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翻译 语文 教案教学 教案设计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7课 岳阳楼记》教案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7课 岳阳楼记》教案

教案设计   2025-01-27

岳阳楼记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全文。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领会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4.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以则等虚词和然则得无的用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朗读和背诵全文。

(2)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

(1)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2)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教学准备

1.岳阳楼、《洞庭晚秋图》的电脑展示图片。

2.将课文的知识整理成幻灯片。

设计思路

1.本文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不仅立意高远,而且文采斐然,句式于整齐中见变化,尤其便于朗读。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吟味,体会文章的特点,并让学生在思想上受到教育。

2.倡导学生自读,教师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启发引导。

3.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名楼导入

师:同学们,我国的很多名胜古迹,都留下了文人骚客的诗词歌赋。比如我国古

代的三大名楼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上面就铭刻了很多美文妙句。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令人神往之至;崔灏《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让人回味无穷;而岳阳楼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传唱不衰,《岳阳楼记》成为写景状物抒发真情的名篇。今天,我们就来阅读这一名篇,看看它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二、电脑示图解题

岳阳楼楼址在湖南省岳阳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其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士们登楼赋诗。

1046年,范仲淹的挚友滕子京谪守巴陵郡,重修岳阳楼。当时,范仲淹亦被贬在邓州作官。滕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的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本《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像,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表达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激励我们要以天下为己任,树立崇高的理想,拥有宽阔的胸怀。三、初步感知,自读疏通文意。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朗读时应注意节奏。本文骈散结合。读骈旬,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相邻的两组骈句之间,要有稍长的停顿。如:上T/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2.读懂文旬。

借助工具书和课本注释,读懂文句,初步理解全文大意。教师提示重点词语与句子,要求学生自读时注意。

(幻灯显示。)

(1)积累词语:

实词:(名词)赋、国、景、大观、迁客、骚人、宠辱

(动词)谪、属、把

虚词:夫、斯、其、微、则、然则

词组:百废具兴、浩浩汤汤、气象万千、淫雨霏霏、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虎啸猿啼、

满目萧然、感极而悲、一碧万顷、郁郁青青、皓月千里、心旷神怡、先忧后乐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理解句意:

得无异乎?(反问句)

吾谁与归?(变序句)

l 则有......者矣。(长定语句) l 其必日......乎。(表示揣测语气的陈述句)『 (3)阅读思考:

①范仲淹写本文的缘由是什么?当时他和他的朋友滕子京的处境如何?

②找出本文中写景的句子,想一想它们所写的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它们在文章中分别起了怎样的作用?

③本文的中心句在哪里?四、难句探究

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分析:(1)这句的基本结构是时间修饰复句。正句部分又是并列复句。

(2)越明年历来有两种解释:一、越作逾讲,作渡过讲,这是《说文》的本义;《广雅?释估》也说越;渡也。二、越作及讲,这是王引之《经传释词》的说法。王引之说,越,犹''及''也,《书?召浩》:惟二月既望,越六日乙未......王氏举了《尚书》两个例子,《尚书》越六日乙未这种类型的结构共十二个,都作到及讲。看起来两种说法似乎都能言之成理。但是根据《岳州府志》职方考的《宗谅求记》中的去秋以得罪守兹郡和明年春......增其旧制等材料来看,滕子京确实是从庆历六年开始修岳阳楼的,应当以第一种说法为妥。

译文:过了明年,政事顺利,上下和睦,一切废弃了的事儿都兴办起来啦。

2.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分析:得无......乎?有人认为有三种解释:一、用反问语气强调肯定谓语所表达的意思;二、相当于大概,也是肯定谓语;三、向否定事实方向推测,相当于该不会......吧。第一说似嫌烦琐,而且得无是两个词,不是一个词。异,不同。无,没有。得,能够。乎,吗,在是非问句后面的语气助词。能够没有不同吗?否定之否定之否定,亦即三重否定,这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一个强有力的发问,即能同乎?下文淫雨霏

