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作文辅导讲义:第一章审清题意的能力
初三作文辅导
第一章 审清题意的能力
【能力定位]
审题,就是仔细辨认、审查、分析、研究题目的意义和要求,确定文体和写作的范围、角度、重点等。有人说,为文审题是前提,立意是关键,表达是重点,可谓切中肯綮。确实,要写好一篇文章,必须首先把好审题这一关,否则就会“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文不对题,文不对“体”。即使文字功底很好,也难免“一着不慎,全盘皆输”。在平时训练、测试甚至决定学生“命运”的考试中,这样的例子都不鲜见。
【要点阐释】
审清题意的能力,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揣摩命题意图的能力
每道优秀的命题都包含着命题者的意图。揣摩命题意图,就是分析命题者“为什么命这个文题”,探究命题的依据和出发点。善于揣摩命题意图,写作时才能深谙“行情”,投命题者“所好”。命题的依据有:
(一)联系学生的阅读实际命题。特别是课文阅读,它是语文学习之“本”。有联系课文思想内容的,如《不要畏惧困难》,审题时可联系《愚公移山》揣摩命题意图。有联系课文写作特点的,如《我最敬佩的人》,审题时可联系《谁是最可爱的人》揣摩命题意图。
(二)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命题。学生的生活包括个人生活、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以及科技生活、想像生活等。面对此类文题,学生应根据自己的生活积累,联系当前的社会背景去审视题目。比如:“每位同学自身都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弱点,如胆怯、自卑、惰性、娇气……请结合你的实际选择一个方面,把题目‘我终于战胜了_’填充完整,写一篇记叙文。”这个命题既切合学生自身实际,又反映了当今社会一个热门话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二、分辨表达体裁的能力
如果命题已对文体有明确要求,就务必要按要求作文。如果命题对文体无明确要求,就要从下面几方面人手辨明表达体裁。
(一)注意文题中表明文体的标志词语。
题中含“记”“忆”“访”“传”“纪事”“巡礼”“见闻”“赞”“颂”“歌”“抒怀”“畅想”等词语,即写记叙文或抒情散文,如《童年纪事》、《琐忆》、《内蒙访古》、《武夷游》等;
题中含“议”“论”“说”“谈”“辩”“驳”“评”“析”“感”“看法”“启示”“谈起”等词语,即写议论文;
题中含“用途”“功能”“介绍”“说明”“解说”“性质”“怎样”“制作”“方法”“技巧”“(某物)自述”等,即写说明文。
(二)遇到没有标志词的文题,可以通过试加标志词的办法辨明文体,也可以从文题的含义发现它对文体的要求。
一般来说,以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为题的,要写记叙文,如《最难忘的一天》、《校园见闻》、《我和同桌》、《抉择》等;
要求阐发某种主张、论述某个道理的题目,要写议论文,如《机遇·天才·成功》、《要虚心“纳谏”》、《爱国主义,还是军国主义?》等,这些题目,或展示出论题,或直接点明论点,都是不难辨认的;
要求介绍、解说客观事物、事理等知识的题目,写说明文。
有些命题较为含蓄,要通过分析加以辨识。如《火车头》这一题目,不加分析,就难以把握它的文体。不过,在这里.显然它是一种比喻,比喻现实生活中起带头作用的先进人物,自然是要求写记叙文。
(三)对不限文体的文题(话题作文),要尽量充分分析可以运用的体裁,然后根据自己的长处,选用一种合适的文体,绝不能写成非驴非马的文章。
三、明确选材范围的能力
命题对选材的范围都有一定的限制,审题时要分析文题的各个限制条件,避免出现“跑题”现象。文题一般从时间、处所、数量、领属、关系、对象等方面限制选材的范围,如《明天的我》,限制了时间“明天(未来)”、对象“我”。
