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翻译 语文 阅读答案 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又呈吴郎(杜甫)阅读答案与鉴赏

又呈吴郎(杜甫)阅读答案与鉴赏

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2025-01-03

又呈吴郎

杜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注:杜甫草堂有几棵枣树,西邻的一个寡妇常来打枣充饥。后来杜甫把草堂让给一位姓吴的亲戚。这姓吴的一来就在枣园四周插上篱笆。老妇人向杜甫诉苦,杜甫便写此计劝告吴郎。

(1)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劝告吴郎的?你觉得诗中的劝告有什么特点?

(2)从这首诗中你读到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试题答案

(1)第一问①我的做法:扑枣任西邻。②妇人的处境:无食无儿,贫到骨。③妇人扑枣的心理:心怀恐惧,反而正应该体贴。④你插篱笆的影响:她会怀疑你真不让打枣。⑤大的社会背景:官府剥削,加上兵荒马乱,大家过得都不容易。(答出四个要点即可得满分。)第二问:现身说法,措词委婉,入情入理。(大意思对即可)

(2)系心黎民,忧时伤世。(大意对即可)

赏析一

赏析点拨:

这是一首以诗代柬之作。通过劝说吴郎不要阻止老妇人打枣这件小事,体现了诗人仁民爱物、心忧天下的博大胸怀。

前两联诗人自述从前对这位扑枣邻妇的态度和理由,交代了她的悲惨处境,揭出她为何去打别人的枣子,为其行为开脱,旨在感化吴郎。首联诗人自陈在瀼西草堂居住时,是任凭邻妇在枣熟之后来打枣的。之所以不加干涉,因为她是一个没有生活来源、无儿无女、孤苦伶仃的老年寡妇。“无食无儿一妇人”,是对首句的补充说明,七字层层深入,两个“无”字颇具反复唱叹之致,写出这位老妇人凄惨辛酸的生活境况,不由得使人心生怜悯。颔联说老妇人若不是穷得实在没办法,又何至于去打人家的枣呢?正因为她担心遭到主人的斥责而心存恐惧,所以对她就更应当和气亲近。“宁有此”三字,以反诘句式阐明老妇人来打枣实出于迫不得已,言外即有无限哀怜。“恐惧”,是对她打枣时心态的合乎情理的揣测,体贴至深。“转须亲”,既是写自己,也暗示了吴郎对老妇人所应抱有的态度。清人吴乔说:“子美于君亲兄弟,友朋黎民,无刻不关其念”(《围炉诗话》卷四)。诗人体贴同情广大民众的高尚情怀,在前两联中已经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颈联以迂曲的方式劝说吴郎。老妇人见你插篱便疑心不再让她打枣,虽未免多心过虑;但你刚到草堂住下就就插上篱笆,却也很像是真的拒绝她呢。言外便见得你这位远客定有不体贴处,难怪她疑心你。吴郎插上篱笆明明是为了防止外人偷窃,而诗人反过来却责备老妇人多事,这样写便能不伤吴郎的面子,使他易于接受意见,措辞极其委婉,真是煞费苦心了。尾联由近及远,由老妇人联想到整个社会,揭出她的贫穷是由于“征求”,由于战乱。诗人从高处落笔,再次为老妇人开脱,其意仍是要感化吴郎。由于官府征收各种赋税,使老妇人穷得一贫如洗,她便常常来向诗人诉苦。老寡妇的不幸遭遇,使诗人进而想到战乱中更多的流离失所的民众,忧伤至极不禁热泪滚滚,沾湿了衣襟。诗人的言外之意是:请你不要太小气了,当此万方多难、民不聊生之际,对这样一个无食无儿的老寡妇,为何还吝惜几颗枣子而不救她一命呢!诗人在瀼西和东屯时,除了“枣熟从人打”(《秋野五首》其一)之外,他还“药许邻人斫”(《正月三日归溪上……》),“拾穗许村童”(《暂往白帝复还东屯》)。可以说,正是这种无时无刻不关心黎民疾苦的崇高精神,才使得一部杜诗如此的激动人心而千古流传。一到瀼西“便插疏篱”的吴郎,在读完心忧天下、胸襟博大的长辈的这首诗柬后,应该感到惭愧,也当有所感悟吧!清人卢德水说:“杜诗温柔敦厚,其慈祥恺悌之衷,往往溢于言表。如此章,极煦育邻妇,又出脱邻妇;欲开导吴郎,又回护吴郎。八句中,百种千层,莫非仁音,所谓仁义之人其音蔼如也”(《读杜私言》)。全诗正是在这种委婉曲折的夹叙夹议中来展现诗人的心理和品质的。

