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翻译 语文 教案教学 教案设计 《爱莲说》同课异构

《爱莲说》同课异构

教案设计   2024-11-29

一、读通课文,领悟文体文化

读通课文是指能够顺畅、流利地读课文,能够把课文的语音、节奏读出来。《爱莲说》是一篇小品文,骈散结合,富有文体之美。不同的教学要求,学生获得的认知是不同的。我们不妨看看这两个案例。

徐州案例:

师:请同学们找出容易读错的字。

生:蕃、淤、濯、亵、鲜……

师:同学们,这些字的正确读音是……

(学生在书上注音,练习读字音。)

师:读书要读准字音,也要读出句子的逻辑重音。例如“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蕃”就应该重读。同学们,看看下面的句子中哪些字词应该重读。

(学生讨论各句的逻辑重音……)

台湾案例:

师:同学们,“说”是一种文体,有点像今天的小品文。

可以叙事,可以议论,也可以夹叙夹议。这篇文章属于哪一种?

生:夹叙夹议。

师:哪些句子是叙事?哪些句子是议论?哪些句子是抒情?

生:叙事的句子有:“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生:议论的句子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生:抒情的句子有:“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师:《爱莲说》这篇文章,有叙事,有议论,有抒情,诵读的时候要用不同语气、语调去读。请同学们读出文体的特点。

同样指导学生朗读,教师的教学指向是不同的。徐州教师的教学指向是读准字音、读准逻辑重音,台湾教师的教学指向是读出文体特点。读准字音是读懂课文的基础,是浅层次的;读出文体特点要把握文体的语言风格,是高层次的。辨体读文是体认文章文化的实践过程,是一种高层次的阅读。

二、读懂课文,领悟传统文化

文章是时代的产物,具有时代的印记。学习《爱莲说》,自然离不开解读文章中的几种文化,但是因为教师对文化的认知水平的差异,所以就导致学生对文化认知的差异。我们还是来看看两个教学片段。

徐州案例:

师: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作者以莲为歌颂对象,却几次提到了菊、牡丹,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生:(读课文中有关菊、牡丹的句子后说用意。)①开头以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引出“予独爱莲”的主旨。②作者以菊的隐逸、牡丹的富贵衬托莲的高洁。③结尾由三种花写到三种人:爱菊者少,爱莲者更少,而爱牡丹者很多;以此感叹社会上真隐士少,有道德的人更少,而爱富贵的人很多。

台湾案例:

师:菊像花中的隐士一般,隐士的人格特征在哪里?想想看。

生:不追求荣华富贵。

师:隐居者最大特点在于“独善其身”,他只管好他自己,不问世事的。他接近莲花的第一个特质,即“出淤泥而不染”,也就是“洁身自爱”。(板书:菊文化:“独善其身”“洁身自爱”。)

师:“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是花中追寻富贵的人。各种花中,牡丹的花是最大的,所以牡丹有花中之王的称号,国色天香。(板书:牡丹文化:追求富贵名利。)

师:“莲,花之君子者也。”什么意思?

生:莲是花中的君子。

师:莲是花中的君子,君子和隐士不一样,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的特质是具有道德理想、兼善天下。(板书:君子文化:有道德理想,兼善天下。)

菊文化、牡丹文化、莲文化是中国三种文化的代表。菊文化是隐逸文化的象征,这种人在环境恶劣的境况下会选择遁隐山林、独善其身的做法。牡丹文化是一种世俗文化,它追求功名利禄,它是富贵名利的象征。莲文化是儒家文化的象征,它既要求兼善天下,又要求独善其身。阅读课文,要借助课文读懂文本的文化要义,这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徐州教师只是立足于写法的认知,台湾教师则立足于传统文化的认知。

三、读懂作者,领悟思想内涵

正确认识作者在文章中传达的思想感情,是正确理解课文的基础。因为教师对作者思想内涵认知存在差异,也就导致了教学的差异。

徐州教师提出:“为什么作者在第一段连用两个‘独’字?”学生得出两个结论:“第一,作者和陶渊明一样,决不随波逐流;第二,作者不赞同陶渊明的隐居、逃避现实。”教师总结:“连用两个‘独’字,鲜明地阐述了自己还有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台湾教师则提出:“莲花有哪些特质?”学生指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在此基础上,老师接着点拨:“你看,莲花美不美?很美。君子也是这样,尊重自己也会赢得别人的敬重。所以在第一段里面,我们认识了莲花的七个特质,也就认识了君子的品德。”

两位老师都抓住了文中的“莲花”与“君子”这些关键词语,并引导学生认识莲花与君子的共同特征。老师们缘文披情,引导学生认识作者,教学思路是清晰的。但是,教师们对作者的认识还不够深刻,故而解读还流于肤浅。作者在言说莲文化——君子文化的同时,还在传达另一种意思,那就是作者对自我一生的检讨,生在“淤泥”般的环境中想要“不染”竟是那么的艰难,生淤泥而不染,才是君子的至高境界。

四、读出自我,提升精神境界

读古文,不能照搬古人的思想,而要读出自我,在这方面,老师都会依据课程标准进行拓展,以提升学生自身的精神境界。

徐州案例:

师:“中通外直”写什么?

生:外貌。

师:“外貌”不够准确,换一个词?

生:外形。

师:对,外形。(板书:外形)“香远益清”呢?(部分答“味道”,部分答“香味”)“味道”好还是“香味”好?

生:“香味”好,香味香,味道不一定香。

师:应选“香味”。(板书:香味)“亭亭……不可亵玩焉”是写莲花的——(部分答“样子”)不够准确,作者写“样子”用了一个动词——(生答“远观”)换一个词概括应该是——(生不能答)哦!答不上来,老师用一个词(板书“姿态”)比“样子”好一点吧?(生肯定)那么,作者写莲花的生长环境、外形、香味、姿态,实质是要反映莲花什么品质?同学们概括一下,环境是想突出莲花的什么?生:纯白。师:“纯白”不够准确,换一个词?

生:纯洁。

师:板书“纯洁”

台湾案例:

师:“莲,花之君子者也。”是什么意思?

生: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师:君子有什么特点?

师:君子是有道德理想、能够兼济天下的人。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生:君子要有理想,要注意自我修身。

生:君子要有服务社会的理想。

生:假如我将来做了警察,我就要为社会的安稳出一份力,这就叫兼济天下。我不能够与黑道合污,收取昧心钱,这就叫独善其身。能够这样做就是君子。

两位教师都在努力引导学生读出自我,徐州老师却不自觉地用对话的方式将答案灌给学生,学生得到的是结论;台湾老师却循循善诱,给学生充分的言说权利,学生得到的是思想的乐趣。前者关注学生精神的表象,后者关注的是学生精神的实质。

教师应立足于课文文本,引导学习者辨识文体、读懂文本、读懂作者、读出自我。这些看似常规的解读方式,蕴涵着丰厚的文化意蕴。语文教师倘能够依据课程标准设计组织教学,就能够更好地提升我们语文教学的效度和厚度。

点击显示
【《爱莲说》同课异构】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mip.zidianfy.com/yuwen_256333/
教案设计推荐
热门教案设计推荐
  • 教案设计
  • 教学分析
  • 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