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翻译 语文 教案教学 教案设计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目标及教学实施(一)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目标及教学实施(一)

教案设计   2025-01-25

高中语文设置选修课,是为了进一步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侧重地培养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以适应和满足其兴趣和潜能、未来学习和就业需要。语文选修课共分成五大系列,每一系列中可以开设各种内容的选修课。

一、诗歌与散文

课程标准将塑造良好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视为语文课程的基本任务和自身优势,在能力要求上又把审美教育当作语文课程的重要功能,特别提出“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作为课程重要理念之一。这一通过审美教育培养审美能力的精神,在必修课程目标中已经得到强化。但由于必修课程学时有限,更多地从共同基础的要求选择安排教学内容,以求得语文多种能力的均衡发展;而对于在文学方面有特殊兴趣和潜能,希望进一步提高文学修养和鉴赏水平的学生,特别是在自我发展的方向上倾向于在将来从事与文学相关专业的学生,可以有侧重地选择与文学审美相关的课程。

课程标准所设计的五个选修课系列中,“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两个系列就是属于这样的课程,它们是按四种基本文学体裁构思的,相比而言,本系列课程因其以学习诗歌与散文为主要内容,众所周知,这是两种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巨大、积淀最深厚,无论中外古今,作品的质量和数量都最引人瞩目的文体,与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必修课教学内容联系也最为紧密,所以从课程内容的沿续,到课程选修可能的覆盖面等方面考虑,本系列应是学校最有条件开设的选修课程。本系列的目标,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展开:

(一)关于诗歌散文阅读鉴赏的总要求

第1 条目标:“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 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提出了诗歌与散文阅读鉴赏的总体要求。从中可见,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被放在目标核心的位置。一个人审美修养的获得,其程度的高下,以及是否能使自己的兴趣得到持续发展,形成较为稳定的审美能力,关键在于审美情趣。高中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明显发展,形象思维能力得到丰富和深化,情感体验也趋于丰富和细腻,自我意识和活动能力不断增强,这时候,作为个体的内在精神修养的程度迫切要求提高。在这样的前提之下,审美情趣就会在学习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提高文学修养来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就会成为高中生的内心需求。对优美的诗歌散文作品的鉴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满足高中生的这一需求。

(二)诗歌散文阅读鉴赏的能力和方法要求

第2、3、4条目标,从三方面提出了诗歌散文阅读鉴赏的能力和方法要求:

1、诗歌散文阅读鉴赏的基本能力:“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诗歌散文的阅读鉴赏,首先要求学生有一定的阅读量。在义务教育和高中必修课阶段,学生在诗歌散文的阅读面和数量上已有相当积累,义教要求背诵古今诗文240篇,高中必修课虽未规定数量,但也提出了诵读的建议,这是提高诗歌散文阅读鉴赏能力的良好基础。但选修课不能满足于此,应进一步扩大阅读量,拓展阅读面,认识到没有一定阅读量,不可能显著提高阅读鉴赏能力。有了一定的阅读量,则可以在众多作品的相互联系中、在多角度的比较中,在纵向和横向的“作品之链”中进行阅读鉴赏。有鉴于此,“教学建议”提出:“本系列课程,应在一定阅读量的基础上,精选重点,鉴赏研读。”

――其次要有重点地鉴赏研读。这是上述“教学建议”中包含的又一层意思。什么叫有重点?根据我们的理解,有这么三点:

一是精选中外诗歌史、散文史上有影响、思想艺术成就较高的优秀作家作品。歌德在谈到鉴赏能力培养问题时说过:“鉴赏力不是靠鉴赏中等作品而是要靠欣赏最好的作品才能培养成的。……等你在最好的作品中打下牢固的基础,你就有了用来衡量其他作品的标准。”例如,中国古代诗歌,可把重点放在《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唐诗中的重点,按时期分可以放在盛唐和中唐,按题材分可以放在山水诗和边塞诗,按人分可以放在王维、李白、杜甫、白居易、李贺、李商隐等著名诗人等;宋词、元曲也可依此类推。

二是鉴赏的重点在作品,而不在鉴赏理论和文学史知识。本系列选修课是诗歌散文作品阅读鉴赏课,学生面对的是一篇篇完整的作品,是一个个充满艺术魅力的生命体,重在通过对优秀诗文篇章从思想内容到艺术特点的鉴赏,达到切实提高鉴赏能力的目标。这是“精选重点,鉴赏研读”的一层重要含义,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要认真阅读。在阅读中要研究、考察。这样才可以走上文艺鉴赏的途径。”在鉴赏过程中,当然会涉及中外文论关于文学鉴赏的主要观点,文学鉴赏的心理机制,文学鉴赏的各个要素,不同文体作品鉴赏的基本方法等带有一定理论色彩的问题,以及中外诗歌史、散文史的有关知识,但这些不应该作为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它只是一种帮助阅读鉴赏的手段,或作为隐性的、间接的知识理论背景,所以“教学建议”中提示“也不必系统讲授鉴赏理论和文学史知识”。如果把这一选修系列上成文学鉴赏概论或微型的文学史课,就背离了课程目标。

