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实录
今天字典语文网小编分享的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实录,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师:听了以上几则新闻,根据你的认识,你觉得新闻是一种怎样的文体呢?
生:把发生的事写出来。
师:把2000年以前的事写出来是新闻吗?
生:把最近发生的事写出来。
师:对。在生活中发生了一件重大的事情,或者出现了一个有意义的新事物,如果我们要尽快地把它告诉尽可能多的人,可以采用怎样的办法呢?
生齐:写成新闻。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则重要的新闻,板书课题。
师:这则新闻是1949年4月22日夜,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取得胜利后,毛泽东主席亲自写的一篇新闻稿。想不想“一读为快”
生齐答:想。
师:“读”是我们学习语文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古人说,读书时应该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带着问题读会更有的放矢。
师:(播放课件3)读课文之后请同学们用三种方式把这则新闻的内容表达出来。
师:大家先用一句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生:我认为这句话应该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生:我认为这句话应该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生:我认为这句话应该是“人民解放军消灭一切抵抗之敌,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师:谁还说?(无人举手)
师:大家提出了三种说法。哪种说法最符合要求呢?
生:我认为第二种说法最符合您提出的要求。他用课文的题目“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极为简练地用一句话说出了课文的内容。
生:我也同意第二种说法,因为用课文的标题说出课文的内容,正好是一句话。而且这句话较另外两种说法更简练。
师:对,就是这样。既要做到是一句话,又要做到简练。这样,才能和用一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具有明显的区别。
师:下面请大家用一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生小声讨论)
生:我认为应该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生:我认为应该是:“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已渡过30万人。”
师:我从同学们的回答中看到了思维的火花。现在有两种说法,大家想想,哪种说法准确地说出了全文的内容呢?
生:我认为第一种说法简明地说出了全文的内容。第二种说法不对。因为这篇文章是说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而第二种说法只说了30万,还差70万呢!(众生笑)从渡江人数看概括得不全面。
生:第二种说法不仅人数概括得不全,而且渡江时间说得也不准确。渡江从20日夜开始,23日才渡完,而他只说了20日夜起24小时的渡江情况。
生:第二种说法只说了中路军的渡江情况。还有东路军、西路军没说呢? 所以我认为第二种说法不对。
师:对。从渡江人数、时间、三路大军都要渡江来看,说得不够全面,但这种积极发言的精神应该发扬。我们再看第一种说法是否准确说出了全文的内容呢?
(生七嘴八舌地说:是,课文的主要内容就是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师:用一段话概括这则新闻的内容,不可能把全篇内容全说出来,只能简明地说出主要内容。什么人?(人民解放军)多少?(百万)什么事?(渡江)从记叙的要素考虑,他说的这段话还差什么内容没交待清楚?
(生议论纷纷)
生:渡江地点。
师:对。应把渡江地点说出来,地点是记叙的要素之一。谁能把第一种说法改一下?
生:我认为应该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师:对。用课文开头的第一、二句话就简明准确的说出了全文的内容。大家同意吗?
生(齐):同意。
师:以上我们用一句话介绍了全文的内容,又用一段话介绍了全文内容,下面请同学们用几段话说出全文的内容。
(生沉思)
师:你们专注沉思的表情,使我快乐,给我鼓励。谁来说一下?
生:我觉得应该是: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已渡过30万人。21日下午5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全部23日可渡完。
师:先看这种说法对不对。
生:这样说只说了中路军、西路军的渡江情况,东路军渡江情况没说。所以我认为不对。
师:分析得不错。还有别的意见吗?
生:我认为,为了把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说清楚,可以把全文都读了。
生:我认为具体详细地介绍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是从第三句“20日夜起”开始的。第一、二句是简明概括地介绍,所以应从第三句读起。
师:同学们同意哪一种说法?
生22:我认为第二种说法更为准确。因为它把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渡江情况分为三层进行了具体详细的介绍,而且没有多余的内容。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齐):没有
师:是的。请同学们通过课件3来进一步了解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
(生边看展示边默读课文)
师:谁能照着大屏幕复述一下这一部分呀?
