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序》同步素材——王勃之二
王勃(649或650~675或676)
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王勃的祖父王通是隋末著名学者,号文中子。父亲王福□历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等职。王勃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授朝散郎。乾封初(666)为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两年后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随即出游巴蜀。咸亨三年(672)补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奴当诛,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上元二年(675)或三年(676),王勃南下探亲,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王勃的文学主张崇尚实用,认为君子以立言见志。遗雅背训,孟子不为;劝百讽一,扬雄所耻。苟非可以甄明大义,矫正末流,俗化资以兴衰,家国由其轻重,古人未尝留心也(《上吏部裴侍郎启》)。当时文坛盛行以上官仪为代表的诗风,争构纤微,竞为雕刻,骨气都尽,刚健不闻,王勃思革其弊,用光志业(杨炯《王勃集序》)。他创作壮而不虚,刚而能润,雕而不碎,按而弥坚的诗文,对转变风气起了很大作用。
王勃的诗今存80多首,多为五言律诗和绝句。其中写离别怀乡之作较为著名。《杜少府之任蜀川》写离别之情,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慰勉,意境开阔,一扫惜别伤离的低沉气息,为唐人送别诗之名作。《别薛华》、《重别薛华》等五律都以感情真挚动人。《山中》、《羁春》、《春游》、《临江二首》等五言绝句,则通过写景抒发深沉的怀乡之情。明代胡应麟认为王勃的五律兴象婉然,气骨苍然,实首启盛(唐)、中(唐)妙境。五言绝亦舒写悲凉,洗削流调。究其才力,自是唐人开山祖(《诗薮·内编》卷四)。
王勃的古诗仅有10多首,其中《临高台》反映都市繁华生活,暗寓对贵族豪门的讽刺。《采莲曲》、《秋夜长》写妇女在采莲和捣衣时思念征夫,则是直接继承了乐府民歌的传统,而又能开拓意境。这些诗作虽仍带有六朝的华艳色彩,但风格清新明朗,显示了唐诗的新面貌。
王勃的赋和序、表、碑、颂等文,今存90多篇,多为骈体,其中亦不乏佳作。《滕王阁序》在唐代已脍炙人口,被认为当垂不朽的天才之作(《唐摭言》)。名句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为历来论者所激赏。《旧唐书·文苑传》引崔融语云:王勃文章宏逸,固非常流所及。《四库全书总目》亦谓勃文为四杰之冠。
王勃还写有许多学术著作,见于著录的有《周易发挥》 5卷、《次论语》 5卷(一作10卷)、《千岁历》、《颜氏〈汉书〉指瑕》、《平台钞略》(一作《平台秘略》) 10篇、《合论》 10篇、《黄帝八十一难经注》、《元经传》、《舟中纂序》 5卷、《医书纂要》 1卷等。这些著作除个别篇章如《黄帝八十一难经序》、《平台秘略论赞》被收入《文苑英华》,余皆亡佚。
王勃的文集,较早的有20卷、30卷、27卷三种本子,皆不传。现有明崇祯中张燮搜辑汇编的《王子安集》16卷;清同治甲戌蒋清翊著《王子安集笺注》,分为20卷。此外,杨守敬《日本访书志》著录卷子本古钞《王子安文》1卷,并抄录其中逸文13篇(实为12篇,其中6篇残缺)。罗振玉《永丰乡人杂著续编》又辑有《王子安集佚文》 1册,共24篇,即增杨氏所无者12篇,且补足杨氏所录 6篇残缺之文。罗氏序文中还提及日本京都富冈君(谦藏)别藏《王子安集》卷廿九及卷三十,按日本京都帝国大学部影印唐钞本第 1集有《王勃集残》2卷,注云存第二十九至三十,当即富冈所藏本。清宣统三年(1911)刊姚大荣《惜道味斋集》有《王子安年谱》。
生平事迹见《旧唐书·文苑传》、《新唐书·文艺传》、《唐才子传》。 (孙望 郁贤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初唐“四杰之冠”王勃
