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如何刻画人物的形象和组织材料。
2、感悟爱的博大,关爱生活中的不幸者,陶冶美的情操。
教学时数:2课时
课前预习:
1、自渎课文,理清思路,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理解词义(读一读,写一写)。
2、搜集和查阅作者的有关情况和代表作。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生活中吸引我们的常常是那些散发光芒的人物,英雄、模范、领导,富豪,明星等等,他们的出现往往招来羡慕和赞扬的目光,其实生活中绝大多数人还是平凡普通的,他们有的在平淡中咀嚼幸福,有的也许遭受了这样那样的不幸,如果我们能够去关注这些平凡的人,那么我们才能真正领悟生活的真谛,今天就有这样一个机会来关注一个名叫“老王”的不幸的人,看看从他的身上我们能学到些什么呢?
检查预习:
(1)注音塌败取缔伛翳骷髅绷滞笨愧怍
(2)释义塌败滞笨取缔愧怍
整体感知:
学生迅速浏览课文,思考问题:
1、谈谈自己对老王的印象。点到“善良”一词后,归纳文中那些事情能体现他善良的性格特点。
老王的善良有许多表现,“愿意给我们带送”冰块,车费减半;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人家看病钱不够。老王的善良更表现在,受了人家的好处,总也不忘,总觉得欠了人情,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拿了香油、鸡蛋上门感谢。
2、老王的种种善良行为是在自己本身生活悲苦的情况下发生的,自己悲苦的命运更能够突出他的善良,哪些能够表现他生活的苦呢?
老王一辈子很苦。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文革”期间载客的三轮车被取缔,他的生计就更加窘迫,只能凑合着打发日子。他打了一辈子光棍,孤苦伶仃。他住在荒僻的小胡同里,小屋破破烂烂的,眼睛又不好,他的一生凄凉艰难。
3、面对老王的遭遇,“我们”是如何表现的?学生谈谈对“我们一家”的看法。
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车;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能让他白送,也给了钱,关心老王生活,三轮改成平板三轮,生意不好做,作者关切地询问他是否能维持生活。作者的女儿知道老王有夜盲症,送给他大瓶鱼肝油。说明“我们一家”也是善良的。
合作探究:
1、你周围有老王这样不幸的人吗?你是怎样对待他们的?
2、学习了本文,你受到哪些启示?
社会需要爱,社会呼唤爱,我们的目光要能够从高处降下来,关心周围的人,特别是那些有不幸的遭遇的人,用善良体察善良,用爱心浇灌世界。
教学小结:我们生活在幸福中的时候,不要忘了还有许多人需要帮助。遇到不幸时,我们要相信自己不是孤独的。
3、具有较高社会地位的作者和处于社会低层的老王竟有一段感人的友谊,体现了作者怎样的观念和精神呢?
从文章看,最主要的是平等观念。在作者那里,人是生而平等的,各人境遇不同,甚至差别很大,不过是幸运与不幸造成的差别。所谓幸与不幸,包括天赋条件、成长条件、生理条件,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有平等意识,才会有平等对话,才会感觉人家上门来“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是很抱歉的。
再是人道主义精神。这种精神要求社会关心个人、同情个人,尊重个人对社会作出的贡献,尊重人格,维护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并促进全体劳动者的全面发展。作者一家对老王是怀有这种精神的。知道老王有夜盲症,就送了大瓶鱼肝油。他们总是照顾老王生意,坐他的车,让他挣点钱。老王收钱常常客气,他们总是照原价付。平板三轮不敢坐了.还是关心老王是否能维持生活。总之,对不幸者怀有一颗爱心,才能这么关心人,爱护人。
老王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身子僵直,样子非常怕人,作者心里只有同情和悲酸。老王死了好几年了,作者每每想起来还感觉有愧于这个不幸者,总觉得在他生前,对他关爱不够。所有这些,都是人道主义精神,正是公民道德建设所提倡的。
拓展延伸:
课后仔细观察身边的苦人、弱者,以最简洁又最感人的语言描写出他们的生存状况。
引导学生关爱身边的弱者、苦人:每一个时代,每一个社会都会有穷苦人、弱者,他们需要社会更多的同情关爱。
第二课时
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从整体上去把握了文章,知道了文章记叙的是两个善良的人之间交往的几个生活片断。本节课我们再探讨一下作者是怎样刻画老王这个人物形象的?作者的语言有什么风格?
