常想,既然如此,他就应该好好保重自己的身体,使生命得以延长,看子女茁长成人,该是最快乐的事。但是好动的父亲,却不肯好好的养病。他既死不瞑目,我们也因为父亲的死,童年美梦,顿然破碎。
在别人还需要照管的年龄,我已经负起许多父亲的责任。我们努力渡过难关,羞于向人伸出求援的手。每一个进步,都靠自己的力量,我以受人怜悯为耻。我也不喜欢受人恩惠,因为报答是负担。父亲的死,给我造成这一串倔强,细细想来,这些性格又何尝不是承受于我那好强的父亲呢!
学生快速阅读文字资料,了解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加强对文章的感性认识。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多媒体播放《城南旧事》中英子的爸爸因肺病去世的一段画面,声屏播放课文朗读,学生听读,感知文意: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积累以下词语。
多媒体显示:
⑴辨读音:
肿胀(zhànɡ)叮嘱(zhǔ)皱眉(zhòu)
骊歌(lí)雇(ɡù)花圃(pǔ)
⑵辨字形:
玉 zān(簪)花 气 xiū xiū(咻咻)
鸡毛 dǎn(掸)子
2、学生大声读课文,教师提醒学生对文章圈点勾画,找出记叙的要素,理清文章的思路。
3、教师选三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概述课文:
生1:文章讲述了爸爸因病去世,我告别了童年,一下子长大的故事。
生2:爱花的爸爸病逝了,我小学毕业,成了大人。
生3:通过回忆,主要写父女深情。
生4:文章写“我”经历的许多人生世事。在爸爸去世之时,终于体会到自己已经长大了,不再是小孩了。
……
教师暂且不做评价,学生能概述,初步感知文意的要求也已达到了。
四、品味鉴赏,美点寻踪
教师要求学生精读课文,以文章留给自己的最初印象为话题,同桌之间交流阅读体验,然后选五位同学面向全班交流,其余同学评价:
生1:文章内容生动,特别是赖床迟到一事,引起我的情感共鸣。我也有过类似的遭遇,至今还对我爸耿耿于怀呢。
生2:文章深具情感美。也许因了父亲的沉默少语,写父亲的文章不如歌咏母亲的文章多。本文写了伟大的父爱,严中有爱,爱之愈深,责之愈切,写出了父爱的纯朴真挚。
生3:文章结构很有特色,有一线串珠的美,眼前之事与回忆往事有机融合,使文章有一种起伏美。
生4:文章的标题含蓄,耐咀嚼,很别致。
生5:文章的语言有一种朴素美,平淡的叙述中,童真无限。
……
教师归纳学生的看法,以板书提示课文美点所在。
板书如下:
情感美结构美语言美
五、师生共同赏析课文的情感美
1、教师设计相关题目,指导学生品味赏析课文纯朴真挚的父爱。
多媒体显示:
⑴从全文看,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
⑵重点品读“我”赖床迟到一事,其中表现了爸爸
什么样的情感态度?
⑶请筛选小说中“爸爸”的语言,试品析它们表明
了爸爸对女儿怎样的深情。
(学生读课文,思考问题。教师提示学生应从具体的事情中去感知,切忌架空分析,空洞说教)
任选几位同学发言,其余同学点评。
明确:
⑴爸爸是个“严”在其外,“爱”在其内的可亲可敬的人。他让孩子到银行汇款,鼓励孩子要坚强,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能闯过去。爸爸很重感情,他听到弟弟被日本人害死的消息,便急得吐血了。他特别爱花,每天下班回来,第一件事就是浇花。
(教师提示:要分析好爸爸这一人物形象,必须要认真阅读课文,从具体事情的记叙中,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中去感知,不要“管中窥豹”)
⑵从爸爸不让“我”上学迟到这件事上,可以看出爸爸多年对子女的严厉管教,对子女真诚的爱。孩子赖床逃学,“爸爸气极了,一把把我从床头拖起来”,抄起鸡毛掸子,“把我从床头打到床角,从床上打到床下”,这确是够狠的了。但出人意外,在“我”上学之后,爸爸竟到学校看“我”来了,“我走出教室,站在爸爸面前。爸爸没说什么,打开了手中的包袱,拿出来的是我的夹花袄。他递给我,看着我穿上,又拿出两个铜板来给我。”真是“道是无情却有情”。一个可亲可敬的“严”在其外,“爱”在其内的父亲形象在此时此地清晰可感,爸爸对子女纯朴、真挚而不加任何雕饰的父爱着实令人动容。
⑶爸爸的语言有以下几句,如:
①“英子,不要怕,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表明爸爸希望女儿勇敢,坚强,不被困难吓倒。
②“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妹妹,你已经长大了,是不是?”表明爸爸希望女儿自强、自立,并且要自己长大成人。
③“不要怕,英子,你要学做许多事,将来好帮着你妈妈,你最大。”表明爸爸鼓励女儿,希望女儿不断锻炼自己,早日承担起照料家庭的重任。
④“明天要早起,收拾好就到学校去,这是你在小学的最后一天了,可不能迟到!”表明爸爸对“我”要求很严格,希望“我”从小就能养成好的习惯。
教师总结:文章写出了父爱的纯朴真挚,平淡而又醇厚,需要我们悉心品味。
2、由学生推选一位朗读水平较好的同学美读课文,师生共同沉浸在文章浓浓的父女情意中。
六、布置作业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挪()窝掸()子玉簪()栅()栏
骊()歌茉()莉抽屉()徘徊()
2、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爸爸还要买那样多的菊花,摆满在我们的院子里、廊檐下、客厅的花架上吗?
