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 教案教学设计
尊敬的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初二政治上册第七课第三框《依法保护我们的家园》。下面我从这样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依法保护我们的家园》这一框紧承《人类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两框而来,可谓层层推进,结构严谨。本节课内容共设有2目,第一目是《追究破坏和污染环境的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第2目是《从我做起,争当环境卫士》。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破坏污染环境的违法行为要承担的法律责任和我们公民如何争当环境卫士、积极保护环境等问题,也是从法律保护环境的角度进一步阐明了法律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及公民的义务。众所周知,不论是在世界还是在我国,环境问题均已日趋严重,环境问题已成为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大问题,依法治理和保护环境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因此,对作为未来建设者的初中生进行环保法律知识的教育,帮助他们增强环保意识,使他们在今后投身现代化建设时,能够善待人类环境,造福于子孙后代十分必要。可以说,本节课既是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教育课,也是要求学生以实际行动保护环境、建设美好家园的实践课。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①知识目标:了解违反环境保护法的违法行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的类型。
②能力目标:提高辨析能力,初步学会用对比的方法理解环境违法与环境犯罪的区别及不同的处罚方法,提高学生参与环保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把环保意识转化为环保行动。
③觉悟目标:提高学生环保意识,养成自觉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并能勇于同破坏环保的违法行为作斗争。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从我做起,争当环境卫士”。这是因为我国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保护环境是每个公民的义务,青少年能从现实生活中感受到环境的严峻性、环境的紧迫性。我们每个青少年都应投身到维护生存环境、保护地球的活动中去,争当环境卫士,但如何行动,如何付诸于实践,心目中却不是十分清楚,所以要重点讲解。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追究破坏和污染环境的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因为由于环境违法行为的多样性,决定了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的复杂性,教材中关于破坏和污染环境的违法行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的内容比较抽象(如民事违法行为应承担民事责任),学生理解这些内容有一定的难度。
二、说教法
教学中运用“三段五步式”教学法。“三段”就是把一学时的教学过程从时间上分成“三段”,即学生预习10分钟,自学、互学15分钟,讲练20分钟。所谓“五步”就是将一学时的教学过程分成“预习、自学、互学、精讲、巧练”五个步骤进行,力争使教学效果最优化。废除过去的“注入式”、“填鸭式”教学模式,注重师生的双边活动,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结合学情,运用学生熟知的环境形势的图片和案例,努力在课堂上、活动中创设一个民主的、自由讨论的教学活动环境,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的智力活动不受压制而得到支持、鼓励,从而使学生的智力、能力得到较为充分的开发,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三、说学法
种种环境问题,对于初二学习来说已不再陌生,身边的生活已使他们感受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但这只是感性认识,要使这种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还有一定难度。本节课教学以学生自学、讨论、巩固性练习为主,教师努力设疑,从大量的现实生活中提取素材,启发学生感知、分析探究,使其联系思想实际、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把学到的知识化为依法保护环境的行动。既达到教育为现代化建设实践服务、学以致用的目的,也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让学生从会学、乐学到善学发展。
四、说程序
1、导入新课
对这一课的教学,我选择利用多媒体导入新课。首先让学生观看MTV《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位女孩,为了救一只受伤的丹顶鹤,滑进了沼泽地,再也没有起来。多媒体展示群鸟翱翔的画面,伴随着伤感的歌曲。教师设问:女孩的可贵之处是什么?假如生态环境继续恶化的状况得不到有效的控制,我们人类将面临什么样的恶果?导入学习的主题——依法保护我们的家园。
这种导入法,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把音乐、图片展示给学生,能调动学生情感,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其思路在不知不觉中随着教学内容运转。
2、学生预习
导入新课后,给七、八分钟时间让学生自己预习课文,要求找出本框题的基本知识点,对于自己的疑难问题可以作上记号,然后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归纳本课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激发学生找出相关概念和基本观点。如追究破坏和污染环境的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的类型,争当环境卫士的做法等问题均可在学生预习时自己进行归纳。这样就做到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厌学为愿学,教学效果肯定会好一些。