(一生复述)
师:首先肯定你精神可嘉,再就是你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不错。
师:我们用三种方式介绍了这则新闻的内容,大家应该从中明确以下几点:
新闻要有标题。(板书:标题)所谓标题就是用极为简练的语言概括一则新闻的最主要的内容。也就是说标题是新闻的提要。(板书:提要)
新闻要有导语。(板书:导语)导语是新闻开头的一小段话,大多是简明地概括出报道的事实或中心。导语是新闻的概述。(板书:概述
新闻要有主体。主体是新闻的主干,是事实的叙述和展开。它要求对所报道的内容具体地述说。(板书:详叙)
大家记住:用一个语句单独介绍新闻的内容叫标题;用一段短话在开头介绍新闻的内容叫导语;用几段话,具体介绍新闻的内容叫主体。同学们抓住了“一个语句”“一段短语”“几段话”这三个要点,就能比较顺利地区分新闻的标题、导语和主体了。
师:课文开头括号部分: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这在新闻这种文体中叫电头。(板书:电头)电头要交待清楚发电时间、发电地点、发电单位。以上我们研究了新闻的结构,它包括标题、电头、导语、主体四部分。大家明白了吗?
生(齐):明白了。
师:下面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把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改成“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胜利渡江”行不行?最好结合课文说明自己的看法。
生:我觉得这样改不行。“横渡”是说渡江有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胜利”是说渡江已经完成。
师:发言最好是有理有据,结合课文做解释、说明,这样说服力才强。大家考虑一下。(生翻书思考)
生:我认为不能改。因为导语部分用了“横渡”,所以标题也得用“横渡”。
师:能否用这则新闻的内容证明:只能用“横渡”,不能用“胜利”。
生:我认为不能改。因为“至发电时止西路军的35万人已渡过三分之二”,还差三分之一,23日才可渡完。东路军也是23日才能渡完。
师:说得不错。请看课文“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23日可渡完”,这是西路军渡江情况。“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既然至发电时止渡江任务还没完成,那么新闻稿能在标题中出现“胜利”二字吗?
生齐:不能。
师:对。新闻必须具有真实性。(板书:真实性)真实性是新闻的特点之一。
师:这则新闻写完了先不发表,等着渡江战役胜利了再发,不就可以用“胜利”二字了吗? 不行。因为全国人民正急于了解渡江战役的进展情况,当毛主席及时的把渡江战役顺利进行的好消息告诉全国人民时,全国人民欢欣鼓舞。如果晚发就没有意义了。
师:对。新闻要体现一个“新”字,要及时的把国内外的大事告诉给全国人民。
这是新闻的特点之二,即新闻必须具有及时性。(板书:及时性)
师:以上我们结合这则新闻研究了新闻的结构和特点。这则新闻在语言上也很讲究,大家分组讨论加以辨析。(师巡回,作点拨指导,略)
师:请同学们有感情地再读全文,要求大家边朗诵边体会课文中选用的词语的表现力,出示课件4。
生大声朗读,后发言交流,积累展示。
① 描写我军强大攻势、英雄气概的词语——冲破、横渡、突破、占领、扩展、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激战、歼灭、击溃、控制、封锁、切断等。
② 描写敌军被动挨打、士气低落的词语——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泄气、不起丝毫作用
③ 带有文言色彩的词语——均、之、亦、甚、为、然、业已等。(词语择要写板书)
师:课文选用词语做到了准确、鲜明、生动,富有表现力,富有感情色彩,值得我们认真学习。至于课文使用的少数文言词语,这在现代汉语书面语体中,在消息这种文体中,是合适的、协调的,也完全符合40年代末新闻报道使用词语的习惯。当然,我们现在学习写消息的时候,要注意现在新闻报道用语的习惯,一般不宜多用文言词语。
师:学习到这里,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
生:文中两方面写了敌人毫无斗志的原因。为什么先写我军的情况后写敌军的情况。
师:“学贵有疑”,问题是思考的产物,你的问题提得很好,很有质量,这是善于思考的结果。同学们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生:因为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这是渡江胜利的主要原因。
生可以长我军士气,灭敌人威风。
师:是啊!作为一篇正面报道我军渡江战役战况的消息,先分析我方士气后分析敌军士气,完全合情合理;而且这两个分析还一个详,一个略,这又是为什么呢?
(生各抒己见)。
师:两方面的议论一略一详,是因为“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这一方面,在当时已是众所周知,广大读者已经形成共识,可以一笔带过;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使敌军官兵“都很泄气”这一方面,在当时还是一个新出现的情况,有较大的新闻价值,也充分反映了国民党反动阵营内部分崩离析、士气低落的虚弱本质,值得较为详细地写出来。
以上就是字典语文网小编分享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实录的全部内容,更多语文资料请到字典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