赏析二

这首诗,没有一个字言及个人的不幸遭遇,完全是体恤别人的困苦,但它给予人们的并不是一点廉价的同情心,而是同样博大的情怀和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诗人本来住在夔州(今四川省奉节县)的草堂,后来移居东屯,将草堂让给他的一位从忠州(今四川省忠县)调到夔州任司马参军的吴姓亲戚居住。吴郎寓居草堂后,插篱为墙,致使从前常来杜甫堂前扑枣的西邻老妇心怀疑惧而不敢再来。杜甫得知此情,便以诗代简,写了这首诗来送给吴郎。

这首诗的文字浅近平易,粗看题旨也十分明白。然而词淡语婉情深,值得反复吟咏品味,而且越品味就越感受到诗中蕴蓄的感情诗那样的炽热深沉厚重。从这首诗里,我们听到了一千多年前诗人热烈跳动着的心声,窥见了一个伟大的灵魂。

这首诗的题旨说起来很简单:告谕吴郎要体恤穷困的西邻老妇,让她毫无顾忌地来堂前扑枣充饥。诗地第一句,就已将这首诗地主旨直接明白地揭示出来了。一个 “任”字笼罩全篇。“任”是“随意”“不加干涉”地意思,从这一个字,不难体会到诗人对西邻老妇地无限关怀和同情。诗写得有情有理:对吴郎是动之以情,又晓之以理。全诗就一个“任”字从情和理两个方面发挥,千层百折,步步深入,将理说到极透处,将情写到极浓处,直到笔酣墨饱,和着血泪写出一个灾难深重的时代来。

第二句,是申说任其扑枣的原因。七个字包含了三层意思:“无食”,言饥馁;“无儿”,言孤苦;“一妇人”,指明是寡妇。“哀哀寡妇诛求尽”(《白帝》),杜甫对命运最为悲惨的寡妇一向是最为关心和同情的。由于充分地写出了西邻老妇地苦况,也就进一步揭示出上句中“任”字所包含地丰富的情感内容---诗人对一位穷困孤苦老妇人的深切同情。表面上看来,这两句诗只是说自己过去如何体恤邻妇,实际暗中已包括了吴郎在内,蕴含了这样的意思:现在和将来,你吴郎也应该采取这样的态度。可以想见,如果吴郎也是一个富于同情心的人,仅仅读到诗的开头这两句,就会顿悟其间的深意,对自己插篱为墙的粗疏行为(不一定出于吝啬),产生一种愧恧不安的感情的。

三四两句是一二两句在一种回环往复形式中的发展,表面看是重复,实际上思想感情已经深入了一层。这样的重复,使事理所含的“因”(穷困)和“果”(扑枣)的内在联系,有隐而显,揭示得更为充分,由此就进一步表现了诗人对邻妇了解深切,关怀备至,因而使感情的色调加浓加重,显得更为丰富和深厚了。杜甫在这里还用了反问的形式。这反问显然不是对自己,而是对吴郎而发的;反问以一种比直叙形式更为强烈的语气提示对方,显得情更切而理亦更明。“只缘恐惧转须亲”,意思是说:正因为邻妇来堂前扑枣时心怀恐惧,就更应该对她抱一种亲切和蔼的态度。这一句表现诗人的态度和感情,极尽曲折婉转之致。前面一句虽然也包含了诗人的态度和感情,但重在析理,且纯从邻妇一面着笔;这一句则是寓理于情,从邻妇一面写到自身一面,出语恳切,将两方面的感情凝聚融合于七字之中。“恐惧” 是指邻妇来堂前扑枣时的心理。邻妇“恐惧”,杜甫何得而知?这表现了诗人设身处地,对穷困老妇的处境,心理体贴入微。缺乏同情心的人自然想不到这一层,有同情心而粗心大意的人也不会有这样深细的体察。“亲”是指因对方“恐惧”而应持的一种态度,也即首句“任”字的一种更富于感情色彩的表达。“亲”是就自身一面言,指诗人,亦兼含吴郎在内。可以理解为“咱们”应该如何如何,着一“须”字,晓谕的意味十分鲜明。由对方的心理转到自身的态度,经这样一层转折,不仅揭示出诗人感情心理的特征及其发展过程,而且揭示了含蕴其中的深厚的人道主义内涵。

