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翻译 语文 教案教学 教案设计 文字与生活碎成了片

文字与生活碎成了片

教案设计   2025-01-11

下午四点,太阳还没下山。上海新乐路,“布纳”。

傍晚的咖啡馆,悠扬的背景音乐盖不住人声嘈杂。一位黄衫女子匆匆进来,走到我面前,她就是苏德。《钢轨上的爱情》、《次马路上谈恋爱》、《我是蓝色》、《威马逊之夜》……一系列我们熟悉了的小说背后的这个女子妆容自然,青丝如墨。

这个聪慧无比的上海女孩,用一个中庸的“还好吧”开头,慢慢为我拼凑出了她成长的点滴。年岁让她变得宽容知足,“过去曾经是非常任性的,现在好多了”。素被冠以低调的苏德说自己其实并不怎么拒绝采访,她看“超女”,哈“笔笔”,没有冷傲不屑,没有桀骜不驯。但到了面对面的谈话,我还是感觉到了这次采访的“艰难”。有问必答,不问不答,料想中侃侃而谈、刹不住车的情景不曾出现。苏德言语节制,有所保留,不让人轻易走进她的心。

或许是已经修炼到了理性和谨慎,或许就是因为有那么一份超然的清醒。苏德,自信地谦逊着,远离妄自菲薄和妄自尊大。

我驽笨,却努力记录这个女孩的鲜活质感,然那“故事高手”狡黠的微笑又让人气短而力不从心。

校园·一段不愿再提的往事

新世纪的第一个夏天,苏德的大学生活开始了。“那是一种非常常规的生活,除了寝室里的同学,没人知道我就是苏德。”

高考结束后,苏德进入了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放弃了全家期望的第一志愿: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系。对此,苏德并不后悔。她说,如果进了德语系,现在大概也是一名普通的外企小白领。可当时受热销的《上海宝贝》影响,对中文系心驰神往,进入中文系对苏德来说也是如愿以偿。“那里有一种气,对创作有益,”苏德说。

大学时代的苏德大部分时间花在创作和打工上。她说初中时曾陆续创作过一些东西,但进入高中后就“断裂”了。进入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的苏德,开始住校,由于生活不适应,学习成绩又让她产生了心理落差,甚至有过“摸底考不及格”的遭遇。身心疲惫的苏德直到高二以后,才逐渐赶上了学业。

对于高中往事,苏德幽幽地表示不愿意多说。那段曾经因为早恋、夜归而被处分,差点转学的经历是一段复杂而又沉甸甸的记忆,可苏德说:“这段经历对我而言很重要,这是一种积累沉淀,没有这段经历我也就不会写小说了。”

兴趣·睡不着就写小说

苏德的创作养分也来自她繁杂的阅读。“我看书的速度很慢,但阅读面很宽。而且常常会在某个时间段对某一个领域产生浓厚的兴趣,然后就会找与之相关的书来读。”最近,苏德感兴趣的是建筑,她说她正在看有关建筑设计方面的书。“建筑和文学其实挺像的,都可以死后留名。”

想像中,这样的女子必定是博览群书的,通读诸如米兰·昆德拉、卡尔维诺、杜拉斯、村上春树这些名家的大作。结果,这个因为小说而出了名的女子却对我说:“我看小说比较少。” 只有一位小说家的书她很喜欢看,那就是黄碧云。

那么这样的女孩怎么就开始创作小说了,并且一直为此而执著?苏德说因为有想要表达的东西,有想写的欲望,所以就写了。写作的动因对苏德而言仿佛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曾经神经衰弱造成的失眠,给了她日以继夜创作的机会。“有段时间我失眠很厉害,根本睡不着,一有动静就惊醒,醒了就写小说。”

熟睡对苏德来说成为了一件奢侈的事,甚至连钟的指针走动的声音都会影响到她,“我的房间里是没有钟的”。许多人说作家特别敏感,大概真的有道理。

“80后”·偶遇“大龄读者”

“80后”作家中扎眼的几个总是一再对媒体表示,厌恶“80后”这个称谓。苏德对此却并不反感。“它让我有了一个定位,我知道现在正有一些和我差不多年龄的人也在做这样差不多的事。”苏德看了我一眼,“但是它被外界赋予的其他的意义太多了。”当我指出这些在媒体闹腾的“80后”本身让这个称谓内涵复杂,苏德缓缓地说:“因为他们自己从来没说自己只是个作家。”

相比,苏德的小说有着比“80后”大部分作品更成熟的场景和内容,文字亦更加的冷酷老练。当然,最开始她未曾料想自己小说的主要读者是中学生,对此,她解释为“出版社的定位吧,宣传的时候总需要口径。”