初唐诗坛,出现了四个才华横溢的青年诗人——一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以文章齐名天下,人们称之为“四杰”,而被推为“四杰之冠”(《四库全书总目》的则是“神童”王勃。
王勃049—676)①,字子安,絳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父亲王福畤,任太常博士。祖父王通,是隋末著名学者,著作甚多。从祖王绩,则是隋末唐初对唐代诗歌有开创之功的著名诗人,他的诗风直接影响了王勃的诗作。家风使然,王勃兄弟六人,都以诗文为人称道。
王勃自幼聪颖,九岁就对颜师古《汉书注》纠误,并撰《指瑕》十卷,十二岁到长安从名医曹元学习《周易章句》、《黄帝素问难经》杨炯称他“时师百年之学,旬日兼之;昔人千载之机,立谈可见。居难则易,在塞则通;于术无所滞,于辞无所假”。虽有所夸大,但也足见少年王勃之才情。
不过,王勃的家庭没有能够给他多少走向仕途的政治凭借,所以他从小便注重经世致用之学,关心国家政事,寻找机会上书献颂以自荐。唐初对外战争的最大胜利,是安定了北方边疆,但唐统治者由此滋长了侵略的野心,自恃国大兵强,企图加害于弱小的邻国。结果带来了许多弊端。麟德元年(664)仲秋,右相刘祥道巡行关内,年方十五岁的王勃上书刘右相,其中第一条就是抨击唐王朝的侵略政策,反对讨伐高丽,他认为:“辟地数千里,无益神封;勤兵十八万,空疲帝卒。警烽走传,骇秦洛之甿;飞刍挽粟,竭淮海之费。”真实地反映了人民的不满情绪。刘祥道看后,非常惊异,赞王勃为“神童”,并上表举荐。
乾封元年(666),高宗下诏开幽素科。王勃应幽素举,对台策,很受考官吏部员外郎皇甫常伯的赏识。及第,拜为朝散郎。并经皇甫常伯介绍,任沛王府修撰。在唐代,制科虽然不如常科,朝散郎也只是一个从七品散官,但十七岁的王勃,年未弱冠,便及第受禄,在沛王府,又颇得沛王的欢心,这可以说是他一生中最得意的时候。然而正当他做着以文章经纬天地的美梦时,出其不意的打击却降临到他的头上。
当时的皇宫风行斗鸡的游戏,诸王间也以斗鸡取乐。一次,适逢沛王李贤与英王李哲斗鸡,王勃毕竟年轻,他开玩笑地写了一篇《檄英王鸡文》,讨伐英王鸡,以此为沛王鸡助兴。可这篇游戏之作被高宗看到后,大为不满,以为这是“交构之渐”,并立即下诏废除王勃官职,当天斥出沛王府。神童王勃,凭着自己的才情和苦心的经营,刚刚打通的仕途,就这样毁于一旦了。
斗鸡本是唐人风俗,上层贵族及其紈絝子弟尤为爱好。陈鸿《东城父老传》载:为了斗鸡,“诸王世家、外戚、贵主家、侯家,倾帑破产市鸡”。那股狂热劲可想而知。在这样的风习下,二王斗鸡,双方僚属当然都要来助威,王勃才高而得志,乘兴所写的游戏文字,只不过是为开开玩笑而已。但是,在当时特定的环境中,却招来了无情的打击,以致影响到一生,当然,这是有深刻背景的。
唐朝一开国,诸王之间争夺皇位、互相攻讦的斗争,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唐太宗李世民就是在玄武门之变中杀了其兄建成、弟元吉而获得政权的,唐高宗李治本人,也经历了类似事件,所以对此特别注意,王勃《檄英王鸡文》无意中触动了高宗这根最敏感的神经,所以被认为挑拨诸王间的关系。可见,王勃所以丢官,并非偶然,而是上层统治者争权夺利的紧张关系造成的。
少年得志的王勃经过这样的打击,心情是沉重的。他在《夏日诸公见寻访诗序》中说:“天地不仁,造化无力,授仆以幽忧孤愤之性,禀仆以耿介不平之气。顿忘山岳,坎坷于唐尧之朝;傲想烟霞,憔悴于圣明之代。”可以看出他当时的凄怆悲苦和愤激不平。总章二年(669)五月,王勃悻悻离开长安,南下入蜀,开始了他将近三年的蜀中漫游。仕途的挫折,生活的体验,山川的感召,使王勃写下了很多抒发自己情怀的诗文,其中主要是朋友间的酬唱,仕途艰难的感叹和一些抒写乡思的作品。
在蜀期间,朝中曾先后征召过王勃,王勃都称病辞谢。咸亨三年(672),王勃返回长安,裴行俭、李敬玄同典选事,闻王勃文名,又数次召用,但王勃耻以文才受召,作文述志,结果触怒了裴行俭,被斥为“才名有之,爵禄盖寡”。第二年,王勃听友人陆季友说虢州多药草,他很想去,便设法做了虢州参军。这是王勃第二次走上仕途。但谁能想到,等待他的却是第二次沉重的打击。