3、学生自学互学
在进行这一环节的教学时,其表现形式以讨论为主。首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不过要保证每个小组优、中、差,即A、B、C三类学生均衡。要求他们在掌握本课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通晓本节课内容的稍难问题。对于没有理解的难点、疑点问题,在讨论中尽量得到解决,没有解决的疑难问题用笔记记下来。通过这样一讨论,可以使优生带动差生,辅导帮助差生弄懂一些问题。学生自主学习,相互探究,既节省时间,又让学生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掌握了知识。
接下来就是互问互学,在互问互学的环节中,我的任务是激励学生向他人提问。所提问题可以是自己已懂或未懂的知识,可以自选对手,也可以由老师帮忙找人回答。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可以照顾到班上A、B、C三类不同层次的学生实际,对学生互问互答中,答得不全的,含糊不清的,难以理解的疑难问题,教师先设下悬念,留在精讲过程中加以剖析、讲解。
4、精讲
教师可提问:我们的周围存在哪些环境问题?要求学生列举现实生活中的事例或从电视报刊中了解的环境污染的案例,贴近现实生活和学生生活实现,为学生熟知,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通过学生举例,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也让学生清醒地认识到环境治理已到了刻不容缓的严峻现实,自然设疑:能任其照旧发展下去吗?对那些破坏和污染环境的违法行为应如何对待呢?自然而然地导入第1目内容,板书第1目的小标题“追究破坏和污染环境和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
教师讲述第1目:追究破坏和污染环境的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时,设问:要依据哪些法律法规去制裁呢?教师要求学生回顾我国已制定的环保法律、法规,温习旧知识。既然我国已根据国情制定了环保的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所以我们就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由第三课“违法行为的类别”推导出破坏和污染环境的违法行为可分为行政违法、民事违法、刑事违法三类,要求学生阅读课本P95页的三则案例,引导学生分析三则案例分别属于何类违法行为?违法者分别承担了什么样的法律责任?课文正文讲解与三则案例正好一一对应,学生阅读后一目了解,这时借助多媒体显示出板书,学生对照板书对课本内容来个回头看,可以对课本内容有更加清晰的印象,知识结构显得更有条理。
在学习完第1目的内容后,第2目就从正面去引导我们如何去争做环境卫士、积极保护环境。这一反一正,对比鲜明,理解了破坏和污染环境,要承担法律责任后,更警示和激励我们要积极保护环境。如何过渡到第2目呢?可先由世界为拯救地球而设立“世界环境日”,多媒体播出《世界环境宣言》中“地球并不是祖先给我们的遗产,而是属于子孙后代”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憾,再到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世界环境日”活动,多媒体展示《中国环境保护徽图案》,学生分析其寓意,最后设问:那么,我们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应该如何做呢?自然过渡到第2目:“从我做起,争当环境卫士”。这样,环保行动由世界——中国——自己,范围由总体到局部到个体,步步紧随,一气呵成。
为突出重点“从我做起,争当环境卫士”,首先为要求学生从思想上提高认识,提高环保意识,可要求学生试拟几条环保宣传标语,唤起对自然的热爱,对环境的重视。然后利用多媒体展示李芳同违反环保法规行为作斗争的案例,启示学生要依法保护环境。最后还要求大家养成自觉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要求学生谈谈生活中的正确做法。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反思,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对待环境的态度和做法,如何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改掉破坏污染环境的坏习惯,要有一个深刻认识。这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仅停留在表层和感情认识上,而会上升到理性认识,还会用知识来指导实践。
教师精讲后可以引导学生对照板书对课本内容进行复习式小结知识点,让学生在头脑中对本课内容有个清晰的概念。板书直接用多媒体显示,本课板书设计总体是这样的:
依法保护我们的家园
通过对照板书小结知识,使学生对本框内容的理解形成体系,更加深刻地了解本课知识结构,从而便于学生积累知识,运用知识。
5、学生巧练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教师针对重点、难点问题精讲后,可以巧设几个训练习题巩固本课内容。可利用多媒体展示“刘海洋伤熊事件”:2002年2月23日,已被确定保送研究生的清华大学电机系四年级学生刘海洋,为了验证“熊的嗅觉敏感、分辨东西能力强”是否成立,竟将黑手伸向北京市动物园的熊室,将兑了硫酸的饮料投喂正在吃食的两只黑熊,造成一只黑熊严重灼伤。此前,他曾窜至该园熊室,用火碱烧伤了3只熊。然后教师设问:刘海洋的行为违反了什么法律?将承担什么法律责任?他的行为对我们有什么启示?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结束新课,德育渗透
对于本框题,我打算采用诗歌激发学生环境忧患意识结束新课:地球是大家,家庭是小家。地球只有一个,人类唯一的家。地球孕育一切,生态却在变化。地球为什么变得百孔千疮?原来是人类自己在糟蹋。为了生存和发展,请保护地球——我们的家。
总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多媒体直观教学原则,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等教学理念得到了充分运用。我努力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求知欲,使他们善于质疑,独立思考,使他们学得轻松,学得扎实,基本上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以上就是我的教学构想,谨请各位专家、同仁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