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翻译 语文 教案教学 教案设计 《五人墓碑记》复习学案7(苏教版必修三)

《五人墓碑记》复习学案7(苏教版必修三)

教案设计   2024-12-29

【教学目标】

1.学习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以及对比论述的方法。

2.了解本文跌宕多姿而又组织严密的特点。

3.认识五位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理解作者关于生死价值的阐述。

【教学重点】

1.夹叙夹议,运用对比方式进行议论,同时兼用抒情的写法。

2.在熟读的基础上,掌握本文涉及到的实词及文言句式,进一步巩固词类活用,以增强语感,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

1.本文叙述和议论之间的转承结合。

2.运用注释,系统了解有关历史背景,并由此领会五人牺牲的价值和意义。

【教学安排】三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导入:

鲁迅先生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辉,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今天我们学习的文章中的五位主人公就是这样为民请命的人,是舍身求法的人。

板书:五人墓碑记 张溥(pú)

二.作者介绍:

张溥,字天如,号西铭,江苏太仓人。明代著名文学家,社会活动家。自幼刻苦自励,勤奋好学,每次读书一定要先亲手抄一遍,抄后读过即焚去,然后再抄、再读、再焚,至七次始罢。崇祯四年进士,曾集郡中文士,结复社评议时政,为权贵所恶,后以党祸而死。著有《七录斋集》等。

三.听课文录音,注意读音和节奏

注意下面的读音

蓼liǎo洲     阉yān(指太监,文中逆阉、大阉专指魏忠贤)     旌jīng(表扬)

湮yān(埋没)  皦jiǎo皦(通“皎皎”,名声显赫的意思)        敛赀zī(同“资”,钱财)

缇骑tíjì(橘红色的士兵,这里专指明代锦衣卫)    抶chì(笞打,鞭打)

溷藩hùnfān(厕所)   傫lěi 曷hé(同“何”)   逡巡qūnxún(欲进不进,迟疑不决的样子)

缳huán(绳索,套索)    暴pù(同“曝”,显露)     谥shì(死后追封的称号)

户牖yǒu(窗洞,这里指代家忠)   詈lì(骂)        冏jiǒng(光、明亮)

四.学生自己重读一遍课文

五.说说从课文中读到了什么。提示:

1、五人是那些人?他们都是怎样的人?哪里人?

2、他们是因为什么而与阉党斗争的?

3、作者仅仅在写他们的斗争经历么?

4、作者写作的目的是什么?

5、作者用什么方法来赞扬五人的精神的?

教师归纳:这是一篇墓碑记,这种文体通常记述死者的姓氏、籍贯、出身、经历等情况的,但这篇墓碑记却打破这种写法,他通过叙写苏州五位义士反抗阉党的经历,赞扬了五人仗义抗暴,不怕牺牲、至死不屈的英勇行为,肯定了他们斗争的重要意义,进而阐述了“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道理。

六.在课文中找出能转换行文角度的过渡句

第1自然段的最后一句:“呜乎,亦盛矣哉!”用抒情方式结住叙事以引起议论。

第2自然段的最后“独五人之激缴,何也?”一句设问引起叙事。

第3自然段的开头“予犹记……”,其作用领起叙事。

第5自然段的开头“嗟夫”,表示上文(3、4自然段)的叙事已终结,由此转入大段议论。

第6自然段的开头“由是观之”,承接上文(5自然段)的议论并进一步展开

教师总结:从这里看出,这篇文章叙事议论有机融合,文章的第一部分(开头至第四段)主要是记叙,第二部分(第五段至结尾)主要是议论。但在记叙中又夹着议论,在议论中又夹着记叙。叙议结合,是文章的优点。

七.时代背景:

明王朝为维护其反动统治,设立了锦衣卫等特务机构,在全国范围内由上到下地建立了一整套特务统治。这些机构的组织者,大多是皇上宠信的宦官。宦官魏忠贤把持朝政达七年之久,党羽遍布天下。

应天巡抚周起元得罪于魏阉而被免职。已削职乡居的周顺昌(蓼洲周公),同情周起元,当众辱骂魏阉,魏因此怀恨在心。天启四年,魏阉借机指使死党苏州巡抚毛一鹭加罪周顺昌并逮捕了周顺昌。这一行为激起了苏州人民极大愤慨,于是趁毛一鹭等人逮捕周顺昌之机,群起反抗。他们毁官府,杀缇骑,毛一鹭躲进厕所才免一崐死。这次斗争被镇压后,朝庭在苏州大肆捕人,颜佩韦等五人挺身而出,慷慨就义。一年以后魏阉被皇帝贬往凤阳看陵,魏忠贤于途中畏罪自杀。周顺昌冤案始得昭雪,魏忠贤生祠一夜被捣毁。苏州乡绅吴默等人收葬颜佩韦等五人尸体重葬于魏生祠原址,并立了墓碑。

八.作业布置。

翻译课文1—4段。

第二教时

教学内容:翻译1-4段,掌握“之”“于”“而”“以”等虚词、“激”“止”“闻”等实词、倒装,判断,通假古今意等语法现象。理解根据中心选择材料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昨天我们基本梳理了文章的内容,下面我们请一位同学来归纳:

本文是一篇墓碑记,文章通过记叙五人与阉党斗争并最后献身的经过,赞扬了五人坚持正义,视死如归,英勇不屈的精神,阐述了“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的道理。

二.昨天我们说到记叙五人与阉党斗争并献身的经历主要集中在1—4段。

1.我们再读一边课文1—4段,感悟他们的这种杀身成仁的精神。

2.学生翻译第1自然段,要求能脱离翻译本。

注意的词语:

