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烦”出有因──结合《卡罗尔和她的小猫》谈预设与生成
随着课改的逐渐深入,课堂上生成的教学资源也越来越多,课堂的动态生成性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这种变化使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进一步落实、课堂逐渐焕发出生命活力。与这种可喜的变化相适应的教学流行语也应运而生,最典型的就是那句“课堂因生成而精彩”。多元的课堂生成离不开充分的课前预设,完整的教学目标应时预期性目标与生成性目标的和谐统一。但很多教师在实践过程中,并不能十分完美地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或者受预设的过多束缚,在教学中忽视宝贵的即时性课程资源,也即课堂并没有因为这种资源的生成而精彩起来;或者是抛弃预设,一味追求生成,在课堂上任由学生天马行空,驰骋万里,教师都点头认可,这种看似尊重课堂生成的表现,实际上却潜藏着“竹篮子打水──一场空”的尴尬。在一些公开课上,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场面:课堂上热热闹闹,课后却收获甚少。我认为,教师自身的“功底”直接着关系着对预设与生成关系的把握程度。作为像我这样参加工作不久的年青教师来说,主要问题在于,过多地受课前预设的牵制,小心谨慎地行进于课堂,对丰富的课堂生成视而不见,以顺利完成预先设计好的教学环节作为教学成功的标准,如此做法往往导致大量课堂资源的流失,更有甚者,会失去一次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的机会。以下是我在教学《卡罗尔和她的小猫》时的一个小片段,以此可窥“预设与生成”之一二。
师:请你默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得最有趣?用横线划出来,并说说为什么有趣?
生默读,并找句子。
生1:我认为第10自然段写得最有趣。(第10段:晚上,家里可不得了了,小猫在钢琴上跳来跳去,丁丁冬冬响成一片。小猫钻进抽屉里、橱柜里。有人从门外进来,门后会突然扑出一只小猫,吓人一大跳。)
师:为什么你觉得这个地方写得最有趣呢?
生1:因为小猫很多,在钢琴上都有,很有意思。(并不是非常深刻)
(有另一学生举手,跃跃欲试)
师:你来说说有趣的原因吧?
生2:我觉得家里到处是小猫很烦。
(这一回答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当时我愣了一下。我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站在小主人公卡罗尔的立场,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小猫的活泼可爱,为下文卡罗尔因重新失去小猫而黯然神伤作好情感铺垫,同时也为卡罗尔因最终得到一只心爱的小猫而欣喜万分作好伏笔。充分感受小猫的有趣可爱,也能更自然地理解“人与动物和谐共存”的主题。)
这一个“烦”字就给平静的课堂投掷了一块石头,在我的心绪中激起了小小的波澜,为了能顺利完成我预先设计好的教学环节,我执拗地走下去……
师:小猫在钢琴上丁丁冬冬地跳来跳去,就像钢琴家在弹琴,多么有趣啊!让我们一起读出小猫的有趣吧?(如此牵强,连我自己都觉得心虚不已!)
(接着,全体齐读自然段)
……
虽然,课堂的走向被我的固执强扭过来了,但我明显看到了那位学生脸上失望的表情,学生也似懂非懂地被我牵着往前走,结果,学至文末,学生对卡罗尔最终得到小猫的惊喜心情显得很木讷,无法深刻体会卡罗尔的心情。课后,我对课堂上意外出现的这个“烦”字进行了反思。原来,也是“烦”出有因啊!这位学生之所以觉得如此情景给人烦的感觉,那是因为他或许已经站在卡罗尔的爸爸妈妈的立场上,从成人角度去看待眼前的问题。这种理解是合情合理的,也是符合实际生活的,同时也与下文内容一致(卡罗尔的爸爸登广告,免费送小猫)。我如果能充分领会这一点,就可以先对该生的理解给予肯定,再作适当的引导,比如:原来你是在替卡罗尔的爸爸妈妈说话,真是会思考,但小卡罗尔也一样觉得小猫很烦吗?对她来说,眼前的情景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呢?如此操作,既可以调动该生的积极性,又能引导学生从卡罗尔的立场上理解有趣的场面,可谓一举两得,但由于我的无知和固执,失去了机会;“烦”出有因之二是该生还没有进入文本,也就是以上提到的,不能站在卡罗尔的角度体会小猫的可爱。那么,学生为什么不能设身处地地去思考问题呢?原因在于我对前文描述卡罗尔爱猫之举的语句只作了蜻蜓点水式地朗读,没有细细品味其中的喜爱之意(其实,第一次广告内容的措辞,和卡罗尔对第一只小猫伯洛的悉心照顾,都渗透了卡罗尔的爱猫心情)。没有这一伏笔,难怪学生语出“烦”字了!这“烦”字恰恰反映出我在处理教材时的疏漏,也是因为我对预社地过分迷信,导致自己失去了在课堂上“迷途知返”、及时回头弥补的大好机会;“烦”出有因之三是,或许该生的生活实际离可爱的小动物很遥远,或许他本人对小猫确实没有喜爱的情感,如果我能领会这一点,尊重该生的回答,我就可以耐心地听听他的心声,了解清楚之后,让他做做卡罗尔的朋友,体会小猫的可爱,这未尝不是一次情感熏陶的机会,但却因为我对课堂生成的畏惧而痛失良机。由于我的固执,忽视了学生真实的体验,真是可惜可叹!类似的案例并不鲜见,这也恰恰反映了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增强与教师自身还不适应这一变化的矛盾。尤其对于年青教师,在这一矛盾面前,更有一种手足无措的感觉!
从小处见真知,这一小小环节给我重大的启示,提醒自己要尽快走出预设的牢笼,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努力丰富、提高自身素养,透彻理解、把握新课程目标的内涵,同时更好充分备好每一堂课,在课堂和反思中提升教育智慧。因为,对课堂生成把握不好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由于教师对学生突然提出的问题或对课堂上的突发事件一时拿不出可用的应急策略,因此只好采取应付、回避的态度,而坐失因势利导推动课堂进一步向前发展的良机;二是对新课程目标的内涵理解把握得不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