B、于是我唱了五年的丽歌,现在轮到同学们唱给我们送别。
C、看着东交民巷街道中的花圃种满了蒲公英。
D、瘦鸡妹妹还在抢燕燕的小玩意儿,弟弟把沙土灌进玻璃瓶里。
3、依次填入下面句中空白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长亭外,古道边,________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_______!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________,唯有别离多……
A、芳草徘徊欢聚
B、芳草犹豫欢聚
C、青草徘徊欢聚
D、芳草徘徊团聚
4、修改下面句子不符合语境的一个词语:
走过院子,看那粉红色的夹竹桃,我默念着: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
5、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孩子,我为什么打你
有一天与朋友聊天,我说,就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当红卫兵,我也没打过人。我还说,我这一辈子,从没打过人……
你突然插嘴说:“妈妈,你经常打一个人,那就是我”……
那一瞬间屋里很静很静。那一天我继续同客人谈了很多的话,但所有的话都心不在焉。孩子,你那固执的一问,仿佛爬山虎无数细小的卷须,攀满我的整个心灵。
面对你纯真无瑕的眼睛,我要承认:在这个世界上,我只打过一个人。不是偶然,而是经常,不是轻描淡写,而是刻骨铭心。这个人就是你。
在你最小最小的时候,我不曾打你。你那么幼嫩,好像一粒包在荚中的青豌豆。我生怕任何一点儿轻微的碰撞,将你稚弱的生命擦伤。我为你无日无夜地操劳,无怨无悔。面对你熟睡中像合欢一样静谧的额头,我向上苍发誓:我要尽一个母亲所有的力量保护你,直到我从这个星球上离开的那一天。
你像竹笋一样开始长大。你开始淘气,开始恶作剧……面对你摔破的盆碗、拆毁的玩具、遗失的钱币、污脏的衣着……我都不曾打过你。我想这对于一个正常而活泼的儿童,就像走路会跌跤一样应该原谅。
第一次打你的原因,已经记不清了。人们对于痛苦的记忆,总是趋向于忘记。总而言之那时你已经渐渐懂事,初步具备童年人的智慧:它混沌天真又我行我素,它狡黠异常又漏洞百出。你像一匹顽皮的小兽,放任无羁地奔向你向往中的草原,而我则要你接受人类社会公认的法则……为了让你永远记住并终生遵守它们,在所有的苦口婆心都宣告失败,在所有的夸奖、批评、恐吓以及奖赏都无以建树之后,我被迫拿出最后一件武器──这就是殴打。
假如你去摸火,火焰灼痛你的手指,这种体验将使你一生不会再去抚摸这种橙红色抖动如绸的精灵。孩子,我希望虚伪、懦弱、残忍、狡诈这些最肮脏的品质,当你初次与它们接触时,就感到切肤的疼痛,从此与它们永远隔绝。
我知道打人犯法,但这个世界给了为人父母者一项特殊的赦免──打是爱。世人将这一份特权赋予母亲,当我行使它的时候臂系千钧。
我谨慎地使用殴打,犹如一个穷人使用他最后的金钱。每当打你的时候,我的心都在轻轻颤抖。我一次又一次问自己:是不是到了非打不可的时候?不打他我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只有当所有的努力都归于失败,孩子,我才会举起我的手……
每一次打过你之后,我都要深深地自责。假如惩罚我自身可以使你汲取教训,孩子,我宁愿自罚,哪怕它将苛烈十倍。但我知道,责罚不可以替代也无法转让,它如同饥馑中的食品,只有你自己嚼碎了咽下去,才会成为你生命体验中的一部分。这道理可能有些深奥,也许要到你为人父母时,才会理解。
打人是个重体力活儿,它使人肩酸腕痛,好像徒手将一千块蜂窝煤搬上五楼。于是人们便发明了打人的工具:戒尺、鞋底、鸡毛掸子……
我从不用那些工具。打人的人用了多大的力,便要遭受到同样的反作用力,这是一条力学定律。我愿在打你的同时我的手指亲自承受力的反弹,遭受与你相等的苦痛。这样我才可以精确地掌握数量,不至于失手将你打得太重。
我几乎毫不犹豫地认为:每打你一次,我感到的痛楚都要比你更为久远而悠久。因为,重要的不是身累,而是心累……
孩子,我多么不愿打你,可是我不得不打你!我多么不想打你,可是我一定要打你!这一切,只因为我是你的母亲!
孩子,听了你的话,我终于决定不再打你。因为你已经长大,因为你已经懂得了很多的道理。毫不懂道理的婴孩和已经很懂道理的成人,我以为都不必打,因为打是没有用的。唯有对半懂不懂、自以为懂其实不懂道理的孩童,才可以打,以助他们快快长大。
孩子,打与不打都是爱,你可懂得?
⑴引发“我”写这篇文章的原因是什么?
⑵“我”打孩子的原因是什么?