盖:发语词当:在……的时候                 之,取独

而:连词,表结果                焉:兼词,     于之,在这件事

注意的句子:

五人者,盖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判断句:……者,……者也

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被动句:于,被,表示被动

小结:这段交待为五人建墓立碑的经过和目的。

学生翻译第2自然段

注意的词语:        墓:名作动,筑墓            而:表顺承

止:通“只”        有:通“又”               徒:这类人

疾病:名作动,生病 不足道:不值得称道 之:①结构助词,的②取独

皦皦:通“皎皎”,这里指名声显要,被人记挂

小结:运用对比,赞颂五人的壮举。

学生翻译第3自然段

注意词语:

之:①取独②结构助词,的③代词,代周顺昌 望:农历每月十五日

行为士先者:品行是读书人榜样的人   声义:伸张正义,声,名作动,声援,声张

赀:通“资”,钱财                  而:表修饰

哀:同情,这里引申为哭泣           抶:鞭打,笞打 仆:使动,使……倒下

抚:动词,作……的巡抚             使:主使

痛心:痛恨于心                     溷藩:厕所

按:①握着②追究       以:①来,表目的②以……的身份③地,表修饰④以……罪名

注意语句:

谁为哀者:谁为他们哭泣,省略句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判断句

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判断句

请于朝:于朝请,向朝廷请示,倒装句

小结:这段文字记叙了苏州暴动的起因和经过。

学生翻译第4自然段

注意的词语:         当:接受           詈:骂             以:地,表修饰

颜色:脸色(古今意)  少:稍微          五十金:五十两银子

函:盒子,这里用作动词,用盒子装        卒:终于,最后      全:完完全全

小结:这一自然段追叙五人牺牲的壮烈情景,突出他们慷慨激昂、视死如归的气慨。

三.这四段文字记叙五人与阉党斗争的经过与慷慨就义的情景。

1.大家思考:作者在叙述描写时是围绕他们的哪一点来写的? 坚持正义。

2.用课文的那句话来归纳?     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3.文中那些内容来写“激于义”的。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资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

众不能堪,抶而仆之。

周公之逮所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中丞匿于溷藩以免。

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

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脰而函之,卒与尸合。

4.思考:苏州暴动形式复杂,声势浩大,为什么作者仅仅抓住“激于义”来写?

因为作者接下来要赞扬五人的这种坚持正义的精神,进而阐述“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道理。看起来文章的选择真是根据中心的表达需要来确定的。作者这样取舍,原来是为下文的议论在作铺垫。

四.作业

翻译课文5—7段。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翻译5—7段,继续进行文言学习,理解正反对比论述的作用。

一.复习导入:

学习了五人与阉党斗争的经过,感受了他们“激于义”的精神,明白了根据中心选择材料的写法。今天我们接着来学习作者议论的方法。

二.同学们阅读课文5—7段,准备翻译。

学生翻译第5自然段(脱离翻译本进行翻译)

注意词语:    乱:乱政   易:改变 欤:句末语气词,呢

编伍之间:指代民间            闻……之训:接受……的教导 素:平素,平时

以:因为                      非常之谋:这里指篡位的阴谋

猝发:马上发动     出:这里指即位                

注意句式:

激昂大义:被正义激励,倒装句,被动句

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省略句,(魏忠贤)(于)

小结:这段文字赞扬了五人坚持正义的精神,评价了他们的历史功绩。

学生翻译第6~7自然段

注意词语:         杜门:闭门不出     佯狂:假装疯狂

所之:逃到什么地方,之,逃        辱人贱行:不知羞耻的人格,卑贱的品行

视:比 固:①到底,加强反问②真的,加强感叹

暴:通“曝”,显示 土封:坟墓

美显:使名声荣耀。美,使……美;显,名声 斯:这

百世之遇:千载难得的机遇 首领:头颅(古今意)

户牖:代家。户,门;牖,窗 尽:动词,享尽

隶使之:像使唤奴隶一样使唤他们。隶,名词作状语,像奴隶一样

屈:使动用法,使……屈身拜倒 之流:这些人

哀:惋惜          徒:白白,空

为之记:为它写了这篇墓碑记。记,动词,作记    明:形容词作动词,说明,阐明

匹夫:平民    社稷:国家         于:①在,到②比

注意句子:

容于远近:于远近容,倒装(荣于身后、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

斯固百世之遇也:判断句

三.这两段文字在赞扬五人坚持正义的精神,并引申到所有平民的重要,提出“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道理。

1.5、6两段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议论的?

正反对比。

2.找出两段文字中运用对比的内容。

(1)把大阉乱政时五人的表现同缙绅的所作所为比较。

原句: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

(2)把五人的慷慨赴死同高爵显位抵罪后的丑行比较。

原句: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3)假设五人不死于义尽其天年而毫无意义,同他们现在所受的敬仰比较

原句: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教师小结:

加上课文第二段把五人的死同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的死进行比较。通过这样正反对比,突出了五义士牺牲的光荣,使读者领会到五人“激于义而死”的意义是多么重大!也更加热烈地颂扬了五人“激于义而死”的献身精神。

四.小结:

本文以明确的立场,爱憎分明的感情,记叙了五人与阉党斗争的经历,高度评价了五位义士在反阉党的斗争中坚持正义的精神,得出“匹夫之死有重于社稷”的大道理。文章叙议结合,反复对比,使五人之义跃然纸上,展现了他们慷慨死义的壮烈事迹。

五.作业

点击显示
【《五人墓碑记》复习学案7(苏教版必修三)】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mip.zidianfy.com/yuwen_244637/
教案设计推荐
热门教案设计推荐
  • 教案设计
  • 教学分析
  • 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