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语言之美 领悟写作之功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有一种空灵之美。如果我们怀着安静的心情去细细品味,就能悟出其中深蕴的美。学习这篇文章时,我期待学生能和我一样在文章中读出美、读出真诚的情感,并知道怎样才能写出,尤美的散文。
教学过程中,我鼓励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细品作品中的语言之美,并看看作家笔下描写了哪些北国的秋景。学生满怀激情地朗读,准确找到了作者笔下的秋景──“极高极高的碧绿的天色”“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牵牛花的蓝朵”“灰土上留下的扫帚的丝纹”“咬着烟管的都市闲人”等等,并仔细揣磨这些句子中的修饰词。我引导学生细细品读,想象这些景色带给我们心理上的一种宁静与悠闲。
紧接着,我引导学生从这些景色描写中来看作家的审美情趣,学生感到有点困难。我问他们,如果换一个作家,同样来写故都的秋天,会不会选取和郁达夫同样的景致。学生思考之后说,可能不一样。我问他们,为什么呢,难道是这些景在其他作家所处的秋天里没有出现吗?学生都被我逗笑了,大声地说当然不是了。我接着问,那为什么会写得不一样呢?学生说,观察点不一样。我又问,为什么观察点会不一样呢?学生说,个人喜好、审美倾向不同,眼中的秋天也是不同的,所以作家笔下既有悲凉的秋、萧瑟的秋,也有金黄的秋、丰收的秋。有了这样的思考基础,再来看秋景的特点就变得简单了。学生总结出了郁达夫眼中的秋天清闲、安静,还有点悲凉,由此就知道作家的审美倾向了,他偏爱的是一种淡泊、宁静、闲适的美,追求的是一种淡泊、宁静、悠闲的生活。
接下来,我让学生思考:如果让我们来写一篇《秋来的痕迹》,你会写些什么?文中的哪些内容是我们写不出来的?学生的回答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灰土上留下的扫帚的丝纹”“咬着烟管的都市闲人”“古今中外关于写秋的诗文”。我问:为什么写不出这样的内容?学生回答:观察不够仔细,情感不够细腻,所以注意不到“扫帚的丝纹”。还有一个学生认为,他写景可能不会去写一个都市闲人,因为觉得闲人和秋景没有什么关系。我问,作家写了之后,你们觉得有关系没有?有学生立即站起来回答:有关系,而且效果太好了,有了“人”一而且是“闲人”,景立刻就变得生动了……
一节课就这样结束了,学生在品读语言的过程中知道了作家笔下的秋景反映了作家怎样的生活情趣,看到了自己与作家在写作上的差距,明白了自己想写好文章需努力的方向……这样的语文教学朴实而有实效,是我一直所追求的。
────────
原载《教育时报》,2008年9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