命题作文既有限制又有自由。因此,明确了文题的限制条件以后还要进一步拓展自由发挥的余地。一是要运用发散思维从不同角度展开文题,以便选择最佳入笔处。如《好消息》,以“谁的好消息”为发散点,可以从我的、同学的、老师的、班级的、学校的、家庭的、街道的等角度展开;以“好消息的内容”为发散点,可以从学习、体育、文娱、生活等方面展开。二是要展开合理的想像和联想,使写作内容更生动、更形象、更丰富。如《梦想成真》,审题时可以想像将来具体的时间、环境,想像具体的人物、事件。可见,在文题的限制之中,也有可以纵横驰骋的广阔天地。
四、把握题意重点的能力
明确了选材范围之后,还要把握题意的重点。把握题意重点,可从三方面入手:
(一)捕捉和推敲题眼。题眼就是文题的关键词。所谓“捕捉和推敲”,即指在审题时要紧抠题目中的每个字眼进行思考,尤其要对其中的关键字眼进行反复的推敲,深入的思考。
其一,对一些字面意思较浅的题目,要抓准题眼,把握好立意和选材的重点。如《我终于学会了XX》,在审题时,我们不仅要考虑到在“X X”处填上一种本领(如“摄影”、“拉提琴”、“打字”、“游泳”等),还要注意“终于”二字的含义,它指在学习某一技能的过程中曾遇到挫折和失败,而自己努力不懈,最终战胜困难获得成功。因此写作时就应突出自己与困难作斗争的信心和意志,要重点表现这一过程的艰难与曲折。标题的语言结构不同,其中的重点字词所处的位置也不同:是偏正结构的题目,重点往往在偏上,如《诤友》(“诤”)、《我家的新鲜事》(“新鲜”)等.这些重点词多为形容词;是主谓结构的题目,其重点往往在谓语上,如《我陪王奶奶过春节》(“陪”)、《妈妈教我干家务》(“教”)、《这堂课真有趣》(“有趣”),《学贵多问》中的“贵”,揭示了多问对于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等,这些重点词多为动词或形容词;有的题目主谓结构中包含着偏正结构,其重点词有时就不止一个了,如《改革之年喜事多》(“喜”“多”);是并列内容的题目,重点则在二者或几者之间的关系上,如《我和同桌》(重点表现两人互帮互助,情同兄弟或姐妹的亲密关系)。
其二,对于一些字面意思较深或含有比喻、象征意义的题目,则要深入分析,抠出其确切含义。如《我的忘年交》(“忘年交”,指年岁差别大、行辈不同而交情深厚的朋友)、《面对“大潮汐”老师们》(“大潮汐”指当前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经济大潮)、《邂逅》(指久别的亲友、师生、同事等偶然相遇)、《启明星》(含象征意义,指给人以教育,以启迪,使人从愚昧走向聪慧的人)等。另外,对于材料作文,这种审题方法也很适用。不管材料长短,其主旨总在个别句子或字词上,抠准了它们,也就弄清了题意.把握了写作的重点。
(二)把握内在关系。题目是并列短语的,题意的重点在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上。如《我和班集体》要求写“我”与“班集体”的关系,“我”怎样为班集体争光,班集体又怎样关心和帮助“我”。题目是主谓短语的,要注意主语和谓语内容上的联系。如《勤能补拙》就不能只谈“勤”的可贵,还要谈它能“补拙”的功效。
(三)吃透文题的隐含义。隐含义即题目的深层含义,它主要包括三种:一是象征义。如《蜜蜂赞》,题旨不在介绍蜜蜂,而是要赞美它那种勤劳无私的精神以及具有蜜蜂精神的劳动者。二是比喻义。如《推倒墙是桥》,比喻人与人之间要消除隔阂,相互沟通。三是引申义。如《“水滴石穿”的启示》,要求根据水滴坚持不懈、日久穿石的自然现象借题发挥,阐明道理。
五.明确要求。作文通常有或多或少的写作“要求”。这些“要求”有时除了涉及立意选材等内容方而外,还涉及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篇幅、书写形式等方面。有些“要求”富有“弹性”,有些则是硬性规定、审题时必须看清弄准,写作时自始自终记在心中。
提高审题能力,切实吃透题意,还必须熟练运用一定的审题方法。
一、比较异同法
遇到眼熟的文题,容易受思维定势的干扰,这就需要联系近似的题型相比较,分析各自的特点。如《我爱老师》,可以跟《我的老师》。《我和老师》相比较。第一题重点写“我” 对老师的爱,第二题重点写“老师”是怎样的人,第三题重点写“我”与“老师”的关系。
二、补足因素法