⑶用几个词语概括“我”的心理过程。
⑷说说你对画线语句的理解。
⑸“打与不打都是爱”,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谈谈你对此的看法。
〖参考答案〗
1、略
2、B
3、A
4、“粉红色”改作“垂落”。
5、⑴孩子天真的一句“妈妈,你经常打一个人,那就是我”。
⑵所有的教育手段都失败后,不得已而为之。
⑶反思、自责、忏悔等。
⑷母亲的天职促使她这样做。
⑸略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继续品读文章,鉴赏文章的结构美、语言美;体验与反思,结合自己的切身体验,畅谈自己的父亲,感受父亲严中有爱、纯真质朴的深情。
〖教学步骤〗
一、学生齐读课文
二、师生共同赏析文章的结构美
教师设计相关题目,指导学生赏析。
多媒体显示:
1、这篇文章是随着主人公起伏的思潮而记叙的,文章采用了插
叙的手法。仔细读文章,看看文章中过去的事情是如何引出来的。
2、文中爸爸爱花,花作为线索贯穿小说的始末,请筛选有关花
的材料,说明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文章没有正面提及爸爸病危、濒死,写得很含蓄,但文中处
处有伏笔。试对此进行分析。
4、本文原题是“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了”,课文
结尾重现了这句话。试结合全文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
已真正感觉到自己长大了?
学生分组讨论,各组选代表发言。教师酌情给予点拨引导。
明确:
1、文章时而写眼前事,时而又回忆往事,作者每次忆述往事,都是由眼前的事引发的。文章开篇用衣襟上的粉红色夹竹桃,引出前一天去医院探望爸爸时的情形;通过回忆探病时爸爸说的一番话,特别是嘱咐她不要迟到,引出六年前因赖床不起受爸爸惩罚以及自己以后上学从不迟到的情形;这时,礼堂的钟声响了,想到爸爸不会来了,想到爸爸的病和因病不能料理花儿,于是又忆起爸爸爱花的情形;还没有想完,韩主任讲话,我们唱起了骊歌,由此想到很多人盼望自己长大,进而回忆起爸爸要她闯练,让她到东交民巷正金银行汇款一事;最后写毕业典礼回来,看着满院零落的花儿,听到老高的话,她清醒地意识到爸爸的花儿落了,自己已经长大了。这里有现实,有回忆,内容丰富而不拖沓,事件交错而不零乱。
2、有关花的材料摘录如下:
小说开头写道:我的襟上有一朵粉红色的夹竹桃,是临来时妈妈从院子里摘下来给我别上的,她说:“夹竹桃是你爸爸种的,戴着它,就像爸爸看见你上台时一样!”
小说中间写道:爸爸是多么喜欢花。……他回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浇花。那时太阳快要下去了,院子里吹着凉爽的风,爸爸摘下一朵茉莉花插到瘦鸡妹妹的头发上。
小说的末尾写道: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是因为爸爸今年没有收拾它们──修剪、捆扎和施肥。……看着那垂落的夹竹桃,我默念着:爸爸的花儿落了。
这样写,使作品一线串珠,浑然一体,充满情味,严谨周密。同时借花的柔性来调和爸爸性格中的刚性,使爸爸的严厉和慈爱和谐发展。花的败落,暗示父亲已不在人间。
3、文中多次使用伏笔,暗示爸爸已经病得很重,可能将不久于人世。如开头“我”回忆去医院看爸爸时,爸爸曾说:“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大了,是不是?”这是一处伏笔。又如当毕业典礼的钟声响起后,我突然又想到爸爸妈妈,疑惑“妈妈今早的眼睛为什么红肿着”,暗示妈妈对爸爸的病情很了解,内心极度悲痛。而毕业典礼结束后,“催着自己,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急急忙忙赶回家去,这恐怕也是一种预感,在文中也成为爸爸即将离开人世的伏笔。至于写她进家门以后看到“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更是以花喻人,把即将丧父的伤痛推到极致。
4、从“自从六年前的那一次,我何曾再迟到过?”“爸爸也不拿我当孩子了”“快回家去!快回家去!……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老高,我知道是什么事了,我就去医院’。我从来没有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等句子可以看出:“我”已真正感觉到自己长大了,懂事了。英子在毕业时成为优秀学生,代表同学们领毕业证书和致谢词,她确实已经长大了。
教师总结:
1、插叙是叙述的方式之一。其特点是在原来的叙述过程中,由于表达的需要,中断原来的叙述,插入另一段叙述。插入的叙述结束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插叙的内容,或是过去的事,或是另外一件事,它对情节的发展、内容的补充、主题的表达,都有积极作用。如课文中的插叙“不让我上学迟到”一事重在表现爸爸教孩子热爱学习,不要懒惰,要从小养成好习惯,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到银行汇款”一事重在表现爸爸教孩子要敢于闯练,要学会生存。这两件事侧重点不同,对表现主题都有积极的重要作用。
2、伏笔是指文章中对以后将要出现的人物、事件等所作的说明或暗示。巧妙运用伏笔和照应可以使文章脉络通畅、线索分明、结构紧凑。本文的伏笔铺设自然,使文章气脉通畅。这是我们在以后写作中应该学习借鉴的东西。
三、学生自主赏析文章的语言美
教师提示: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请谈谈你对本文语言的认识和评价,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句段背诵。
学生自主品味,就本文语言朴素平实、富有情感、富含哲理谈自己的感受。
四、体验与反思,感受父爱,理解父爱
教师要求学生从下面话题中任选一题发言。
1、说说我爸爸。
2、爸爸的名言。
(即爸爸的话对你的触动最大,影响最大,留给你的印象最深刻)
3、父爱无言。
4、“倔强害苦了我”或“都是________惹的祸”。
(要求体现父爱的纯朴真挚)
五、课堂小结
父亲是一本书,记载了对子女的付出、关爱和希望;父亲是一片海,宽阔的胸怀里容有对子女深深的爱;父亲是路,让子女踏着走向未来。让我们把发自内心的最美的歌送给我们的父亲大人。我们要衷心地道一声:父亲,谢谢你!
