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翻译 语文 阅读答案 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高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步骤

高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步骤

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2025-01-12

高考现代文阅读主观表达题出现在试卷的第Ⅱ卷,是对学生筛选、抽象、概括、整合信息能力的全方位考查,有一定的难度。无论是平时训练还是考试学生对这道题普遍存在着畏难心理,历年高考这道题的得分率也都偏低。于是一些语文老师认为在这一考点上投入太多时间得不偿失,不如把精力转向那些更能见效的考点上去。诚然,想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是件易事,似乎无所作为,但从应试的角度看,使学生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把该拿的分拿到,应该是有可能的。如何让学生把该拿的分拿到呢?笔者以为以下几个环节在平时阅读训练中是不容忽的。

1、阅读选文时要勾画圈点。

“不动笔墨不读书”。在有限的时间内阅读一篇文章,如果从头读到尾不作任何标记,很可能读后脑子里是一片空白,什么印象也没有,在这样的状态下去做题能有什么好效果呢?阅读时对文章中首段、尾段、每段首尾、题目、反问句、设问句、独立段、中心句、过渡句、关联词、指代词、有意义能上升一定高度的语句、抒情议论句、重复出现的句子、表达作者情感看法的词句等作勾画圈点,不仅可以增加对内容的印象,还能大体上把握文章的中心和作者的行文思路,有了这些,解题时就得心应手了。

阅读现代文,理解文意,要抓好十种句子的分析

★抓首句。一个语段往往是相对独立的,首句往往有提示、概括和转承作用。

如果是记叙文首段,首句中大多数是概括全段内容或交待事件发生发展的空间顺序或内部发展顺序。如《威尼斯》第一段首句是“威尼斯是一个别致的地方”,它是全文的文眼。“别致”二字准确地概括出了威尼斯的特点;如果是议论文首段,首句常常是提出分论点。如《崇高的理想》第二段的首句是“理想是有社会性、阶级性的”,它是该段的分论点;如果是说明文首段,首句则往往指明对象的某一特征。如《南州六月荔枝丹》第二段的首句是“成熟的荔枝,大多数是深红色或紫色”,它交待了荔枝成熟时的颜色。

★抓中心句。语境中的句子不是按等同价值排列的,而是既有关键的中心句,又有作为附加成分的句子。分析时要迅速从大量的扩展句和叙述句中抓住中心句。如:《琐忆》首段中的“鲁迅先生有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它是本段的中心句,概括了鲁迅先生伟大的人格。

★抓转承句。有的语段有几层意思,为了使层次问连贯紧凑,中间常用转承句或转承词。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第六段中的“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承上文,“但是这在他身上还不是主要的”,启下文。

★抓点睛句。有的句子在语段中能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如:《风景谈》在每幅画面后面加上了一句或两句简短的议论,这些议论文字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抓警句。有的语段中的有些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如:《包身工》最后一句话:“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索洛警告美国人当心枕木下的尸首,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这组句子既蕴涵着作者对万恶的旧社会的无限愤激,又深刻地揭示了黑暗终将过去,黎明定会到来的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警句内涵丰富,寓意深刻,它是作者对于生活的高度提炼、概括,并进行逻辑推理的结果,领悟它的含义,有助于提高认识能力。

★抓矛盾句。语段中的有些句子,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如:《孔乙己》最末一段中的“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此句表面看来矛盾,实际上是绝妙好辞,揭示了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抓感情句。语段中的有些句子明显地表达出作者的喜怒哀乐和对事物的褒扬贬抑。如:《谁是最可爱的人》第三段中的“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纯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作者直抒胸臆,热情歌颂志愿军战士。

★抓特殊句。阅读语段时,有时会碰到一些特殊句式,只有弄清句式特点,才能够准确理解句意。如《祝福》第三段中的“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句中的“空的”“下端开了裂”都是后置的定语,分别修饰“破碗”“竹竿”,它表明祥林嫂走投无路,沦为乞丐了。

★抓修辞句。为了更好地写景状物,传神达意,作者往往在语段中要运用一些修辞格。如《荷塘月色》的第三段,比喻叠出,作者把荷叶比作舞女的裙,把荷花比作明珠、星星,把荷香比作渺茫的歌声,这些比喻形象贴切,新颖生动。

★抓尾句。语段中的尾句或概括总结上文,或留下余地让人思索,或饱蘸笔墨抒发感情。如《背影》末段的尾句“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情真意切,感人肺腑,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深切思念和无限热爱之情。

如1997年高考题现代文选文中有这样一些句子:“就是我所说的从前的‘散文的心’。”“从前的散文的心是如此,从前的散文的体也是一样。”“你想,在这两重械梏之下,我们还写得出好的散文来么?”如果我们在阅读时能画出这些句子,那么在回答第26题“文中的‘两重械梏’分别指的是什么”这一问题时,就能快速确定答题方向了。

