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语文教育”的基本特征
学校教育也需要进行整体性改革。
学校语文教育尤其需要进行整体性改革。这是因为,除了语文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是一个不可割离的要素外,语文本身也是个系统。特别是语文与生活同在,凡是有人类生活的地方都有语文,都有语文实践与语文学习;语文本身源于生活,人们又时时借助语文来参与生活、认识生活、反映生活、改造生活、创造生活,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使自己的语文能力不断得到发展。人一旦脱离了社会生活,头脑就会空虚,思想感情就会枯竭,语文能力也就丧失了生活的土壤。所以学生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不相接触,坐在教室里一味接受枯燥乏味的语文训练,肯定收不到好效果。顾黄初先生说:“语文是社会的‘公器’,语文教育应当贴近生活、靠拢生活,这是由语文工具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狭的笼’与语文教育天生不相容。”刘国正先生说:“语文是社会的产物,语文能力的提高,是社会教育(包括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综合的效果,毫无疑问,学校的语文教育是十分重要的。但还不够,还要把眼光放大,组织和动员社会的可能争取到的条件开展语文教育,才能真正奏效。‘一傅众咻’的弊病是古人早已见到了的。可是我们的语文教学,往往是只管课内,很少管课外,更少顾及社会;课内也往往是只管语言文字,忽视语文表达同社会生活的联系。这种状态,从往昔沿袭下来,很少改变。”这两位语文教育专家的话,都深刻地揭示了语文教育进行整体性改革的必要性。
怎样对学校语文教育进行整体性改革?答案可能是多种多样的,道路也绝不止一条。但是,根据我四十余年来的教学体会,特别是近十年来进行改革实验的经验,我以为最好是走“大语文教育”之路。
什么是“大语文教育”?
“大语文教育”绝不是只管宏观不管微观的那种“大而空”的主张。我们反复强调的是“不应仅仅从微观着眼,而应更多地从宏观着眼,使微观方面的问题接受宏观的合理控制,以争取获得最佳整体效能。”我们之所以从宏观方面谈得多些,是因为:1.全局性,在思考和解决任何问题时都占据首要位置,语文教改也必须从全局出发,而不能只从某一局部甚至某一细节出发;2.多年来,我国中学语文教改一直存在着十分重视微观而相当忽视宏观的偏向,有必要加以纠正。
“大语文教育”也绝不是教学内容杂、分量多、学生作业多,或者“语文教学包打天下”的那种“多而杂”的主张。我主张开展的一切教学活动无不是以语文学习为目的,无不是为了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一句话,无不是为了最好地完成语文课的任务。
“大语文教育”也不同于“大而化之”的主张,如果把这个古老的成语解释为“读书不求甚解”或者“数量大”的话。因为我们不同意“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诌”的做法。
我们所提倡的“大语文教育”,概括地说就是:以语文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把教语文同教做人有机结合起来,把发展语文能力同发展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有机结合起来,把读、写、听、说四方面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接受全面的、整体的、能动的、网络式的和强有力的培养和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