课文研读:
1、学生分段诵读课文,概括要点,列出提纲。
阅读提示:
课文以“我”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写老王的几个生活片断,条理有序,一脉相承。
学生归纳:
课文开头四段先写老王的职业生活缺陷、居住条件等情况。下面三段则回忆老王的工作与为人,两个片断写他为人好,一个片断写“文革”时期,他的生计越来越艰险。最后一个片断,是老王离世前一天的事情,最能见出老王心地善良。
2、结尾一句话,应该这样理解?
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让他们也过上好日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作者回想起来,对老王的关爱还很不够,所以感到“愧怍”。
3、仔细阅读课文,看一看语言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
以短句子为主,语言平实,像是拉家常,又像是讲故事,娓娓道来。
揣摩品味:
1、这篇写人记事的散文,材料琐碎,但是经过作者的组织,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作者是怎样组织的?
作者对琐碎材料的组织以成有机整体,是兼用逻辑顺序和时间顺序来编排的。开头四段写老王的三点基本情况是按逻辑顺序,正因谋生的困难,收入少,所以生活清贫。下面三段是按时间顺序。
除段落安排有序之外,还设置了贯穿全文的线索。即以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坐老王的三轮,一路说说闲话,作者平易近人,老王也肯把身世相告。写老王眼疾,送他鱼肝油,可见一家人对老王很照顾。老王对钱家也好,在服务费上双方总是非常客气。三轮改平板三轮,没法坐了,作者还是很关心老王,对老王有好处,所以老王总觉得欠了一笔人情,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也要表示感谢。以彼此交往为线索,全文一脉相承,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2、杨绛女士的文学语言朴素本色,却灵气飞扬,别有韵味,试比较下列三组语句在语意、感情色彩、表达效果上的不同,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你还能举出文中类似的语句吗?(参见课后练习2)
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谈谈对杨绛的了解、主要作品或代表作、语言风格。
杨绛(1911-),原名杨季康,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员,作家、评论家、翻译家。散文代表作《干校六记》小说代表作《洗澡》(意即洗脑筋,系国内最早反映知识分子改造的文学作品),出版于1988年,在知识分子当中引起很大反响,作品亦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出版。
杨绛的文字,如一方玉。外表朴素,不炫示,叫人望去油然生宁静心情;她还准确、节制,不枝不蔓,叫人体会到一种清洁之美;玉当然又绝不冷硬,她显出温和,淡淡却持久地散发;还有润泽,透露着内在丰富的生命律动……许多优秀文字都叫人有只觉其美却无从言说的为难,杨绛文章亦是这样。
感悟体会:
爱是人间的春风,是生命的源泉,缺乏爱心的社会将会是一片沙漠,一片荒原。通过与街头墙角那些摆小摊、扫大街、捡破烂的沟通、交流,对你一定很有触动,请学生根据上一课时布置的作业说出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延伸迁移:
1、写人为主的记叙文,大多是通过一个或几个典型细节,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的生动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精神风貌,勾勒人物形象。
怎样写好这类文章呢?
(1)确定写作对象。要选择自己最熟悉,对自己有影响,和自己有交往,又有典型事例能突出他某一方面特征的人。
(2)选好了写作对象后,根据你的了解,想一想哪些事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后进一步思考从你们的交往过程中,也就是从你准备选用的事例中,抽出共性的东西。这一共性,恰是要突出表现的中心思想。当确定了中心后,再从多件事例中精选最能体现中心的材料。
比如文中老王离世前一天硬撑着拿了香油、鸡蛋上门感谢,最能见出老王的心地善良。
(3)第三步,为了有效地突出中心,想一想哪个事例应当详写,哪些事例可以略写。
(4)第四步要考虑的是如何安排这些事例,先写哪个,后写哪个。从哪个角度人手,怎样收束全文,这几个事例以什么为线索将其串连起来。考虑基本成熟,可以简要列出提纲。如本文段落的有序安排。
(5)下笔成文。书写时,头脑中浮现出人物的形象和事情的经过,要带着情感去回忆,力求一气呵成。成文后,改换欣赏者的身份默读此文,进行修改、润饰。
2.显示以下文题,请学生任选其中一题说出自己的写作构想。
(1)我的——(爸爸、妈妈、老师、好友……)
(2)他(她)是一个——的人(如:勤奋好学、助人为乐、热爱生活、乐观、充满爱心……”)
(3)我逐渐了解了他(她)
(4)其他:童年的伙伴、挚友、手足情深……
课后作业:借鉴本文的写作方法写一篇记人叙事的作文。
板书设计:
老王
杨绛
苦:生活艰苦精神凄苦
1、老王——以—善—良—对—待—善—良——杨绛
善:善良朴实
语言:简洁朴素
2、杨绛作品————————————真实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