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声赋》复习学案
秋声赋
复习学案
【诗词赏读】
偶 成 朱熹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①。
未觉池塘春草梦②,阶前梧叶已秋声。
[注]①光阴:指时间。②觉:醒。
[鉴赏捉示]朱熹(1130一l200),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晚年自称晦翁、遁翁。微州婺源 (今属江西)人。绍兴十八年(1148)进士,任泉州同安县主簿。淳熙年间知南康军。宋光宗时曾知漳州、潭州。宁宗即位,召为焕章阁待制兼侍讲,但在朝仅四十多天,便因冒犯权贵而被罢免。他是集宋代理学大成的思想家,其思想体系影响深远。他是宋代理学家中文学修养最高的人,对文学艺术有很高的欣赏趣味,论诗论文都有精辟的见解。他的诗歌最值得重视的是取材于大自然的作品,能以一个理学家的心胸眼光,敏捷地发现山水景物之妙,善于描写冲淡幽远的意境,表现心源的澄净清明;还善于通过景物的描写寄寓学理悟道的情怀,或暗喻治学的心得;更善于表现对大自然生机春意的观照与领悟。这首诗勉励年轻人要爱惜时间,刻苦学习,不要浪费自已的青春。
【品“秋”之语】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枫桥夜泊》(唐?张 继)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天净沙· 秋思》(元?马致远)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登高》(唐?杜甫)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雨霖铃》(宋?柳永)
●常恐秋节至,煜黄华叶衰。 《汉乐府?长歌行》
基础积累
一、字音识记:
悚(sǒng)然 萧飒(sà)铮(zhēng)铮 砭(biān)人肌肤戕(qiāng)贼
二、知识积累:
1、通假字
忽奔腾而砰湃(“砰湃”同“澎湃”,波涛汹涌的声音)
2、古今异义
如赴敌之兵(兵,古义;军队。今义:士兵。)
金铁皆鸣(金铁,古义;兵器。今义;金属名)
3、词类活用
欧阳子方夜读书(名词作状语)春生秋实(名词作动词,结果实)
4、文言句式中学语文在线
胡为而来哉?(胡……哉:疑问句式,为什么……呢)
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所以……乃……;固定句式,用来……是……)
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奈何……:固定句式,为什么……)
三、文学常识:
赋:赋是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语言上多铺张藻饰,讲究文采韵律;内容上多侧重于通过极力描绘景物再抒发作者的主观感情。我们学过的有杜牧的《阿房宫赋》和苏轼的《赤壁赋》。
能力演练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C )
A、其容清明(清朗) 丰草绿缛而争茂(繁茂的)
B、乃其一气之余烈(余威) 又兵(兵器)象也
C、有时飘零(凋零) 念谁为之戕贼(戕害)
D、有动于中(中间的,内在的) 砭人肌骨(古代为治病的石针,这里为刺的意思)
1、C (茂:变得繁茂;兵:征伐;中:内心。)
2、下列诗文对秋的理解与作者的理解不同的一项是( C )
A、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
B、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C、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
D、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战国楚·宋玉《九辩》)
2、 C 该句为豪情,其余都是悲秋
3、关于课文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D )
A、第二段作者概括了平日观察所得,运用骈偶句式和“比”的传统手法,抓住烟云、天日、寒气、山川等景物,分别就秋的色、容、气、意,描绘出了秋状的四幅具有不同特征的鲜明图画。(不是比,而是赋的手法)
B、作者对秋状的描绘,正是为了反衬秋声的“凄凄切切,呼号愤发”。然后,是对秋气的议论。“丰草”四句,作者把草木在夏天和秋季作对比,通过对比,指出草木之所以摧败零落,是秋气施加强大威力的结果。(不是反衬,而是烘托)
C、“夫秋,刑官也”到这一段结束,作者先吸收前人种种说法,然后运用骈偶句把秋与官制、阴阳、五行、音律等配属起来,甚至用“伤”解释“夷”,用“戮”解释“极力铺张,突出秋对万物的强大摧残力量,说明万物盛衰的自然之理。(前后颠倒)
D、第二段是全文的题旨所在,作者由感慨自然而叹人生,作者极力渲染秋气对自然界植物摧残,着力指出,对于人来说,人事忧劳的伤害,比秋气对植物的摧残更为严重。
3、D(A不是比,而是赋的手法;B不是反衬,而是正衬;C前后颠倒)
4、翻译以下几个句子:
(1) 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
(拂过草地,草就要变色,掠过森林,树就要落叶。)草被拂过就要变色,树木遇到它,就要落叶。
(2)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
这当然就会使他红润丰满的容貌变得像枯木一样,乌黑发亮的头发中出现星星白发。
(3)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
为何要拿自己并非金石般坚固的身体,去和草木争繁斗胜呢?