既然是以诗代简,当然每一句都是写给吴郎,针对吴郎而发的。但从字面上看,前四句都是写自己,诗人以自己对邻妇的关心同情体贴,来启发何打动吴郎,结到“转须亲”三个字上。处处晓谕吴郎,却又不直接点破,只是含蓄委婉地暗示给对方。但有了前四句,在情理两方面都已作了充分地准备和铺垫,五六两句便可直接明告吴郎,插篱一举是疏于考虑了。这里虽是点破,出语却同样委婉含蓄。“防”是“提防”“疑惧”一类意思,说地是邻妇;“远客”指吴郎。意思是:邻妇对吴郎心生疑惧,不敢像从前那样来放心扑枣,未免多心;不过你一来便插疏篱,像是有意防人,就显得是过于认真了。明明意在晓示吴郎,批评吴郎,却先责邻妇,有意地倒主为宾。然而责邻妇“多事”是虚,是陪衬;怪吴郎插篱失于不必要的认真,是实,是本意。前后两句分用两个虚词“虽”和“却”,“虽”表让步,“却”表转折,两相呼应,宾主和虚实便截然分明了。意思实实在在,明明白白,写来却迂曲委婉,语气缓和,最易为对方所接受。

杜甫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在许多本来不涉及政治的日常生活甚至自然风景的诗作中,都往往能即小见大,写出历史内容和时代特点来。杜甫不愧为“诗圣”,他的胸中装着国家,社会,人民,笔底翻滚着时代的风云。末两句进一步揭示出邻妇穷困的原因,从一个人的不幸遭遇,扩大到写社会,写时代。封建统治者敲骨吸髓的掠夺,连年不断的战祸,使千千万万的穷苦人民,如邻妇一样,沦于悲惨的境地。“已诉”是邻妇诉,诗人诉,也是千千万万的穷苦人民在诉。正是千万人的这种痛苦的呼声,激荡起杜甫心中的诗情,使他怀着无限沉痛的感情,用诗歌来传达人民的心声。这两句诗,大大地提高了全诗地思想境界和艺术感染力量。由于勾画出时代地背景,邻妇地悲惨遭遇本身,也获得了深刻的社会内容和典型意义。

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这首诗作一比较,可以看出,经历了六年的战乱和流离颠沛(其间仅一年左右时间相对安定)生活之后,诗人的思想感情变得更加切实沉重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含寓着深长的感叹。“安得”是想望得,可是欲得而不可得。但他毕竟在幻想中安慰自己,也安慰天下得寒士,还抱着一种“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的梦想。然而充满斑斑血泪的现实,已将诗人的幻想击得粉碎,到写《又呈吴郎》的时候,杜甫已经清醒地看到,纵使任随邻妇来堂前扑枣,也并不能帮助她真正摆脱苦难。而且战火不息,统治者征敛未减,只会有更多的人陷于水深火热之中。深切同情,却又无法改变他们的悲惨命运,无可奈何,只有泪满衣衫了。可贵的是,诗人的脉搏跟邻妇和千千万万像她那样穷苦的人民的脉搏是跳动在一起的。“正思”的“思”,是杜甫在“思”,也是千千万万苦难人民的“泪”。这是这首诗的深刻动人处,也是杜甫思想和人格的伟大处。

点击显示
【又呈吴郎(杜甫)阅读答案与鉴赏】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mip.zidianfy.com/yuwen_237080/
现代文阅读及答案推荐
热门现代文阅读及答案推荐
  • 说明文阅读及答案
  • 记叙文阅读及答案
  • 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 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 阅读技巧
  • 诗词阅读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