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说与天人之辩
综合知识
2024-12-01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说 与 天人之辩
“天人合一”是强调“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为”的相通、相类和统一的观点。
最早由战国时子思、孟子提出,他们认为人与天相通,人的善性天赋,尽心知性便能知天,达到“上下与天地同流”。
庄子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与天本来合一,只是人的主观区分才破坏了统一。主张消除一切差别,天人混一。
西汉董仲舒强调天与人以类相符,“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春秋繁露·深察名号》)。
宋以后思想家则多发挥孟子与《中庸》的观点,从“理”“性”“命”等方面来论证天人关系的合一。
明清之际王夫之说“惟其理本一原,故人心即天”(《张子正蒙注·太和篇》),但强调要“相天”“造命”,“以人道率天道”。
天人合一各说,力图追索天与人的相通之处,以求天人协调、和谐与一致,实为中国古代哲学的特色之一。
天人之辩,即关于“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为”关系的论争。
春秋末至战国时期,“天人之辩”成为哲学争论的中心问题。
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但也强调“畏天命”的必要。
墨子重视人的“强力而为”,但又提出“天志”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
老子指出“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提出人应当顺从自然。
子思、孟子主张天人合一之说,认为人只要扩充“诚”的德性,就“可以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矣”(《礼记·中庸》)。
庄子则主张“无以人灭天”,“牛马四足,是谓天;落(络)马首,穿牛鼻,是谓人”,以为一切人为都是对自然的损害。
点击显示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说与天人之辩】相关文章
高考语文通假字一览(2)
2017中考语文复习资料:初中常见错别字举例
必考中考语文短语考点
苹果核是读hu还是he
音节是指整个拼音吗
2019年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语言的简明连贯4
盘点:高考语文最容易用错的25个成语
中考语文知识点(八)
高三语文复习课类型及其实施要略
高考现代文阅读术语及表达之归纳内容要点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mip.zidianfy.com/yuwen_270541/
上一篇: 2021年中考语文字音字形专项练习(4)
下一篇: 英国元旦习俗
综合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