第三,也是这一条目标表述的中心内容,即对作品的鉴赏重点应放在探索作品的意蕴和艺术魅力方面。关于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问题,我们放在后面进行阐释。这里着重就探索作品的艺术魅力问题作一些必要的提示。

先说诗歌(这里主要说的是抒情诗)的艺术魅力从何而来。诗歌的美感首先来自于音律(包括节奏和韵律)。音乐性是诗歌与生俱来的品性,诗歌中语音有规律的停顿造成节奏,其声、韵按一定的规则组合而形成韵律,构成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效果,节奏、韵律与诗人要表达的情感协调一致,诗中轻松、欢快、沉滞、急促、昂扬、舒缓等节奏韵律变化,就反映了人的情绪的起伏波动的变化,表现的其实就是人的生命活动的节律。所以诗歌的音律美绝不是一个纯形式的因素,它是情感内容的有机组成,或是与情感内容不可分割的因素,可以称之为“情感的形式”或“有意味的形式”。阅读诗歌须吟哦,须朗诵,须于声音唇吻之间感受作品的音乐美,就是这个道理。

其次是鉴赏诗歌的意境美。意,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人所描绘的客观景物,主观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的景物之间有机融合成一个统一体,就是诗歌的意境。按王国维的分析,意境大致有三种类型,其实就是意境美的三个层次,一种他称为“境余于意”,偏重于对景物的客观再现;一种称为“意余于境”,偏重于对主观情思的表现;还有一种叫做“意、境两浑”,景物与情思、主观与客观浑然一体,难分彼此,达到水乳交融般的和谐统一。就诗歌的意境美鉴赏而言,这不失为一条较易掌握的思路。此外,鉴赏诗歌常常涉及到的实境与虚境、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言外之意、托物寄情与触物兴感等等种种意境呈现方式或类型,都与此有关。

音律美、意境美,均服务于诗歌的情韵美,或者说,诗歌的情韵美包含了音律美和意境美。情韵包含了意蕴,但又不完全等同于意蕴,它是形、神、情、理多种因素的渗透、交融以达到有机的整合,是强烈感情和丰富想象共同作用下的产物,综括了“意内”与“言外”、有限与无限,是诗歌艺术魅力的最高表现。引导学生由作品的音律、意境入手去感受、把握、品味其情韵,可享受到诗歌鉴赏作为一种艺术再创造的莫大愉悦。

关于散文,这里主要是指文学性散文或曰诗性散文,偏于写景、抒情、言志之作。文学性很强的散文,与诗歌在艺术表现上有一些共同点,如上述的音律、意境、情韵等美感因素,在诗性散文中同样存在;而鉴赏散文的艺术魅力,还可侧重从语言美、结构美、意蕴美等方面入手进行。

――还要通过多种途径提高鉴赏能力。作品文本的阅读当然是最主要的途径。此外,“教学建议”指出多种途径,如加强诗文的诵读,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采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作品;提供必需的作家作品资料,或引导学生自行从书刊、互联网搜集有关资料,丰富对作品的理解。选择作品,可以按时代,也可以按作家,或按题材、风格、文体等,分类组合,由此及彼,由点到面,由分到合,或把握共同特征,或比较不同特点。学习方式,除课堂教学外,也可以依托本地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围绕所读作品组织游览考察活动,把选择课的阅读鉴赏活动搞得更活泼生动。

2.关于古诗文阅读鉴赏的要求。

阅读鉴赏古代诗文,有一个评价原则的把握问题。第2条目标要求“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这一点我们在必修课目标解读时已有较详的阐述,此处不赘。

古诗文有一些不同于现代和外国诗文的特殊要求,故单列第3条: “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与附录一建议的古诗文程度相当),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这条提出了古诗文阅读的相关知识和能力要求:

――读懂。这里所指的古诗文强调“不太艰深”,与必修课目标所说的“浅易”并没有根本的区分,但程度上似乎要略高一些。要求“读懂”,既是指疏通文字,也就是有古汉语阅读的要求;也是指对古诗文思想内容要能达到理解的程度。