因素,即文章中的已知条件。条件多的文题,题意就明白具体;条件少的文题,题意就隐蔽空泛。命题者为了增加审题难度,以考察写作者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常常故意减少文题中的已知条件。遇到这样的文题,在不改变原题题意的前提下,写作者可以在自己的头脑中给原题适当补足一些新因素,使题旨显露出来。如《早晨》这个题目,含义很广,可在“早晨”二字前增加一些限制或修饰语,如“学校的”、“都市的”、“乡村的”、“军营的”、“工厂的”等,题目的含义和写作的角度就具体了。再如,《追求》这个题目可以在前面加主语“xX”,在后面加上可供支配的宾语,使之成为某某“追求真理”、“追求进步”或“追求理解”等,这样也就明确了写作内容。又如《我的梦》,其中的“梦”比较抽象,它不指晚上所做的梦,而是指人的某种幻想和希望。我们可将“梦”的具体内容补出来,变成“我的梦是当上飞行员”,“我的梦是考上XX大学”等;再如写《盼》,在题前补足“我的”、“家庭的”、“社会的”等因素,题旨就明白了。运用这种方法,千万不要画蛇添足或擅改原题。
三、大题小做法
“大题”是指范围大的题目,一般字数少,不带修饰语;“小做”是指从小的角度来取材立意,力求以小见大。话题作文的开放性强,限制少,题目大,但还需要审题并注意方法,如“化大为小”【材料】你热爱生活吗?你关心生活吗?生活是个大课堂。只要把目光投向生活,你一定会有许多新奇的发现、真切的体验和深刻的感悟,从而获得知识,增长才干,美化心灵,树立志向,……【要求】请以“关注生活”为内容范围,写一篇文章。可以记叙生活中的某种经历,抒发自己的感悟;可以对生活中的某个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也可以介绍生活中的某种新事物,作出自己的评价。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这是一个以“关注生活”为内容范围的话题作文题。在审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三个步骤:一是拓展,即以“生活”为由头生发开去,充分展开想象和联想。如“生活”一词,我们可以用增加定语的方式加以拓展,由此就可以派生出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个人生活等等。如此一来,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可以与“生活”相关,自己与父母兄弟、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接触可以与“生活”相关,自己与叔叔阿姨、老师同学、亲朋好友甚至素不相识的人的交往也可以与“生活”相关,……进行这样的内容拓展后,就不会感到没有材料可写了。二是聚焦,即在前一步“面”的拓宽的基础上,进行“点”的选择。因为在写作时,我们不可能将生发联想到的所有材料都写出来,这时就需聚焦在拓展的某一个内容、某一个方面,选择一点来写,原则是自己熟悉的、丰富的和可写的。三是挖掘,即对自己确定的方面进行深入思考,在求新求异、求精求深上加以突破。例如该题,如果仅仅停留于某个生活故事的叙述,那就不免有些浅显,但假如能像题目要求中那样,在记叙某种经历中抒发自己的感悟,在论述某个问题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在介绍某种新事物时,作出自己的评价,……如此这般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果及因,那才能真正有新奇的发现、真切的体验和深刻的感悟,文章才会写得有血有肉有灵魂。
四、实题虚做法
“实题”是指以某种实物为题,如《路》、《绿叶》、《泥土》等。“虚做”是指不就物写物,而是展开联想,揭示其比喻义或象征义。这种方法对借物抒情的文题比较适用。
审题的方法远不只这四种,每个写作者可以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和总结,并结合自己的实际灵活运用,以形成技能技巧。
【实例解说】
实例一 文题:《我的第一位“老师”》
