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选修课的“三多”与“三少”
选修课已走进课堂,可是许多问题还未解决。《中学语文教学》2006年第11期以选修课:为了语文的深度与广度为专题,对选修课教学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但恕我直言,如果没有这个栏目名称,没有依附选修话题的评论分析文章,我真看不出这两节选修课的教学与必修课的教学有什么区别;而读了戴琼老师从‘走近’到‘走进’系列专题教学的设计,却感觉颇有选修课教学的味道。笔者认为在选修课的教学中应注意三多与三少。
一、多整合归纳 少逐篇讲析
新课标强调: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这是选修课教学的纲领。拓展带来的必然是内容的广博与丰厚,提高加强的一定是专业的系统与深化,这决定了选修课的教学要走与必修课不同的路子:在使用教材时,教师应具备对教材进行独立加工的能力,能找到解读文本的独特门径;同时,要能对教材筛选、补充、整合,形成系列,体现专题特色,从而构建起打上了教师独特印记的选修课程。因此,选修课的教学应注重系列化的流程设计,注重对多个相关文本同一解读角度的寻觅,正如戴琼老师那样围绕一个专题作螺旋式探究解读,以开阔学生视野,细化知识结构,深化阅读认识,升华思想境界。
比如,苏教版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中有豪放飘逸的李白诗这一专题,选了《梦游天姥吟留别》《月下独酌四首(其一)》《送友人》《将进酒》四诗。这一专题的教学该如何设计呢?显然简单理解这四首诗不是终极目的,而借此来熟知李白豪放飘逸诗风才是根本。为此,可以让学生围绕豪放飘逸这一核心去通读四首诗,寻出豪放飘逸的情感内涵、邈 视权贵的傲气,高标出世的洒脱,面对离情的磊落,同酒醉的旷达。找出豪放飘逸的意象设置:迷人的仙境,胶洁的月亮,萧萧的班马,奔腾的黄河。悟出豪放飘逸的手法运用,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巧妙的拟人。走入豪放飘逸的灵魂深处:对生命的珍视与张扬,对人格的维护与崇拜,对世俗的看破与俯视。多角度研读这四首诗,可以使学生窥一斑而知全豹,借一苇而渡大江。
可是,许多选修课的教学仍是不厌其烦地一篇篇串讲,课时紧张,师生疲惫,既没有宽度,也没有高度,实在是有悖于课改的精神。
二、多训练语言 少依靠活动
语文课的性质决定了语言训练的主体地位。有人把阅读文本分成文章、文学、文化,这种分法是科学而且必要的。人教社2000年版的大纲教材基本依从了从文章作品到文学作品再到文化作品的编排顺序,新课标也单设了文化论著选读这一系列。但是,在语文教学中,有二点是不能变的,那就是不论必修还是选修,不论文章还是文学还是文化,离开语言训练这一主体,就会偏离语文的轨道,就有自我放逐(李海林语)之忧。在选修课的教学中,这一点尤其值得教师们警惕。
而现实情况是:不少人把选修课等同于活动课,把选修课的教学简单地扩大为文化熏陶,用看电影、举行演讲比赛、表演课本剧、搞社会调查等活动来替代教学。不可否认,这些都是极为有益的语文活动,符合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一原则,但这些活动绝不是选修课教学的主体,而只能是教学选修课的辅助性手段。
即使是建立在文本基础上进行的活动设计,也要本着学语言的原则进行。比如,戴琼老师第一个环节第三个步骤体验与情感表达的设计,戴老师说这部分是整堂课的亮点,针对文中作者对虽已长大但尚未成人,即将由黄金时代进入成人的灰色世界的女儿的担忧,同学们从儿女的角度对父母谈谈自己长大过程中的真实感受,学会体验情感和表达情感。这是一个从读到写的转换练习,是体现阅读结果和生发能力的亮点环节。虽然不能看到戴老师的完整的教学情况,但笔者还是感到这个环节的施教仍然有些不尽如人意。因为这一环节的目标是学会体验情感和表达情感,进一步讲是学会像丰子皑那样体验情感和表达情感,但从上面几个步骤来看,戴老师的前期阅读教学重在让学生弄明白怎样的人生形态,也就是知道写了什么,却未关注作者是怎样写的,也就是说未关注作者感受生活与表达情感的独特方式。因此,恐怕学生在谈感受时,还仍然用自己的思维和语言表达方式来思考和表达。如果走近丰子恺的文学世界,只是了解了丰子恺的人生观,而不能从丰子恺的语言表达中提升自己的能力,那么,我们说学会体验情感和表达情感这一教学目标就没有完成。我想借此说明的是,任何学习活动不落实在语言的吸收与运用上,恐怕都与语文有些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