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首》训练提高
《诗经两首》训练提高
训练提高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有误的一项是( )
A.氓(mánɡ)之蚩蚩(chī) 匪我愆(qiān)期 将(jiānɡ)子无怒
B.乘彼垝(wēi)垣(huán) 靡(mí)室劳矣 载(zǎi)笑载言
C.渐(jiàn)车帷裳(shānɡ) 隰(xí)则有泮(pàn)
D.无食桑葚(shèn) 咥(xì)其笑矣 河水汤汤(tānɡtānɡ)
2.选出对诗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A.贰,不专一,有二心;行,读hánɡ
B.爽,爽快;行,行为
C.也,现代汉语“也是”的意思
D.也,语气助词;爽,差错
3.对《氓》中语句的理解,不确切的一项是( )
A.“蚩蚩”二字,表现那个年轻人忠厚的神态;从他“抱布贸丝”的举动,则透射出小伙子忠厚中还带有狡黠的性格特征。
B.“送子涉淇”“将子无怒”,表现出“氓”所追求的女性是位关心人、体谅人、有情意的姑娘。
C.“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通过对“我”的心理描写,表现了姑娘的纯情、热情、痴情。
D.“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写出婚礼的隆盛,透露出女主人公新婚的欢乐和幸福。
4.对下列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曰归曰归,岁亦莫止。”莫,通“暮”,表示时间已是傍晚。止,句末助词,没有实在意义。
B.“王事靡盬,不遑启处。”王事,指战事。靡盬,没有休止。盬,ɡǔ。遑,空闲时间。启处,指坐下来休息。
C.“彼路斯何?君子之车。”路,即“车”,成语“荜路蓝缕”。“君子”即作战指挥员,诗中“我”尊称他为“君子”,表明对他的高尚道德的赞美。
D.“四牡翼翼,象弭鱼服。”牡,雄壮的母马,“翼翼”,成语有“小心翼翼”。象弭,指末端用象骨装饰的弓。鱼服,指有鲨鱼皮做成的箭袋。
5.对“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当年应征服役,“杨柳依依”正值春天。现在解甲归来,“雨雪霏霏”,当值冬天。
B.“昔我往矣”,当时悲痛别离,却是春意盎然,杨柳依依,这是乐景写哀更其哀。“今日来思”,心花怒放,却是朔风呼啸,雨雪霏霏,这是哀景写乐,倍增其乐。
C.“昔我往矣”,离家出征,心里悲伤,却是杨柳春风,明媚春光,这是反衬;“今日来思”,目睹凄凉,百感交集,“雨雪霏霏”是正衬。
D.“杨柳依依”,春风轻吹,柳枝飘拂;“雨雪霏霏”,寒冬腊月,雪花飘飘,抒情主人公的感情蕴涵这两个典型画面中,情景交融,耐人寻味。
6.《____________》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到_______________的诗歌,共__________首,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部分。其表现手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经》是我国_______________诗歌创作的源头。
7.根据指定的要求默写诗句:
《氓》描写女主人公在热恋中渴盼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婚姻姻悲剧中总结的教训是: 。
《采薇》侧面描写战争的两个章节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 _ 。
8.《氓》这首诗里,女主人公对于那个负心汉的称呼有哪些变化,这种变化对于表达感情起了什么作用?
答:
9.《氓》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性格的?
答:
10.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暗示了什么?这里用桑叶来打比方,好在哪里?