迁移应用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段,完成后面的习题。
东坡画扇
(宋)何薳
先生职临钱塘日①,有陈诉②负③绫绢钱二万不偿者。公呼至询之,云:“某④家以制扇为业,适父死,而又自今春已来,连雨天寒,所制不售,非故负之也。”公熟视久之,曰:“姑⑤取汝所制扇来,吾当为汝发市⑥也。”须臾扇至,公取白团夹绢二十扇,就判笔⑦作行书草圣及枯木竹石,顷刻而尽。即以付之曰:“出外速偿所负也。”其人抱扇泣谢而出。始踰⑧府门,而好事者争以千钱取一扇,所持立尽,后至而不得者,至懊悔不胜而去。遂尽偿所逋⑨。一郡称嗟,至有泣下者。
[注释]①先生职临钱塘日:苏东坡到杭州任职时。 ②陈诉:状告。 ③负:这里是拖欠的意思。 ④某:我。 ⑤姑:暂且。⑥发市:开张。⑦就判笔:顺手拿起判笔。判笔,判案用的笔。 ⑧踰:走出。⑨逋(bū):拖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
(1)某家以制扇为业 (2)适父死 (3)至懊悔不胜而去
2.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公呼至询之(指代制扇者) B、非故负之也(故意)
C、其人抱扇泣谢而出(其中) D、即以付之曰(把)
3.借助文后注释,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姑取汝所制扇来,吾当为汝发市也。 中学语文在线
4.从文中看,制扇者欠债的原因是什么?苏东坡是怎样帮助制扇者的?(3分)
。
[参考答案]:
1.(1)职业(2)适逢、恰逢、正赶上(3)离开(3分,每小题1分,意思符合即可)
2.C(2分)应为指示代词:那
3.暂且拿些你所制作的扇子来,我会替你开张起来的。(2分,意思符合即可)
4.父亲去世或“适父死”;扇子卖不出去或“所制不售”。(2分,每一点给1分)在扇子上写字作画或“就判笔作行书草圣及枯木竹石”。(1分)
[参考译文]:
苏东坡到杭州任职时,有老百姓投诉欠人绫绢账款二万钱,没办法偿还。东坡叫这人来,问他为甚么不还钱。回答道:“我家是制造扇子为生的;不幸,父亲刚刚去世,而且过年以来,一直都在下雨,天气凉,扇子没人买,本钱回不来,所以还不了债,不是存心要拖久的。”东坡先端详了好一回儿,心里盘算如何帮助这个人。然后对这个人说:“你试着将扇子拿来,我想办法替你促销一下。”没多久,扇子拿来了,东坡先生从中选了二十把白色夹绢的扇子,就大笔大笔地书画起来,不多久,扇面上尽是草书、行书,山水、竹石等画作,就拿给这个人,告诉他说:“你快点拿去卖,卖了钱还你的债务。”那个人抱着这些扇子,十分感动,连番致谢,就告辞出去了。才刚出了府门,就有一些消息灵通的人,争着要以一千钱一把的代价来买这些扇子。一下子所有的扇子全都卖光了;晚来的人,买不到,都感到很懊恼。这个卖扇子的于是就这样还清所拖欠的所有债务。整个钱塘都觉得不可思议,有的还感动到流下眼泪哩!
二、拓展阅读: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水中陆上草本木本各种鲜花,值得人们喜爱的实在繁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自唐代以来,世人非常喜爱牡丹;可是我唯独喜爱莲花的生长于污泥之中而不被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而不显妖媚,中心贯通,外表笔直,不蔓延,无枝节,香气远播越觉得清幽,俊直地挺立在水面上,只可以远远地观赏而不可以肆意地玩弄。
我总以为,菊花,是众花中的逸隐之士;牡丹,是众花中的富豪贵人;而莲花,则可以说是众花中的有德君子。唉!爱菊的人,陶渊明以后就不大听到了;对莲花的喜爱,像我这样的又有谁呢?而爱牡丹的人,倒确是多得很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