六、布置作业
1、发挥想象,仿写句子:
童年是一个谜,混沌初开,稚嫩好奇;
少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青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习运用插叙的手法写一段文字,眼前事、回忆事相交织,因事及人或睹物思人、触景生情皆可。
3、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题目:
地震中的父与子
1989年发生在美国洛杉矶一带的大地震,在不到 4分钟的时间里,使30万人受到伤害。
在混乱和废墟中,一个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便冲向他7岁的儿子上学的学校。他眼前,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变成了一片废墟。
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他知道儿子的教室在一层左后角处,他疾步走到那里,开始动手。在他清理挖掘时,不断地有孩子的父母急匆匆地赶来,看到这片废墟,他们痛哭并大喊:“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哭喊过后,他们绝望地离开了。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他们已经死了。”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来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挖着挖着。救火队长挡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起火爆炸,请你离开。”
这位父亲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警察走过去:“你很难过,难以控制自己,可这样不但不利于你自己,对他人也有危险,马上回家去吧。”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人们都摇头叹息着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父亲因失去孩子而精神失常了。
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
他挖了8个小时、12个小时、24个小时、36个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上下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到第38个小时,他突然听到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
是儿子的声音!父亲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爸爸,真的是你吗?”
“是我,是爸爸,我的儿子。”
“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来救我,也就能救出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你现在怎么样,有几个孩子活着?”
“我们这里有14个同学,都活着,我们都在教室的墙角,房顶塌下来架了个大三角形,我们没被砸着。”
父亲大声向四周呼喊:“这里有14个孩子,都活着!快来人。”
过路的几个人赶紧上前帮忙。
50分钟后,一个安全的小出口开辟了出来。
父亲声音颤抖地说:“出来吧!阿曼达。”
“不,爸爸。先让别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在经历了巨大灾难的磨难后,无比幸福地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⑴在记叙的人称上,本文采用第______人称;在记叙的顺序上,采用的是__________。
⑵文章第3段写道,“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他”之所以这样做,是 因为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他挖了8个小时、12个小时、24个小时、36个小时”,作者为什么不直写“他挖了36个小时”?
⑷文中加线的句子在表达上有何作用?
⑸当父亲让阿曼达从安全出口出来时,阿曼达再次重复了一句“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这突出反映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⑴三顺叙
⑵想起了自己常对儿子说的“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
⑶这样写,用时间的变化突出了挖掘时间之长,体现了父亲坚强的意志和对儿子的热爱。
⑷反映了父亲为救儿子所战胜的巨大困难。
⑸父亲的话给了儿子巨大的精神力量。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一、活动课设计
1、“我们是多么喜欢长高了变成大人,我们又是多么怕呢!”你可能也有过这样的感受,试结合自己的体验与同学讨论:“我们为什么既喜欢、又害怕变成大人?”
2、刚刚步入少年旅途的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青春意识的萌发,幼稚与成熟并存,烦恼与快乐共增。一旦有了烦恼,忧郁、感伤就会笼罩在我们的心头,生活也会失去光彩。你是不是有过这样的体验呢?请把你遇到过的烦恼列个清单,选择自己最苦恼的一件事或几件事,与同学们交流一下。然后在班里组织一次“实话实说”谈话活动,话说成长的烦恼。
3、当同学中有人沉默寡言,不喜交流;有人性格倔强,与父母产生摩擦;有人生性活泼,好捣乱时,你该怎么帮助他们,消解他们的烦恼呢?请以此为中心内容,出一期墙报,名为“沙场我点兵”或“智慧碰碰车”。
4、课外阅读有关父亲的文章,然后在班内组织一次以“父亲”为话题的读书交流会。
二、写作活动
1、文中所写的赖床迟到事件很真实很感人,事情不大,却充分表现了爸爸那深沉而真挚的爱。在你的生活经历中,有没有类似的经历或感受?请选择你亲历的一件事情,通过生活细节来展现亲情,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字数350字左右)
2、每个人在生活中可能都会有过挫折、有过忧伤、有过烦恼,一旦有了烦恼,忧郁、感伤就会笼罩在我们的心头,生活也就会失去光彩。面对忧伤、烦恼,你是如何对待的呢?请以“烦恼”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字数500字左右。
三、开放探究
阅读林海音的《教子无方》,回答文后题目:
教子无方
林海音
①母亲骂我不会管教孩子,她说我:“该管不管!”我也觉得我的儿童教育有点特别。
②刚下过雨,孩子们向我请求:“让我们光脚出去玩,好不好?”我满口答应,孩子们高兴极了,脱下鞋子,卷起裤腿儿,三个一阵呼啸而去。母亲怪我放纵,她说:“满街雨水,不应让孩子们光脚去趟水。”我回答母亲说:“趟水是顶好玩的事,我小时候不是最爱趟水吗?”母亲只好骂我一句:“该管不管!”