――背诵。背诵古诗文的最佳期在义教阶段,而不在高中,但这并不是说高中一点不能提出背诵要求。我们认为,高中阶段背诵一点古诗文有利于学生的传统文化积累,是阅读鉴赏过程中自然产生的结果,而不是有意追求的目的。

――知识积累。传统文化积累除作品背诵外,还包括积累与古诗文阅读鉴赏关系密切的古代诗词格律知识和古代文化常识。这方面知识具有一定的文学专业性质,体现了对学生的文化和文学素养要求比义教和必修阶段有所提高。

比如在古代诗歌体制方面,知道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分,懂得近体诗中律诗和绝句在句数、字数、平仄粘对规则、对仗、用韵等方面有严格规定。知道词的体制大致有小令和慢词的区分,词的平仄四声分辨较诗细,用韵比诗宽,平仄韵可交替使用,韵位疏密相间,句式比诗复杂而参差,如有一字逗、折腰句等,单调、双调和三叠词的章法结构各有特点,填词时选声择调与情感表达有密切关系。知道散曲体制可分为小令和套曲,介于两者之间有带过曲,了解散曲用韵是通首同韵,平上去三声通押,可加衬字来增添字句等区别于诗词的特点。

了解以上格律常识,有利于学生在鉴赏具体作品时领悟中国古代诗歌在诗歌音律美方面比现代诗歌具有更精密细腻的特殊美感,对作品的意境和情韵的感受可以更深入一步。古代散文的分类和体制也多有区别于现代散文的,如赋体,按其体制可分为骚体赋、大赋、抒情小赋、文赋等若干种;散文中还有骈体文尤重形式美感,讲究对偶、藻饰、用典、声律等;议论文可以细分为论、说、解、辨等;记叙文也可细分为包括碑碣、志传、记等。古代文化常识,包括物质文化(如衣食住行)、制度文化(如科举、家庭婚姻、礼仪风俗、节令、职官等)、精神文化(如儒、佛、道思想等)方面的知识。了解这些知识有助于对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

3.诗歌散文的鉴赏方法:“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

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

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由于诗歌与散文体制和艺术特点之不同,鉴赏方法应有不同,如诗歌鉴赏一般可从作品意象和意境分析入手,尤其应关注情与景的关系,特别需要读者主观感情的参与,需要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揣摩作品的言外之意,注意有否隐喻和象征,对作品形式(如音律、语言、结构等)的分析也具有重要意义。散文由于在题材选择上的不拘一格,无限丰富,语言、结构、表达方式等方面具有极大的自由度与灵活性,在鉴赏方法上是灵活多样的。不言而喻,中国诗歌散文与外国诗歌散文的艺术特性也各有不同,在鉴赏时对此应有初步的把握。

关于“发现意蕴”的要求,略微多说几句。我们分析诗歌散文,往往习惯于从作品的活生生的内容和形式中概括出理性的、抽象的“中心思想”或“主题思想”,再加以模式化的表达,似乎这样概括出来的抽象判断就是作品的意蕴。这种意蕴分析的教条化、图解化倾向,热衷于指向作品的社会政治意义。文学作品的意蕴,有社会的、政治的、道德的意义,有现实的、历史的意义,也有心理的、情感的意义。从作家主体而言,作品中的意蕴,乃是其思想、意识、情感的综合体,“意蕴总是比直接显现的形象更为深远的一种东西。”(黑格尔《美学》)

诗歌散文的意蕴有时还具有多义性、模糊性的特点。文学形象具有不确定性,文学语言常常也是多义的,这一些都造成了诗歌散文意蕴的多义和模糊。作品的整体大于局部之和,作品的意蕴超过各部分的总和,这正是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之所由来。因此,“教学建议”特别强调:“应重视作品阅读鉴赏的实践活动,注重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充分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潜能,努力提高审美能力。教学中不要一味追求统一答案。”有人读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读出了超越宇宙时空的人类生命共感,读李白《早发白帝城》,认为这首诗的美感在于“速度的审美”,都有其合理性。

(三)关于创作实践活动

第5条:“尝试诗歌、散文的创作,组织文学社团,展示成果,交流体会。”

应注意,目标在这方面只要求“尝试”,诗歌散文的创作重要的是实践活动的过程,而主要不在目的。“教学建议”对此有略微具体化一些的要求:“对有兴趣尝试诗歌散文创作的学生应给予鼓励。提倡举办诗歌散文朗诵会,组织文学社团,创办文学刊物,积极向校内外报刊投稿。”

点击显示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目标及教学实施(一)】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mip.zidianfy.com/yuwen_255251/
教案设计推荐
热门教案设计推荐
  • 教案设计
  • 教学分析
  • 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