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动起来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积极活动,这是新课标下老师们期望达到的美好境界。只有让学生动起来,才能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才能提高学习效率。课堂中如何让学生动起来?我作如下几方面的偿试:
一、读后说
采用语多种方式激励学生潜心读书。如带着问题读,读中解疑;带着兴趣读,读中生疑;带着语气读、带着感情读、分角色朗读,入情入境;品读妙词佳句,熟读成诵,积累语言……这些信息输入是为信息的输出——说话与习作作准备。
听话,说话是中低年级的教学重点。不会说话或说不清楚话的学生,不算是学好语文的学生。在阅读教学中,说出自己的理解、体会和感想,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叙述顺序、及妙词佳句,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说话内容,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的说,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能够及时地反馈补救,还可能让其他同学从中学会说话,解决疑难,受到启发。
为了让学生敢说、说好,教师要营造轻松和谐的班级氛围,创造和捕捉说话机会,让学生多说。在说后多鼓励,不嘲笑,让他们愿动口、敢动口、会动口。还要为学生搭一些话架子。例如,说原因的用上“因为……所以……”;说假设的用上“假若……就……;如果……就……”;说顺承的用上“首先……然后……接着……最后……”等等。有了这些话架子,学生的表达就会通顺,有罗辑性,就会前后连贯。
说话内容要从易到难。不同的说话内容,要有针对性,难的找好点学生说,易的找次点的学生说,培养学生的说话信心。有了信心,学生就能通顺、流利、响亮、大方地说话。说得多了,就可以有个性地说出自己想说的话。如李俊与同学们告别时说到:“我想哭,因为我明天就要离开同学们,跟着妈妈到北京去读书;我想哭,因为我要离开我熟悉的校园,和刚砍好的操场……”他越说越激动,竟面红耳赤,热泪盈眶。同学们也被他的情绪感染了。就这样,学生们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训练,也为书面表达奠定了基础。
二、想后说
学生只有多动脑,才能会动脑。思是智之本,爱思考的人才有创造力,才有创新的欲望。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我常常引导学生以质疑、谈联想、谈体会为说话契机。在学习《小姗迪》一文时,学生读了课文,有如下说话内容:
A:小姗迪,没有父母,靠卖火柴来维持他和弟弟的生活很可怜。
B:“小姗迪,没有父母很可怜。”
C:“从我‘饿极了’很可怜。”
D:“他的腿轧断了,很可怜。”
……
这时一个学生突然问到:“英国没有警察吗?腿轧断了也没人管?”这时我就将英国的国情介绍了一下,并提出:“如果小姗迪在中国会怎样?如果你就是文中的‘我’会怎样?”这时学生们纷纷说出了自己的见解。一个成绩较差的学生说得很有创意:“假如我有很多钱,我会帮他们找个门面,给他们卖很多东西让他们学会做生意来维持生活。如果他们不愿接受我对他们的帮助,我就对他们说;等他们长大了再加倍还我的钱。”你看,想得多周密呀!还有学生在学习《爬山虎的脚》后谈体会时说:“我读了文中‘爬山虎的脚没有爬到墙的,过几天就萎了,甚至连痕迹也没有了。’这句话中体会到,爬山虎的脚,不爬就没有了。我们的脑是用来想问题的,不想要变笨。”嘿,想得多实际啊!话不说不明,理不辩不直。这样学生们在说中不仅明白了道理、学好了语文,思维品质也得到了训练。
三、读中做,读后演
实践出真知。让学生动手做,往往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间接为直接,化难为易。比如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时,我按“探索→验证→运用”的程序组织教学。先让学生用1平方分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不同形状的长方形,并填出长方形的长、宽、面积各是多少,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思考:长、宽与面积有什么关系。同学们通观察他们得出了结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接着引导他们看书,他们发现自己的发现与书上一样后,他们都异常兴奋、喜出望外、情绪高涨。最后我在用简短的语言总结:科学家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也何我们今天解决长方形面积计算的过程一样,也是通过“探索→验证→运用”,让自己研究成果为人们造福的。又如在学《一次成功的实验》一文前,我也将学生分成几个组,先让学生做一做。接着引导学生分析,成功与失败的原因,然后再学课文,同学们就易如反掌地理解了课文的中心:团结合作,是实验成功的保障。
在学课文《爬天都峰》、《曼谷的小象》等人物对话和动作描写较多的文章,就让学生摸仿文中人物的动作和语言,让学生身临其境。这样既培养了语感,也让文字活起来了。将文章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在一起,把学文与作文的关系就显而易见地教给了学生。
在学《陶罐与铁罐》、《黄继光》等故事性较强的文章,我就让学生按故事情节和文中的角色特点编演课本剧。这样既让学生对课文了入指掌,也丰富了学生的课后生活,使学生们生龙活虎。这样不仅为学习增添了乐趣,培养了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让学生从中获得了前进的动力。
总之,我们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及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教学规律,想方设计让学生动起来。这样既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又利于大面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这样一举多得的事,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