③我们小家庭里,为孩子的设备简直没有,既没有游戏室,又没有时间带他们到海滨去度周末,趟街上的雨水,就好比我们家门前一片海滩,岂不很好?
④我记得童年时候,喜欢做的许多事都是爸妈所不喜欢的,所以常常要背着他们做。我们最喜欢听到爸妈不在家的消息,因为那时候我们更可以任意而为。我偶然发现我的孩子跟我一样。有一次我们要出门,老二拍着小手笑嘻嘻地向老三说:“爸妈要出去,我们好开心!”我听了似有所悟,我的爸妈那样管束我,并没有多大效力,我又何必施诸儿女?这以后,我便把尺度放宽,甚至有时候帮助他们把枕头堆起来,造成一座结结实实的堡垒抵御敌人,枕头上常常留有他们的小泥脚印。母亲没办法儿,便只好又骂我:“该管不管!”我心想,他们淘气还不及我的童年一半呢!
⑤成年人总是绷着脸儿管教孩子,好像我们从未有过童年,不知童年童趣为何物何事。有时看着孩子们淘气,想着我的童年,就不禁哑然失笑。母亲骂我“该管不管”,我也只好自叹“教子无方”了。
1、①段中说:“我也觉得我的儿童教育有点特别。”文中举了哪几个例子说明其特别?
2、全文的叙述顺序是_____________,叙述人称是_____________。
3、全文反映了“我”怎样的儿童教育观?
4、“严师出高徒”“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中国传统文化里十分推崇对孩子的从严教育,你认为这与作者的观点矛盾吗?请简单谈谈你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说理清楚、语言连贯)
〖参考答案〗
1、让孩子们趟街上的雨水,帮助孩子们堆枕头玩游戏。
2、插叙第一人称
3、顺应儿童天性,尊重儿童个性,给他们一个宽松自由的成长环境,还孩子一个真实的生活、一个儿童的世界。(大意对即可)
4、可能有两种答案:
⑴不矛盾。两者侧重点不同,传统文化推崇的从严教育指文化知识的学习、道德品质的培养等方面;作者的宽松教育侧重于学习之外的娱乐时光,在这种时候不要过分约束孩子,应该还他们真实的生活。
⑵两者的教育观念不同。传统教育强调在严中养成习惯,通过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孩子的道德品质,促使他们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作者崇尚宽松教育,把尊重作为教育的第一原则,把个体生命发展的主权还给孩子,保护孩子那种朦胧的创造意识,让他成为独特思维的个体,使其有创造力。(言之成理即可)
【备课资料】
一、时文超市
1、男孩,别哭(谢宗玉):
山前有溪,稍远有河,被山岭围着,村只得算山村。山村的孩子一天的时间多是在山里渡过,而雨,说下就下,它才不管你回没回家。这样,很多时候我们必须遭遇晴出雨归的劫数。灿烂出门,颓丧回家,这是谁也不愿经历的。很多事情,甚至包括人一生的命运,都得是这种结局。有什么办法呢?
雨总是起于黄昏,当我们担着柴禾走在蜿蜒山道上的时候,潇潇暮雨要么从后面赶上来,要么在前面截住你,想避都避不开。这时,心情就会像四合的暮色,突然黯淡下来。怎么不黯淡呢?雨加重了肩上的担子,又阻碍了归路的脚步,透过雨幕,家就显得更加遥远难及。而雨,又不是平时活泼妙巧的那种,而是阴阴的、凄凄的,带点巫性,又带点魅气。
印象最深的是十岁那年的秋天,独自一人担着柴禾走在黄昏的山路上,山雨沙沙从身后而来,像一张阴暗之网,一下子就将我罩进去了,那颗本来就因孤寂而伤感的心,便进而变得绝望。仿佛淹过我的不是山雨,而是令人窒息的黑水。
山雨打湿我的头发,山雨浸透我的衣服,山雨像黑寡妇赖在我的柴禾里,要享受坐滑杆的滋味。柴禾在肩上重若千钧,我把担子从左肩换到右肩,又从右肩换到左肩,稚肩在与柴担热烈切磋的过程中,慢慢红肿。脚在山路上不敢停下来,一停就颤得厉害。终于一个趔趄,柴禾从柴担两头滑落下来,柴担弹得老远。我一屁股坐在青石板上放声大哭。山雨沙沙无边,冷寞地下着,没半点怜惜之情,我哭得更伤心了。雨浇灭了我的哭声,在山中没有半点回音。座座群峰在雨中都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我感到小小的自己被大大的世界完全给遗弃了。
我坐在青石板上,根本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只能把剩下的那一点气力也哭尽。父亲,我的亲亲父亲,就在这时从山坳的拐角处出现了,他一下子把我从恐惧和绝望的深水区捞救上来。我无法说出那一刻心中的感受。我只知道,那一刻他温暖的笑容会让我珍藏一辈子,感激一辈子。是父亲温暖的笑容给了我在这个世上继续前行的勇气,要不然我真会沿原路退离这个陌生的世界。
嗨,男孩,别哭,我们回家。父亲对我吆喝道,然后像扶起一棵被雨淋趴的庄稼那样将我扶起。