答:
11.这两首诗各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它们所采用的叙事方法有什么相同?采用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答:
12.请在《氓》《采薇》中任选一首,将其改写成一篇七八百字的散文,可展开合理想象,适当扩展故事内容。
解析与答案
1.解析:A项氓méng,将qiānɡ。B项垝guǐ,垣yuán,靡mǐ,载zài。C项渐jiān,裳chánɡ。D项汤汤shānɡ。
答案:B
2.解析:“也”句中助词,用于主谓之间,起舒缓语气的作用。爽,差错,成语“毫厘不爽”。行,行为,品行,念xínɡ。
答案:D
3.解析:本题涉及对诗句内容的理解和表现手法的分析,C项对表现手法分析有误,应是神态描写。
答案:C。
4.解析:A项指的是“岁暮”,不是对一天而言。C项“君子”指的是贵族,是讽刺的语气。D项“翼翼”形容整齐熟练的样子,不同“小心翼翼”的“翼翼”样子。
答案:B。
5.解析:这里涉及对诗中人物心情的准确把握,对诗歌表现手法的正解理解。清人王夫之在《姜斋诗话》里这样评价这四句诗:“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也就是说当初离家出征的时候,心里是悲伤的,却用杨柳春风这样的明媚春光来反衬;如今走在回家的路上,心里是高兴的,却用大雪纷飞这样的严寒景象来反衬。王夫之认为走在回乡路上的士卒心里是“乐”的,这种理解未必正确。这位士卒一直非常牵挂家里,心里非常痛苦,当他终于能够结束服役回家的时候,他的心里不只是单纯的高兴,而是百感交集。他希望马上能回到家中,与家人团聚,而同时又因为自己离开家已经很久了,会不由自主地担心家里发生什么不好的事情,自然会“近乡情更怯”。因此,从这个角度看,“杨柳依依”和“雨雪霏霏”的对比给他一种不胜今昔之感,表现了诗中主人公此时的复杂感情。
答案:B。
6.解析:这是一道文学常识题,中学生对课文涉及的文学常识必须熟悉掌握。参看“预习提示”。
答案:诗经春秋时期305风雅颂赋比兴现实主义
7.解析:这两首诗都是规定背诵默写的课文,背诵又是学习古典诗歌的重要方法。本题要求根据指定的要求背诵,这就是含有了理解的因素,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在背诵的过程中加深理解,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答案:《氓》: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采薇》: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8.解析;对那个负心汉的称呼的变化形成这首诗的语流,抓住这一点有助于了解女主人公的情感的变化。
答案:开始称“氓”,这是很自然的,因为女子对男子还不相识,只能以一般的称呼呼之。接着称“子”,这是相识而且情意相投后的称呼,但是关系还没有最后定下来,所以在称呼时既有亲热感又有客气的意味。第三步称“尔”,两人关系已定,结成夫妻,女子和男子处于平等的地位,所以用“尔我”相呼。当男子背信弃义,女子则以对男子的通称“士”呼之,仿佛他成了一个与自己没有了关系的人了。
9.解析:这是一道表现手法赏析题,对比描写,是《氓》主要表现手法,不仅通过男女双方的对比描写来表现两个性格不同的人物形象,而且在具体刻画人物时也运用了对比的方法。通过对它的分析,能更深刻地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准确把握人物性格。
答案:《氓》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婚前,“总角之宴,言笑宴宴”“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纯真热情。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兮”“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的是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氓,婚前婚后也形成对比。婚前,“氓之嗤嗤”;婚后,“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在对恋爱与婚后生活的对比中,女主人公认识到了在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平等的,从痛苦生活经历中得出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她的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她清醒刚烈的性格特点。
10.解析:《诗经》的表现手法,古人概括为赋、比、兴。题中列出的诗句比、兴兼之。深入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诗的内容。
答案: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一般认为它们分别比拟女子容颜的润泽和衰老,并相应地暗示了女子年长色衰是“氓”变心的重要原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还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觉,如同女主人公和“氓”之间情意浓密时;“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的景象,则如同两人感情枯竭时。这两句也暗示了她们的爱情由盛而衰的变化。用女子很熟悉的桑树作比,与女主人公劳动女性的身份非常切合(从“抱布贸丝”一句来看,她养蚕做丝),富于生活气息,同时还暗示了她的勤劳。桑树又是女主人公被丈夫赶回娘家在归途中来到淇水河边所见到的景物,诗人借物起兴,非常切合女主人公此时此地的心境。以桑树作比的好处还有:①在叙事中插入比兴句,使叙事暂时中断,这样就避免了叙事的平铺直叙,一览无余;②所插入的比兴句在内容上又起了暗示作用,读者能从中意识到女子的婚后生活并不美满,因此,叙事的线索似断实连;③诗的前半部分写婚前,后半部分写婚后,中间的比兴起过渡作用。
11.解析:这是一道写作鉴赏题,《诗经》里的诗大多以抒情为主,叙事诗不多,而且也不成熟。这两首诗算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叙事诗,分析它们叙事的方法,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
答案:《氓》写了一名女子在被丈夫休弃归返娘家的途中追忆她与“氓”从恋爱、结婚到婚变的全过程。《采薇》写的是一个长年戍边的士卒在归乡途中的所见所想。这两首诗在叙事方式的共同之点,都采用了倒叙的方法。《氓》不是从女主人的归途写起,而是先追忆“氓”向她求婚,两人恋爱,直至顺利结婚的经过,然后才叙述女主公归途中来到淇水河边,在秋风萧萧中,对这场婚事的反思,叙述婚后的生活和氓将她抛弃的经过。这样写,使婚前与婚后形成强烈对比,很好地突出了女主人公不幸的遭际。《采薇》也不是从归乡写起,而是倒回去,先追忆军旅生活,最后再描写归乡。这样写不仅使结构紧凑,而且便于用出征之苦衬托归途之苦,出征固然引发无穷的思乡思亲之苦,但是归乡也没有带来欢乐,两相映衬,有力地表现了人们对战争的厌弃,对和平的渴求
12.解析:各人可驰骋自己的想象力,比如《氓》对男子以侧面描写为主,可改为正面描写。《采薇》的战争场面也可改为正面描写,家中妻儿子女的情况,可由虚写改为实写。
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