高考现代文阅读主观表达题出现在试卷的第Ⅱ卷,是对学生筛选、抽象、概括、整合信息能力的全方位考查,有一定的难度。无论是平时训练还是考试学生对这道题普遍存在着畏难心理,历年高考这道题的得分率也都偏低。于是一些语文老师认为在这一考点上投入太多时间得不偿失,不如把精力转向那些更能见效的考点上去。诚然,想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是件易事,似乎无所作为,但从应试的角度看,使学生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把该拿的分拿到,应该是有可能的。如何让学生把该拿的分拿到呢?笔者以为以下几个环节在平时阅读训练中是不容忽的。

1、阅读选文时要勾画圈点。

“不动笔墨不读书”。在有限的时间内阅读一篇文章,如果从头读到尾不作任何标记,很可能读后脑子里是一片空白,什么印象也没有,在这样的状态下去做题能有什么好效果呢?阅读时对文章中首段、尾段、每段首尾、题目、反问句、设问句、独立段、中心句、过渡句、关联词、指代词、有意义能上升一定高度的语句、抒情议论句、重复出现的句子、表达作者情感看法的词句等作勾画圈点,不仅可以增加对内容的印象,还能大体上把握文章的中心和作者的行文思路,有了这些,解题时就得心应手了。

阅读现代文,理解文意,要抓好十种句子的分析

★抓首句。一个语段往往是相对独立的,首句往往有提示、概括和转承作用。

如果是记叙文首段,首句中大多数是概括全段内容或交待事件发生发展的空间顺序或内部发展顺序。如《威尼斯》第一段首句是“威尼斯是一个别致的地方”,它是全文的文眼。“别致”二字准确地概括出了威尼斯的特点;如果是议论文首段,首句常常是提出分论点。如《崇高的理想》第二段的首句是“理想是有社会性、阶级性的”,它是该段的分论点;如果是说明文首段,首句则往往指明对象的某一特征。如《南州六月荔枝丹》第二段的首句是“成熟的荔枝,大多数是深红色或紫色”,它交待了荔枝成熟时的颜色。

★抓中心句。语境中的句子不是按等同价值排列的,而是既有关键的中心句,又有作为附加成分的句子。分析时要迅速从大量的扩展句和叙述句中抓住中心句。如:《琐忆》首段中的“鲁迅先生有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它是本段的中心句,概括了鲁迅先生伟大的人格。

★抓转承句。有的语段有几层意思,为了使层次问连贯紧凑,中间常用转承句或转承词。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第六段中的“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承上文,“但是这在他身上还不是主要的”,启下文。

★抓点睛句。有的句子在语段中能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如:《风景谈》在每幅画面后面加上了一句或两句简短的议论,这些议论文字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抓警句。有的语段中的有些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如:《包身工》最后一句话:“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索洛警告美国人当心枕木下的尸首,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这组句子既蕴涵着作者对万恶的旧社会的无限愤激,又深刻地揭示了黑暗终将过去,黎明定会到来的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警句内涵丰富,寓意深刻,它是作者对于生活的高度提炼、概括,并进行逻辑推理的结果,领悟它的含义,有助于提高认识能力。

★抓矛盾句。语段中的有些句子,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如:《孔乙己》最末一段中的“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此句表面看来矛盾,实际上是绝妙好辞,揭示了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抓感情句。语段中的有些句子明显地表达出作者的喜怒哀乐和对事物的褒扬贬抑。如:《谁是最可爱的人》第三段中的“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纯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作者直抒胸臆,热情歌颂志愿军战士。

★抓特殊句。阅读语段时,有时会碰到一些特殊句式,只有弄清句式特点,才能够准确理解句意。如《祝福》第三段中的“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句中的“空的”“下端开了裂”都是后置的定语,分别修饰“破碗”“竹竿”,它表明祥林嫂走投无路,沦为乞丐了。

★抓修辞句。为了更好地写景状物,传神达意,作者往往在语段中要运用一些修辞格。如《荷塘月色》的第三段,比喻叠出,作者把荷叶比作舞女的裙,把荷花比作明珠、星星,把荷香比作渺茫的歌声,这些比喻形象贴切,新颖生动。

★抓尾句。语段中的尾句或概括总结上文,或留下余地让人思索,或饱蘸笔墨抒发感情。如《背影》末段的尾句“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情真意切,感人肺腑,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深切思念和无限热爱之情。

如1997年高考题现代文选文中有这样一些句子:“就是我所说的从前的‘散文的心’。”“从前的散文的心是如此,从前的散文的体也是一样。”“你想,在这两重械梏之下,我们还写得出好的散文来么?”如果我们在阅读时能画出这些句子,那么在回答第26题“文中的‘两重械梏’分别指的是什么”这一问题时,就能快速确定答题方向了。

点击显示
【高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步骤】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mip.zidianfy.com/yuwen_243954/
现代文阅读及答案推荐
热门现代文阅读及答案推荐
  • 说明文阅读及答案
  • 记叙文阅读及答案
  • 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 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 阅读技巧
  • 诗词阅读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