王勃恃才傲物,在虢州参军任上与同僚的关系搞得很僵。当时有官奴曹达犯了死罪,王勃不知为什么却把他藏到自己府内。后来他又害怕此事泄露出去,就私下把曹达杀了。事情很快被发现,王勃被判死刑而入狱。后又巧遇大赦,免除了死刑。但王勃的父亲却因此事而从雍州司户参军的位置上被贬为交趾令。至于王勃擅杀官奴的具体情况,史无详载,是非莫辨。不过,王勃没有象第一次废官后那样寄情于山川烟霞,而是更珍惜这劫后余生。“富贵比于浮云,光阴逾于尺璧。著撰之志,自此居多。……在乎辞翰,倍所用心。”第二年朝廷虽恢复王勃原职,但他决计弃官为民而不就任。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王勃完成了祖父王通《续书》所阙十六篇的补阙,刊成二十五卷。撰写了《周易发挥》五卷、《唐家千岁历》、《合论》十篇、《百里昌言》十八篇等,同时还创作了大量诗文作品。这是王勃一生中创作最宏富的时期。
上元二年(675)春天,王勃从龙门老家南下,前往交趾看望父亲。一路经洛阳、扬州、江宁,九月初到了洪州。在这里王勃留下了《滕王阁序》这一传世名篇①。这是一篇精彩的骈体文,通篇词彩绚烂,对仗工整,而气势自然奔放。没有堆砌铺排之病,文中描绘滕王阁四周景色和大宴盛况,意境极为开阔。结尾感慨人生遇合,自抒身世,无限愤慨,溢于纸上。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心;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
一个富有才情而又有建功立业壮志的诗人,因为他的环境和遭遇使得他不能施展自己的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他往往在勃郁不平的同时,表现出更加的积极进取。我们说《滕王阁序》恰恰正是这种“才情”和“壮志”、“不平感慨”和“进取精神”的具体体现。关于《滕王阁序》的写作,还有一段颇为生动的故事。滕王阁新修完毕,府帅阎伯屿于重阳节在滕王阁宴请宾僚,八方人士,济济一堂。阎公有女婿名叫吴子章,文章写得颇好。阎公有意在此盛会上显示女婿文才,便提前让吴子章写就了一篇《滕王阁序》,待到宴会上亮出来,以为即席赋就。宴会上,阎公果真拿出笔墨,送到一个个宾客面前,请为《滕王阁序》,众宾客在都督阎公面前岂敢放肆,都一一辞谢。唯有王勃,接过纸笔,慨然应允。阎公的目的是为了显耀自己女婿的才华,而并非诚心请宾客为序,王勃少年气盛,自然引起了他的不满,并表现出不屑一顾的神情。遂令侍从看着王勃下笔。开始,阎公听到“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摇头诮言道“此亦老生常谈”,接着听到“星分翼轸,地接衡庐”,便默然沉吟起来,开始领略到其中的不凡了。等听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阎公十分震惊,大呼曰:“斯不朽矣!”并盛赞王勃,赠锦缎百匹。这富有传奇色彩的情节,一时传为佳话,后世还将这个故事敷衍成话本、杂剧,留传至今。
吴子章宿构的《滕王阁序》早已湮没无闻,而王勃的这篇《滕王阁序》却成为流传千古的不朽之作。
滕王阁大宴后,王勃继续南下,于十一月初七到达岭南都督府所在地南海,第二年秋由广州渡海赴交趾,不幸溺水而卒,年仅二十七岁。
王勃少年虽以神童著称于朝野乡里,可“迫乎家贫,道未成而受禄”,出仕以后,又两次因事废官,一生处于下位。短短的二十七个春秋,在政治上留下的只是挫折、失败。但在文学上,他确是一个成功者。就王勃所存诗文而论,以被斥出沛王府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多书、启、表、颂之类应制之作,虽不乏力贬时弊之言;但后期由于仕途的坎坷,直抒胸臆的诗作则更具光辉:其内容非常丰富:抒写乡思,歌颂友情,赞美祖国山河,感叹世路艰难,既有游宴的欢快、对山林的向往,又有心底的矛盾、积极向上的精神;并在创作方法上走出了一条与宫体诗完全不同的道路。从王勃所存不足百首的诗作来看,他的确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郑振铎先生在谈到王勃诗歌对后代的贡献时,满怀激情地说:“正如太阳神万千缕的光芒还未走在东方之前,东方是先已布满了黎明女神的玫瑰色的曙光了。”(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王勃作为盛唐诗歌的黎明女神是无愧的。 (
徐俊)
①关于王勃的生卒年,诸书记载不同,现尚无确考。此处生年据王勃《春思赋》序文“咸亨二年(671),余春秋二十有二”推算,定为649年。卒年据杨炯《王勃集序》,定为上元三年,即仪凤元年(676年)。
②《滕王阁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