男孩,别哭。二十多年后,当我脱口对自己的儿子也说这话时,我才发现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竟是一种成长的标识,只是我儿子面对的不再是山雨带来的困扰。我怀疑父亲的父亲肯定也对父亲说了这四个字,而我儿子的儿子也将会在某个未知的时刻对他的儿子说出这四个字。后来我看美国著名的成长伤感片,题目竟就用了这四个字:男孩,别哭。只是里面的主人公没能跨越这道标识,死了。
提示:叙事性抒情散文《男孩,别哭》意蕴深厚,感情真挚,语言生动,格调清新,是对自己成长历程的感悟,是一曲至爱亲情的颂歌。
文章叙述了十岁那年秋天的一个黄昏,“我”担着柴禾走在归家的路上,遭遇了一场突如其来的山雨,摔倒在山路上“放声大哭”。就在“我”感到恐惧和绝望时,父亲突然出现并安慰“我”,让“我”感到亲情的无比温暖,从中获得了巨大的鼓舞。作者寓情于事,融情于景,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真切地抒写了自己的内心感受,抒写了独自一人走在黄昏的山路上时的孤寂和伤感。山雨“像一张阴暗之网,一下子就将我罩进去了”,心情由此而变得黯淡和失望;山雨仿佛“令人窒息的黑水”,“像黑寡妇赖在我的柴禾里,要享受坐滑杆的滋味”,令“我”感到厌恶和无奈。而肩上的柴禾重若千钧,肩已被压得红肿,却不得不在光滑的青石板上疾走,则渲染出负重行走的艰难。“我”最终不堪重负,一个趔趄,柴禾从柴担两头弹出,进而瘫坐在地放声大哭,压抑着的痛苦、悲伤一下子爆发出来。山雨“冷寞地下着”,群峰在雨中“事不关己”,“我”陷入了孤独无助的境地。作者竭力描写“我”的恐惧和绝望,为父亲的出场铺垫和蓄势,衬托父亲对我的关爱和鼓励作用之大。就在“我”感到被世界遗弃而绝望时,父亲“从山坳的拐角处出现了”。作者用说不出的惊喜和感激,描写了父亲的表情、语言和动作:父亲“温暖的笑容”让“我”终身难忘,对“我”吆喝道:“嗨,男孩,别哭,我们回家。”然后“像扶起一棵被雨淋趴的庄稼那样将我扶起”,写出了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这爱蕴藏的力量。事件的突转,感情的变化,表现出“我”对父亲的敬爱之情。
2、大视野:
作家笔下以童年生活为题材的精彩片断集粹:
(一)
离平桥村还有一里模样,船行却慢了,摇船的都说很疲乏,因为太用力,而且许久没有东西吃。这回想出来的是桂生,说是罗汉豆正旺相,柴火又现成,我们可以偷一点来煮吃的。大家都赞成,立刻近岸停了船;岸上的田里,乌油油的便都是结实的罗汉豆。
“阿阿,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双喜先跳下去了,在岸上说。
我们也都跳上岸。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一声答应,大家便散开在阿发家的豆田里,各摘了一大捧,抛入船舱中。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
(节选自鲁迅小说《社戏》)
(二)
当我刚刚能够歪歪咧咧地提着一个篮子跑路的时候,我就跟在大姐姐的身后拣麦穗了。
那篮子显得太大,总是磕碰着我的腿子和地面,闹得我老是跌跤。我也很少有拣满一个篮子的时候,我看不见田里的麦穗,却总是看见蝴蝶和蚂蚱,当我追赶它们的时候,拣到的麦穗还会从我的篮子里再掉到地里去。
有一天,二姨看着我那盛着稀稀拉拉几个麦穗的篮子说:“看看,我家大雁也会拣麦穗了。”然后,她又戏谑地说:“大雁,告诉姨,你拣麦穗做啥?”
我大言不惭地说:“我要备嫁妆哩!”
二姨贼眉贼眼地笑了,还向围在我们周围的姑娘、婆姨们眨了眨她那双不大的眼睛:“你要嫁谁嘛?”
是呀,我要嫁谁呢?我忽然想起那个卖灶糖的老汉。我说:“我要嫁那个卖灶糖的老汉!”
她们全都放声大笑,像一群鸭一样嘎嘎地叫着。笑啥嘛!我生气。难道做我的男人,他有什么不体面的地方吗?卖灶糖的老汉有多大年纪了?我不知道。他脸上的皱纹一道挨着一道,顺着眉毛弯向两个太阳穴,又顺着腮弯向嘴角。那些皱纹给他的脸上增添了许多慈祥的笑意。当他挑着担子赶路的时候,他那剃得像半个葫芦样的后脑勺上的长长的白发,便随着颤悠悠的扁担一同忽闪着。
我的话,很快就传进了他的耳朵。
那天,他挑着担子来到我们村,见到我就乐了。说:“娃娃你要给我做媳妇吗?”
“对呀!”
他张着大嘴笑了,露出一嘴的黄牙。他那长在半个葫芦似的头上的白发,也随着笑声抖动着。
“你为啥要嫁我呢?”
“我要天天吃灶糖咧!”
他把旱烟锅朝鞋底上磕着:“娃呀,你太小哩。”
“你等我长大嘛。”
他摸着我的头顶说:“不等你长大,我可该进土啦。”
听了他的话,我急了。他要是死了,可咋办呢?我急得要哭了。
他赶紧拿块灶糖塞进了我的手里。看着那块灶糖,我又带着眼泪笑了:“你别死啊,等着我长大。”
他又乐了,答应着我:“我等你长大。”
“你家住哪搭呢?”
“这担子就是我的家,走到哪搭,就歇在哪搭!”