题解:从题意容易看出,这个文题应写成记人为主的记叙文。审题的难点是对“老师”的理解。文题中的“老师”加了引号,不是指以教育为职业的人,通常应是自己的父母。但是,要跟《我的爸爸》或《我的妈妈》相区别,应该从爸爸或妈妈作为启蒙老师如何在学习上、思想上教育自己的角度写,而不能把父母如何在生活上关心、照顾自己作为写作重点。
实例二 文题:《课后》
题解:与这个文题相近的文题很多,容易根据思维定势随便记一场球赛、一次大扫除、一次野炊等,写成《课间》、《课余》、《课外》。审题时要注意比较它们的区别。《课后》的题眼在“后”,课后是课中的延续和发展。因此,所写事件的起因最好在课中,经过和结果在课后。为了使题意更明白,还可在文题上补足适当的新因素,如“课后的一场争论”、“课后被老师叫去的一次谈话”、“课后的补课”等。
实例三 文题:《微笑》
题解:可以联系课文《背影》揣摩这个文题的命题意图。《微笑》也是以人物的特征为题,因此可以借鉴《背影》的一些写法。如通过对人物神态特征“微笑”的特写,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还可以人物的神态特征“微笑”为线索谋篇布局。注意不要把“微笑”笼统地理解为“笑”,“微笑”是无声的、自然的、发自内心的笑。
实例四 文题:《要珍惜这大好时光》
题解:文题中的“要”表明是向人们提出希望和要求,规定了表达的体裁是议论文。初中生写这个文题,可在题前补足“青少年”的因素,只有这样,议论才有针对性,题中“这大好时光”所指代的内容才明确具体。“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对于人生来说,一生之计在青春。因此,文题可理解为“青少年要珍惜青春”。同时还应该看到,当代青少年正处在一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必须创造出无愧于这个伟大时代的青春。审这个题时,不要跟《珍惜时间》相混淆。
实例五 文题:变味的友谊
题解:这是一个由偏正短语构成的标题,“变味”是题眼,是写作的重心,“变味”即改变性质,不正常的意思。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真正的友谊,是指生活上的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是指心灵上的互相理解、互相慰藉、互相鼓励,是指事业上的互相支持、团结协作、共同奋斗。而“变味”的友谊则恰恰与此相反,大而言之,是为了达到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而狼狈为奸、沆瀣一气,抑或溜须拍马,互相利用;小而言之,是指在事业上、生活上互相拉拢,互相包庇,吃喝玩乐,不思进取,互懈心志,共做平庸。学生在写作本文时,应从小处着眼,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多写自己身边的事。本文要写的这种变了味的友谊,给人带来的只能是悔恨和痛苦,文中应显示这种结果,表明作者对这种友谊的否定态度。(抠题眼)
实例六 文题:心事
题解:“心事”,心中盘算之事,多指想做却不能顺利做成,感到为难的事情、比如你想报考师范学校,得到各方面的支持,显然不会构成心事;如果遭到父母的反对,而你却要坚持己见,就会产生心事。所以,在选材时要稍加留意,不要把心中所想的事情都视为心事。中学生固然无忧无虑,但在学习、思想、生活方面也常常会有心事,因而选材的范围也还是相当广泛的。写心事要展示内心世界,表现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以及生活给自己的教益和启迪,总之,要写出积极意义。另外,选材也不必仅局限于自己,也可写其他人的“心事”,如“奶奶”“爸爸”“妈妈”“老师”,或某同学、朋友、亲戚等,只要是自己熟悉的人、熟悉的事,都可写,这样写,选材的范围更宽,立意也更见深度,内容也更丰富。(抠中心词兼添加成份)
实例七 文题:静静的夜晚
题解:这个题目,如果从字面上理解,从正面思考,是无法下手的。夜晚静静的,万籁俱寂,有什么好写的呢?但在这种“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时,如果从“静静”的反面来思考,眼前立即就会变得明亮起来,就会见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象。其实,《静静的夜晚》这个题目要求写的是在静静的夜晚发生的不平静的事情。如老师在办公室里跟我谈心,循循善诱,语重心长;医生在手术室里抢救病人,连续奋战,不顾疲劳;
