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翻译 语文 教案教学 教案设计 巴尔扎克葬词

巴尔扎克葬词

教案设计   2024-12-04

教学目标:

⒈把握关键语句,领会文章的深刻内含和炽热情感。

⒉理解雨果的生死观,培养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时数:1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解题

介绍巴尔扎克,雨果和写作背景

三、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思考:

⒈划出最使你情感产生共鸣的或难以理解的句子。

⒉文章对巴尔扎克是从哪几方面评价的?

⒊从文中你能看出作者的生死观吗?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

四、课文鉴赏

㈠讨论交流--“最使你情感产生共鸣的或难以理解的句子”。

示例:

(1)对我们来说,一切虚构都消失了。

明确:重点把握“虚构”这个词。这里可能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巴尔扎克的逝世,表明他创作生命的结束,他不能再给人们创造小说这一“虚构”世界了;二是巴尔扎克的逝世,是一件真实的事情,而不是他在虚构小说。这一句话,雨果沉痛宣告文学大师的逝世,提醒人们直面这一伟大的死亡。

(2)就像文明发展中,出现了一种规律,促使武力统治者之后出现精神统治者一样。

明确:这句话表面是在揭示社会发展中的一个规律,即每一大变动时代先出现武力统治者,然后才出现精神统治者。实际上作者在这里是赞誉巴尔扎克,把他看成一个比武力统治者更伟大的精神统治者。这印证了本段开头一句话的意思,巴尔扎克作为精神统治者,他不仅属于这一时代,而且属于千秋万代。

(3)一部了不起的书,他题作“喜剧”,其实就是题作“历史”也没有什么……

明确:雨果把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看作一部书,并比喻成一部历史著作。雨果在这里高度评价《人间喜剧》的现实主义精神,把它看作一部浓缩的历史,使人们从中看出“整个现代文明的走向”,看出作者给人们揭示的“现实”。恩格斯在《致玛?哈克奈斯》的信中说:“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里给我们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可见雨果这句话是在高度评价巴尔扎克作品的现实主义精神的。

(4)他的一生是短促的,然而也是饱满的,作品比岁月还多。

明确:这是诗化的语言。先要注意作者拿“短促”与“饱满”对比,意为巴尔扎克生命不长,作品却多;再要注意“饱满”一词,它意接前句,意为巴尔扎克一生是饱满的,不是空虚的,这样的评价就更为形象,表明巴尔扎克的生命和生活是充实的,他做的大量工作对人类是有益的;最后注意“作品比岁月还多”这句话,“作品”与“岁月”相比,出人意料,作品可以计算,岁月如何计算?以“天”计?以“年”计?这样行文是对巴尔扎克的独特评价,更是对巴尔扎克的崇高评价。

(5)在我们这样一个时代里,一个伟人的逝世,不时地使那些疑虑重重受怀疑论折磨的人对宗教产生动摇。

明确:在雨果生活的时代里,有数不清的黑暗与罪恶,也因此有数不清的对现实不满的人们;而伟人的逝世,将进一步警醒和启迪进步的人们,使他们对现存世界的一切产生怀疑和动摇。这句话包含对巴尔扎克的赞誉,意为巴尔扎克以其高尚的人格和伟大的作品,唤醒了一批人。

(6)上天在让人们面对崇高的奥秘,并对死亡加以思考的时候,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死亡是伟大的平等,也是伟大的自由。

明确:面对巴尔扎克这样的伟人的辞世,雨果在这里感慨万千,不由思考生与死这样重大而沉重的主题。他认为在死亡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人人也是自由的,巴尔扎克的逝世,触动了许多人去思索生死问题,把巴尔扎克当坐标,思考活着的真义。

(7)这不是黑夜,而是光明!这不是结束,而是开始!这不是虚无,而是永恒!

明确:作者用排比句,语调铿锵,激昂慷慨地指出巴尔扎克逝世的深远影响。巴尔扎克逝世固然让人悲哀,使人们觉得似乎是黑夜的来临,某种无言的结束,一切似乎消失,但它给人们更多的是悲痛之后的无穷力量,它预示着光明的到来,代表了一个新时代的开始,象征着一种永恒。雨果在这里以诗人的激情,给巴尔扎克作出这样的评价,实在比“永垂不朽”的话具体、生动得多。也体现了一种伟大的辩证法。

※小结:这篇葬词文采华丽、饱含哲理,语言高度浓缩,既诗化又哲理化,充分体现了文学大师雨果的文学语言才华和思想深度。作品中含蓄深沉、意义深远的语句比比皆是,有着巨大的容量。我们要反复解读,细细品味。

㈡概括归纳--文章对巴尔扎克的评价

讨论:文章对巴尔扎克是从哪几方面评价的?

明确:

作品人格成就影响

一部有生命的光亮的深刻的书

一部了不起的书

一部既是观察又是想象的书

庞大而又奇特的作品

崇高而又扎实的作品解剖灵魂

批判现实雄伟的纪念碑

精神统治者举国哀悼

众目仰望

永垂不朽

㈢研究探讨

⑴作者的生死观及评价

明确:①“死亡是伟大的平等,也是伟大的自由”;

②“生前凡是天才的人,死后就不可能不化作灵魂”。

⑵和一般葬词相比,本文有什么特点?

明确:

情理交融--

一般葬词:叙述死者生平,评价死者功德,寄托人们哀思。

本文:除上述特点,还阐明自己的生死观,情感由评价死者的悲伤、怅然转变为崇高和激动。

四、比较阅读

讨论《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与《巴尔扎克葬词》的不同点。

明确:

①从内容上看,《讲话》对马克思的逝世表示了深切的哀悼,对马克思生前为无产阶级做出的伟大贡献给予了崇高的评价和热情的赞颂。《葬词》在具备了这些内容的前提下,又有所发挥,借巴尔扎克之死,雨果表达了自己的生死观。

②从情感上看,《讲话》用平静的口吻、朴实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复杂含的悼念、崇敬之情,以情动人。

五、课文总结

雨果用诗一般精湛的语言描绘了巴尔扎克的创作,赞誉了巴尔扎克高贵的品格和深邃的思想,再现了一位非凡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以及革命者的形象,使这个形象永驻人们心中。雨果的语言凝重中透着隽永,深沉中显出壮丽,冷静中掩着奔放。在缅怀巴尔扎克的同时,我们充分领略到这位语言大师的非凡魅力。他们是法兰西的骄傲,更是全世界人们的骄傲。

点击显示
【巴尔扎克葬词】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mip.zidianfy.com/yuwen_253183/
教案设计推荐
热门教案设计推荐
  • 教案设计
  • 教学分析
  • 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