我犯愁了:“等我长大了,去哪搭寻你呀!”
“你莫愁,等你长大,我来接你!”
这以后,每逢经过我们这村子,他总是带些小礼物给我。一块灶糖,一个甜瓜,一把红枣……还乐呵呵地对我说:“看看我的小媳妇来呀!”
我呢,也学着大姑娘的样子──我偷偷地瞧见过──要我娘找块碎布,给我剪了个烟荷包,还让我娘在布上描了花。我缝呀,绣呀……烟荷包缝好了,我娘笑得前仰后合,说那不是烟荷包,皱皱巴巴,倒像个猪肚子。我让我娘收了起来,我说了,等我出嫁的时候,我要送给我男人。
(节选自张洁散文《拣麦穗》)
(三)
我是老三,上面有分别长我四岁和两岁的姐姐,也就是说,顺理成章的,二姐捡大姐的衣裳穿,我捡二姐的衣裳穿。两个人穿过的衣服到我身上之后是个什么面目,可想而知。家里不宽裕嘛,又是最后的孩子了!童年时的我,好像始终是一个黑黑的,瘦瘦的,不整不齐的小家伙!
五年级了,我没有雨衣。记忆中的我在新竹中央戏院的门廊下看电影海报上的尤敏、林黛、钟情──因为下雨,再过去的路必须穿过中正堂前打棒球的广场,场子太大,我准会湿个透,要等雨小,或是运气好,有认得的有雨具的同学经过可以挤一挤。
夏雨过后,秋雨又来了,父亲看我实在熬不住,咬咬牙,给我买了一件雨衣。
白色的雨衣,是那时刚刚才在台湾出现的塑胶制品,那时候还叫“尼龙”。薄薄的,半透明的,穿在身上朦胧能看见里边的衣裳、书包和胳膊、腿。我摸了又摸,穿了又穿,手指触抚着那平滑的衣袖,深深的口袋,小小的人心里发誓:长大了一定要好好孝顺父亲!
第二天喜滋滋地告诉同学我有了新雨衣,又大大地夸张渲染了一番自是不在话下。可是,天不下雨!我每晚在家都穿好一会儿雨衣,然后依依不舍地脱下,小心翼翼地摺好,再去洗澡,洗那一身因“干”穿雨衣而捂出来的大汗。白天上学当然免不了也有相思之时,有一次竟惹得老师走下讲台到我座旁来摸我的头。他以为我病了!足见相思之殷,之切!
终于,我没等到下雨就把白雨衣带到学校了!好些同学都过来好奇地抚摸着,毕竟,白色的尼龙雨衣他们也没见过。我得意洋洋,神得很!到处蹦着跳着装模作样地躲他们“穿新衣,打三下”的巴掌规矩,心里快乐极了!
还记得,那天是星期六,下午不上课,中午扫除的时候打雷了!晴空万里一霎时变作乌云密布,每个同学都在叫糟糕,只有我笑得合不拢嘴,忙得答应和回绝要和我“挤一挤”一起回家的同学。
下雨了!我永远忘不了那一条路上四个小女孩搂搂拥拥挤挤推推又嘻嘻哈哈的快乐!我永远也忘不了!
(节选自爱亚散文《白雨衣》)
(四)
我坐在火炉跟前,一边抽烟,一边搓着手上的泥。
成渝爬在我的膝盖上,伸长脖子,望着我的眼睛,问:“叔叔!明天还下雪?说呀,叔叔!明天还下?”
我把那冻得发红的小鼻子按了一下,说:“天上要通电话,我一定给你问问。可是──”
嗬!他恼啦!一蹦起来,站在离我几步远的地方,皱着眉头,偏着脑袋,把我上下打量了一番,说:“你!哼,还哄我!你口袋装着报纸。报上有天气哩。”
哦!他是说,每天的报纸上都登载天气预报的消息。这小家伙精得很哪!
(节选自杜鹏程小说《夜走灵官峡》)
(五)
篱笆那边
有草莓一颗
我知道,如果我愿
我可以爬过
草莓,真甜!
可是,脏了围裙
上帝一定要骂我
哦,亲爱的,我猜,如果
他也是个孩子
他也会爬过去
如果他能爬过!
(选自狄金森《篱笆那边》)
提示:这些片断充满童真童趣,洋溢着动人的天真与清纯。我们要学会采撷童年生活的亮丽花瓣,让那温馨隽永的记忆永存心头。
二、热点话题
辩论设想:随着年龄的增长,许多学生对社会、对人生已有自己的看法,有些看法还与父母的观念有很大的差别。不容否认,这的确给两代人的沟通带来了不少困难。那么父母究竟是不是最难沟通的人呢?对这个问题,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所处环境不同,看法也不尽相同。
辩题:最难沟通是父母
辩词选录:
正方:施海燕江苏海门市瑞祥中学
父母是我最亲近的人,但最难沟通的人也是父母。
首先,由于年龄不同,经历不同,各自的思想观念也不尽相同,这成了我们沟通的最大障碍。他们总认为男孩比女孩强。而我作为女孩中的一员,对他们这种思想极为不满。为了证明我不比男孩差,我用心去学习。可是当我把优异的成绩汇报给他们时,得到的却是一句“瞎猫碰上了死老鼠”,实在令我伤心。
其次,父母拥有较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社会经验,可他们却因此常以“过来人”的口气教育我们,甚至把他们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乃至思维方式强加给我们,根本不考虑我们是否愿意接受。我的父母比较传统,而我却事事喜欢新潮,我们兴趣爱好的差别如此之大,要想找到共同语言实在很难,又如何沟通呢?