边防战土在冰天雪地里站岗放哨,夜以继日,毫不懈怠;公安干警在黑暗中追捕歹徒,英雄机智,舍生忘死;党的领导在会议室里筹划方略,废寝念食,呕心沥血;企业家们在办公桌上绘制改革蓝图,兴致勃勃,彻夜不眠……思维的闸门一经打开,就觉得有写不完的材料.而这些材料,都应具有“不平静”的特点。(反向思维法)
实例八 文题: 满头白发的考生
题解:本题目是一个偏正结构的短语,中心词是“考生”,修饰语是“满头白发”,所谓“考生”就是参加考试的人;所谓“满头白发”,则指老年人。这个命题似乎违背生活常理,但仔细想想,也合乎情理。当今时代,知识爆炸,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壮心不己,尽管已近暮年,还在不断地充实自己,真正的活到老,学到老,这是一个很具时代特征的作文题。
实例九:材料:小马要过河,不知河水深浅,问牛大伯,回答是水不深,能过去、正当小马准备过河时,松鼠跑上前阻止:河水很深,昨天还淹死了我一个伙伴。小马无主意了,问妈妈,妈妈说不要光听别人的,要自己想想,还可以试试。结果,小马过了河。根据上面的材料,联系实际,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600字。
题解:在这个材料中,老马、小马各是一个思维单位,老牛和松鼠归为一个思维单位,这样就抓住了三个思维角度。从这些角度深入挖掘,就不难做到顺“藤”摸“瓜”。从老马角度看,首先老马是个成功的家长,它懂得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联系社会上溺爱子女的现象,就引出了一个论题--子女教育问题;其次,老马又是个成功的老师,对小马的幼稚,它没有板起面孔指责,而是循循善诱--这又引出了教育方式与方法的问题,诱导、启发总比教训、斥责好。从小马这个角度看,它只听老牛松鼠一讲,便不知所措,裹足不前,这就昭示人们:遇事要多动脑筋独立思考,要有主见,千万别人云亦云。从老牛和松鼠的角度看,老牛认为水浅,松鼠认为水深,但二者都没有说错,由此可见,不同的人看同一个问题,由于角度不同,难免产生不同的认识结果。因此,处理问题时要从实际情况出发,辨析事物,认清问题,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这样,通过做横向分析,材料便有了四个论题。不过,在立论时一定要抓住符合材料本质的问题,切不可抓住了“芝麻”而丢了“西瓜”。
实例十、单项训练
1.辨析下列文题应写的体裁。
A.《钢笔的故事》 B.《我不同意这种说法》 C.《成长的脚印》 D.《讲究与将就》 E.《足球迷》 F.《背诵的窍门》
上面文题应写记叙文的有( );应写议论文的有( );应写说明文的有( )。
2.在下列文题的题眼下加上着重号。
A.《天空不空》 B.《要孝敬父母》 C.《美好的瞬间》 D.《表扬名单上没有的人》 E.《我从来没有这样激动》 F.《我爱唱这支歌》
3.利用自己掌握的审题方法,辨析下列文题,弄清其中所限定的时间、范围、对象及其写作重点。
①《我终于战胜了自己》
②《记忆中的阳光》
③《校园爱心曲》
④《多彩的初中生活》
⑤《答卷》
⑥《家》
⑦《一位普通的同学》
⑧《故事发生之后》
实例十一、综合训练
审读下列文题,分别写出题意解析。
1.《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或化学现象)》 2.《我们这一代》 3.《温暖》 4。《有趣的一堂实验课》5.《风波》 6.《瞧,这一家子!》 7.《邻居》 8.《语文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9.《严与爱》
下列文题不限文体,请结合自己的长处给各题拟一则提纲。
l.《朋友》 2.《假如我有100万》(“100万”指100万元钱)3.《我喜欢的一本课外读物》4.《乐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