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翻译 语文 语文知识 基础知识 2017年高考语文倒装句的分类及例句

2017年高考语文倒装句的分类及例句

基础知识   2024-12-14

字典语文网的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017年高考语文文言文倒装句的分类及例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有其他最新的资讯,小编会在第一时间通知大家,请大家持续关注字典语文网。

我们把高考语文文言文中句子成分的排列语序跟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子叫倒装句。倒装是就现代汉语的习惯而言。古人一贯那样说,就无所谓倒顺。主要包括:

1.【高考语文】主谓倒装(谓语前置,主语后说)

(1)甚矣,汝之不惠! —— 汝之不惠,甚矣! 《愚公移山》

(2)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

(3)“汝之不惠”和“公子能急人之困”是主语,“甚矣”和“安在”是谓语。主语先说的情况多用于感叹句或疑问句。

2.【高考语文】宾语前置

文言中宾语提到动词前面,大致有三种情况: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置于动词前。例如:

①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 未有之也 《张衡传》

②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 莫振救之 《论积贮疏》

③古之人不余欺也。 ——古之人不欺余也 《石钟山记》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前置。例如:

①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 —— 卿欲言何? 《赤壁之战》

②沛公安在? —— 沛公在安? 《鸿门宴》

③大王来何操?—— 大王来操何? 《鸿门宴》

在这种句式中,介词的宾语也前置。例如:

④王问:“何以知之?” —— 以何知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⑤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 —— 君以何知燕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⑥微斯人,吾谁与归! —— 吾与谁归! 《岳阳楼记》

(3)用“之”“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这种情况在文言中也并不多。例如:

①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 有何功哉? 《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成语:唯利是图、唯你是问、唯命是从 —— 唯图利、唯问你、唯从命

③孜孜焉唯进修是急 —— 孜孜焉唯急进修 《问说》

④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 惟依兄嫂 《祭十二郎文》

(4)宾语前置例句:

(1)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2) 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涉江》)

(3) 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

(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

(5)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6)沛公安在?(《鸿门宴》)

(7)客何为者?(《鸿门宴》)

(8)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

(9)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10)宋何罪之有?(《公输》)

(11)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12)何陋之有?(《陋室铭》)

(13)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

(14) 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15)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16)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17)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屈原列传》)

(18)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满井游记》)

(19)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20)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

(21)宋何罪之有?(《公输》)

(22)唯利是图(成语)

3.【高考语文】定语后置

文言文里有时为了突出和强调定语,就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加上“者”、“之”、“所”等字,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定语后置在文言文中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者”字结构将定语后置。

这类定语后置有个特殊标志,总是用助词“者”来煞尾。例如:

①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

——况且将军可以凭借来抵抗曹操的有利形势,就是长江。(“大势”是中心词起补述作用,使定语更为突出。用“者”煞尾是定语后置的一个标志,“大势可以拒操者”即“可以拒操之大势”)

②今成皋、陕西大涧中,立土动及百尺,迥然耸立,亦雁荡具体而微者。(《雁荡山》)

——“具体而微”是修饰“雁荡”的定语。“雁荡具体而微者”即“具体而微之雁荡”。

③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想找一个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人,但没有找到。(“求人可使报秦者”即“求可使报秦之人”)

④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勾践灭吴》)

——“四方之士来者”即“四方之来之士”,意思是各地前来归附(越王)的人,必定要在庙堂之上以礼相待。

(2)借助于结构助词“之”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以强调定语。如:

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即“居高之庙堂”,处远之江湖”。译为:处在高高的庙堂,就为那老百姓操心;住在远远的江湖,就为那君主担忧。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荀子劝学》)

——即“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译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也没有强劲的筋骨。”

(3)用“之……者”或“而……者”结构,表示定语后置。如:

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因敲击发出铿锵声音的石头,到处都像这个一样。(中心词“石”后加“之”,作一短暂停顿,便进一步突出强调了定语“铿然有声”,“石之铿然有声者”即“铿然有声之石”)

②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孟子梁惠王下》)

——这四种人,是天下没处申诉的穷苦百姓。(中心词“穷民”与定语“无告”之间插上“而,以突出“无告”。“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即“天下无告之穷民”)

③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脯也。(《勾践灭吴》)

——越国出游在外的年轻人,没有不给他吃的。(中心词“国之孺子”与定语“游”之间插上“之”,以突出“游”。“国之孺子之游者”即“国之游之孺子”)

④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能不易其志”修饰“缙绅”;“大”修饰“四海”,均为定语后置。“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即“能不易其志之缙绅”,“四海之大”即“大之四海”。

上面所说的“定语后置”的情况在古汉语中是有一定限制的,并不是所有的定语都是可以后置的。一般来说,一部分修饰性的定语才有这种后置情况,至于领属性的定语是不能移到中心词之后的。例如“秦之咸阳”不能说成“咸阳之秦者”;“蛇鳝之穴”,就不能说成“穴之蛇鳝者”。

(4)数量词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数量词或数词作定语,可以前置,与现代汉语相同;也可以后置,与现代汉语相反。例如:

①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殽之战》)

——用四张熟牛皮作先行礼物,再用十二头牛犒劳军队。(乘:四,数词,并未后置,“十二”则置于牛后)

②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陈涉世家》)

——句中“车”、“骑”、“卒”均是中心词,数量词“六七百乘”、“千余”、“数万人”均后置,以此突出定语。

(5)“所”字结构作定语后置。例如:

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对清朝统治者)长期积聚的怨恨和愤怒,像洪水冲出山沟一样。

(“怨愤”是中心词,“所积”为“所”字结构作定语,后置)

(6)其余例句

(1)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2)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日与子弟角,无不胜。(《促织》)

(3)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赤壁之战》)

(4)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4.【高考语文】状语和补语后置,也叫介词结构后置

在现代汉语中,作状语的介词结构总是放在谓语前面,起修饰限制作用,但在古汉语中,经常把这个作状语用的介词结构安置到谓语后面(即现代汉语的补语位置),而实际上起的又非补语作用。这最常见的有两种情况:

①“于”组成的介词结构,一般都后置,如“战[于长勺]”;“业精[于勤]而荒[于嬉]”等;只有少数例外。

②“以”组成的介词结构,多数后置,如“何不试之[以足]”;少数不后置,如“[以小人之腹]度君子之心”。

例如:

①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请奉命于孙将军求救 《赤壁之战》

②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 虽才于世高 《张衡传》

③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于南亩之农夫多 《阿房宫赋》

④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 以帷幕裹(之) 《赤壁之战》

⑤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饰(之) 《张衡传》

5.【高考语文】介词短语倒装句

(1)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

(2)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

(3) 皆不可限以时月。缘土气有早晚,天时有愆伏。(《采草药》)

(4) 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崤之战》)

(5)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介宾短语“于富者”置于谓语“语”之后)

(6)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6.【高考语文】倒装句方面的失误

这类失误以不能识别“定语后置”现象者最多。对用提宾标志表示的“宾语前置”句式与无条件的“动(介)宾倒装”句式,不能识别或译错的也不少。其他各种倒装句式,在选择判别题中,时有不同程度的误断。这主要是没有从规律上去把握这方面的知识所造成的。

点击显示
【2017年高考语文倒装句的分类及例句】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mip.zidianfy.com/yuwen_242415/
基础知识推荐
热门基础知识推荐
  • 课外知识
  • 综合知识
  • 基础知识
  • 文言知识
  • 文学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