第三,父母和儿女有严格的“尊卑”之分。对待同一事物,当我们有不同的看法时,总要以他们为准,以此显示出父母的“威严”来。
我真希望能和父母间架起一座理解的桥梁,让我们的心能够好好地沟通。
(指导教师:郭敏)
反方:赵楠内蒙古通辽市第二中学
为人女,我从未感到难以和父母沟通。
我想之所以有人会产生这种想法,关键在于他没有理解父母对自己的期望和一片苦心。由于年龄的差异,也许父母在很多时候不能理解我们年轻人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也许父母在很多方面太封闭保守,也许很多时候父母阻碍了我们想法的顺利实施,可父母所有的对或错,都基于一个目的──对我们的爱。这种爱是朴实而纯粹的,是不容我们用任何一个理由来否定的,它应得到我们的理解和尊重。如果不经过考虑就把父母对我们的教育当做是“管教”“约束”,而一味地与父母对立,那就大错特错了,结果是既伤害了父母的感情,又不利于和父母沟通。
人人都渴望理解,可我们许多同学在高呼“理解万岁”的同时,心中想的都是要父母理解自己,自己却从未理解过父母。假如我们能够设身处地地为他们想一想,也许沟通就不那么难了。
正方:王佳玲上海市崇明县大新中学
我赞同“最难沟通是父母”这种观点,理由如下:
首先,现代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父母整天忙于工作,子女始终忙着学习、考试,客观现实造成两代人交流的机会逐渐变少,这给他们的沟通带来了一定困难。
其次,父母所关心的往往都是子女的学习成绩和名次,很少顾及其他方面,而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最喜欢谈一些轻松的话题。父母和子女关注的事物不同,自然使沟通变得困难。
第三,双方年龄和阅历的差异,导致在很多问题上看法和做法不同。大多数情况下,父母在与子女发生分歧时往往靠家长权威占据上风。他们不容许子女违背自己的意志,不允许子女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情,可子女又不愿意父母用这样的方式干预自己的生活,最终的结果不是“激战”就是“冷战”,沟通更无从谈起。
反方:顾昕上海市崇明县大新中学
如今,“最难沟通是父母”成了许多中学生的口头禅。而我认为只要以理解做前提,亲情做桥梁,子女与父母之间的沟通并不是个难题。
理解是前提。理解是双方的,但作为子女首先应该学会理解父母。有些同学因为一些小事和父母产生了分歧或受到他们的批评,就认为父母是最难沟通的人,这未免过于简单武断了。父母为了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付出了太多的心血,我们却还常常抱怨他们不理解我们,这应该吗?当他们辛苦地工作了一天,回家后又忙着为我们准备可口的饭菜时,我们理解他们了吗?所以,当我们和父母之间出现不同的意见时,我们更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去和他们交流自己的真实想法,并设身处地地替他们着想,相信父母不会让我们失望的。
亲情是桥梁。血浓于水,父母与子女间的亲情是彼此沟通的天然优势。如果在我们与父母之间出现分歧时,我们也能用一声亲切的问候,用一杯浓浓的香茶做桥梁,也许就能达到沟通的目的。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我们努力去做,我想,与父母间的沟通将不再困难。
正方:李聃云南昆明师大五华实验中学
我们遇事喜欢独立思考,可父母却往往要把他们的意志强加给我们。当我们热衷于读课外书时,父母认为我们是在浪费宝贵的时间;当我们探讨人生、畅想未来的时候,父母则说我们是在胡思乱想;当年轻的我们结交朋友的时候,父母却百般挑剔,成绩差的不能交,家庭背景不好的不能交,异性朋友不能交;当我们渴望拥有一套新潮的服装时,父母又认为我们太奢侈;当我们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展示才干时,父母却总说“你还小,你不行”……这一切使我们感到与父母沟通太困难了。
记得有人说过:“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是建立在相互理解和交流的基础上的。”父母与子女间更应如此。可现实却并非这样,父母一直在用他们自己的方式“爱”着我们,而不顾我们的感受。如果这种状况得不到改变,我们仍然很难与父母沟通。
反方:王思雨河南新野县樊集乡初中
和父母真的那么难以沟通吗?我并不这样认为。
父母是我们人生的启蒙老师。从牙牙学语开始,我们便和父母有了语言的交流和情感的沟通。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积累,视野的开阔,我们对大千世界、万物众生开始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思考,同时也慢慢地发现了父母身上存在的弱点,孩童时的崇拜和依赖心理渐渐消失。现代社会前进步伐的加快,也使父母的一些思想观念显得有些落伍,但所有这些都掩盖不了父母对我们无私的关爱。
有些同学看不到父母身上的优点,老是责怪父母太“土”而不愿与他们交流,人为地设置了一道心理屏障。一方面把自己的心灵囚禁在角落,加大了与父母的距离;另一方面又抱怨父母难以沟通,这岂不自相矛盾?
当父母以一种宽容的态度对待我们时,我们也应该同样地对待他们,不要总是用最苛刻的眼光来看待他们。我们应该多替父母着想,体谅他们的良苦用心,不断地反省自己。如果能做到这点,相信所有的同学都能和父母沟通,成为最好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