然而,老到的作品终将引起成年人的共鸣,苏德的小说就拥有不少“大龄读者”。她告诉我,那次和几个朋友去阳朔,在旅馆里正谈着写作,旁边就有两个四十来岁的广州男人过来搭讪。几个人聊着聊着就聊到了“80后”。这两个男人说他们觉得其中有些小说写得挺好,比如《钢轨上的爱情》,书里的一些细节和情节他们一一复述,记得很清楚。

“我很高兴。”苏德的脸上露出淡淡的笑容,透着拥有“大龄读者”的点点喜悦。

成名·生活开始面临各种诱惑

出书成名的风光都在人前,故事背后的苏德亦有凡人的奔波之苦。“写小说和出书完全是两码事,小说写完了就行,出书就有一堆堆琐碎的事情。”为签合同,几个出版社一起谈,周旋、宣传。回忆《钢轨上的爱情》的出版,累心累人,苏德表情无奈:“光是封面装帧就改了好几次,因为这是我的第一个长篇。”

然后是辗转各地的签名售书,舟车劳顿,还得应付各路记者。在南京,就曾因为说的话被记者断章取义而引起各方不快,所以苏德“特理解郭敬明他们,很多时候说的话并没有那个意思,但被记者写出来就成那个意思了”,被人误解、被人骂亦总是无可奈何。

但年轻成名对生活产生影响总是不可避免的,各种诱惑纷至沓来。“写专栏就是其中一件,各种专栏约稿,钱来得快,就会动摇,可专栏是最容易掏空一个人的。另外,出唱片,拍写真,甚至拍电影,特别是商业的爱情电影,让你自己编一个剧本然后自导自演。”苏德清醒地说,“这样的事情只要做过一次,名声就臭掉了。”但她很愿意尝试实验电影那一类的拍摄。“但那未必会卖钱。”

苏德很漂亮,她不吝啬展示她的美,可有底线。她不愿意外貌成为小说的卖点,更愿意读者关注小说的本身。

写作·已经认定了要走下去的路

《钢轨上的爱情》出版后,各方评价颇高。除了小说本身语言、结构、情节等各方面均非常出色以外,10天完成10万字的创作速度也总是被外界拿来说道。几乎是1天1万字的高速写作,究竟是怎样的一个状态?

“除了写作就是睡觉啊。”苏德描述,“因为没有胃口,基本上连东西都很少吃,就喝点粥。”如此高强度的消耗,让人不禁感叹创作之苦。写作亦不是时时文思敏捷如泉涌。“写《钢轨上的爱情》之前,我的状态特别不好,遇到瓶颈了。半年没写东西,完全写不出。有两部小说都被搁置了起来,一部写了8万字停顿下来,另一部写了5万字。2003年的创作非常苦闷,我对自己绝望了,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钢轨上的爱情》救了我,整体上我对自己又重新有了信心。”

痛苦也好,艰难也罢,苏德还是选择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走下去。她给自己设定了目标,不随意用“没有灵感”为偷懒作借口。“我需要速战速决,写《钢轨上的爱情》时,我给自己规定了量,一天写1万字。”苏德将这次复苏看得很重,“如果再写不下去,像前两部那样,我就放弃写长篇,只写短篇。”

写小说是她目前最喜欢做的事。苏德说她会一直创作下去,目前她正在写一部长篇心理小说。

采访碎片

“自己”

我和同龄人的生活差不多,唯一不同的大概就是我不上班。

“名字”

“苏德”比较中性化,我喜欢中性化。

“天赋”

我的语感还不错,其他也没什么天赋。

“成长”

7年以前的我和现在的我完全不同。经过一些事情,整个人会变得沉稳一些。

“成名”

一个人太红是不好的,太默默无闻也不行,现在这样很好。

“生活状态”

有的人会觉得待在家里也能赚钱是很美的事,其实也有不好的地方。万一有一天无法创作了呢?有一种不安定的感觉。有时候我一觉睡到晚上,醒过来天都黑了,出去吃个饭,然后就无所事事。但这样的时候不会太多,我会想办法找一件事来做。

“爱情”

爱情是一个点,不是一个过程。某个时间点是爱了,其他时间都是感情。稳定压倒一切,感情稳定就好,未必要多爱一个人,而是适合。以前很偏执,现在好多了。

苏德自述:

1981年生于上海,2004年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

十年前,我给了自己“苏德”这个名字;十年后,“苏德”给了我另一种生活。这种生活很简单,有小说,有自己,还有一些坚守的信念。

往往在傍晚醒来,洗漱,出门,和城市里恰巧下班的人群相遇。觉得身陷其中,有真实存在感,喜欢看身旁卷裹着疲惫懈怠的人潮涌过。间歇,被一些和书有关的活动牵扯,去到不同城市,无法脱身,难以安定,觉得厌倦。但偶尔,也会带上简单行李去到陌生城镇,决然地重新生活。一天,一个月……

点击显示
【文字与生活碎成了片】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mip.zidianfy.com/yuwen_236558/
教案设计推荐
热门教案设计推荐
  • 教案设计
  • 教学分析
  • 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