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
教学分析
2025-02-04
执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时,我遇到了以下问题:
1、教学应当是“预设与生成相益得彰”的:
但在教学中,我只顾着讲教学设计步步为营地进行实施,对教学现场学生提出的一些疑问,以及产生的认识和感悟,没有做到及时捕捉,只是轻描淡写、蜻蜓点水地点到,甚至忽略不计,没有使之成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更没有被用作新的生成资源。
2、“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个问题,由于学生基础的差异,知识水平和思考角度不同,对于这个问题的感悟也就处在不同的层次上,但是,我拘泥于寻求惟一的答案——鲁迅先生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缺乏敏锐的洞察和不失时机地充分利用,没有真正把“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落实到教学行动中去。
因为上述原因,本课的教学显得教条而不灵动。
其实,课堂上即时呈现的动态生成资源是格外可贵的,因为它反映了学生学习的需要。在以上的生成资源面前,倘若能及时调整教学预设,根据学生的不同感悟,组织教学,学生不才能不但读懂、悟透,而且更有兴趣,课堂也会更有活力,更具生命气息。
教学是一门艺术,它永远需要教师不断提高应变能力,锻炼教学智慧,增强教学技艺和魅力。
点击显示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五)
追逐一个永远的梦——侯小青随笔系列之六十六让阳光洒满每一个角落
匆匆课堂教学实录
《少年王冕》教学反思
高中语文:《道士塔》课堂实录
“含读”出意味──由《范进中举》说开去
让孩子学会爱别人
文言文教学要“两重视一并举”_语文论文
中学课文婚恋作品的导读
初探在网络环境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例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mip.zidianfy.com/yuwen_238547/
上一篇: 小学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初探
下一篇: 《自己去吧》教学反思
教学分析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