霏霏......感极而悲是一种心情;春和景明......其喜洋洋者矣是又一种心情,具体地说明了不能同也。又:日饮食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等于平时饮食能够不衰退吗?妾得无随坐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等于:我能够不株连受罪吗?跟得无相同的是得不得非得毋能不能无...''能勿。袁仁林《虚字说》:俱反问辞,见其不能也。再看以下推断:异(不同)、无异(同)、得无异乎(得同乎)、不相同也。不相同也是朴素的直陈,得无异乎?是委婉的发问,具有精湛的修辞技巧。

3.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分析:课文没有给至若作注。《历代散文选》的注释是:至若春和景明:像那风和日丽的春天。若,像。按:这里把至跟若分拆为两个词,而且把若解释为像,恐属未当。至若是单纯的连词,词根是至,若则是一个词缀,没有意思。古人用至等于至若的有今也玩好变之,外物引之。引之而往,故日拔。至圣人不然......(《韩非子?解老篇》)至若又等于至如至于'',例如:虽为侠,而逢巡有退让君子之风。至若北道姚氏......南阳赵调之徒,此盗跄居民间者耳。(《史记?游侠列传》)元,凯既登,巢,许获逸。至于今日,所谓道之云亡,邦国珍瘁。(《晋书?贺循传》)如和于跟若一样,也只能是词缀。(请参阅《现代汉语虚词的构成方式》,见《语文知识》1957年第6期)论述某种情况或某件事情的时候'',把话题转到跟论述有关的其他方面去而又略带假设因素的,就用至至若至如至于。本句上文说的是淫雨霏霏,连月不开......这里讲到另一种境界,就用至若来连接。

译文:至若到了春气暖和,阳光明媚的时候,波澜不起......

4.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分析:(I)这是一个对偶句。锦鳞特指美丽的鱼。

(2)翔跟集是一对反义词,游跟泳也有反义因素。游在《说文》中的解释:浮行水上也。泳在《说文》中的解释:潜行水中也。

译文:沙鸥或者齐飞,或者群集,鱼儿有时浮出,有时潜入。

5.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分析:(1)而或其实是两个词,而表顺接;或作有时讲。相同的用法如:仆常痛诗道崩坏,忽忽愤发,或食缀脯......(自居易《与元九书》)

(2)一空千里都是数量词组作谓语,长烟皓月都是偏正词组作主语,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是一个工整的对偶句。

(3)浮光跃金,静影沉璧,也是对偶句,各又隐含着一个比喻,就是浮光如跃金,静影似沉璧,跃,不只是闪动,更有跃出水面的意思。二阵风吹来,微波涌起,峰尖在日光照耀下像是跳荡着的黄金。上句写水上之景,下旬写水下之景。或说浮光跃金,从意思、从工整的对偶上看,应当接沉影静璧,静影沉璧实在是错综形式。

译文:有时弥漫的炊烟完全消散,皎洁的月色笼罩千里。浮动的月光,把微波变成跳跃的黄金,静谧的影子,如同沉浸的白玉。如果是沉影静璧,译文或可也是对偶句。

6.居庙堂之高l则忧其民。

分析:(1)假设复句。主语古仁人都因承前省。

(2)庙堂,一般的解释是,庙,宗庙;堂,殿堂;庙堂指朝廷?。有人认为唐宋时期的''庙堂''决非''朝廷''的意思,是指宰相副宰相议事的地方,因此用来作宰相、副相的代称,既可以代其位,又可以代其人。

我看居庙堂之高可以说成处在宰相或副相这样的高位;但也不一定,古仁人的官职低于宰相或副相的也可以说是居庙堂之高。又如庙堂之议,非草茅所当言也。(《汉书?梅福传》)这庙堂是指高官乃至皇帝,不一定只是宰相或副相。至于居庙堂之高,完全可以解成处在朝廷的高位,包括做皇帝在内。

译文:处在朝廷的高位,就关怀他的百姓。

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分析:先后都是形容词。拙著《文言难句例解》卷一的第134页说先后的后面省去了介词于。又如:先吴寿梦之鼎。(《左传?襄公十九年》)先的后面也省略了于,这句意思是在吴王寿梦所铸用的鼎前面。现在说,先后是形容词增加在动用法,先天下之忧后天下之乐,就是在天下之忧先在天下之乐后。又如窈窕艳城郭(《孑L雀东南飞》),艳也是形容词增加在动用法。而,可以译成就,后一个而用来表示迟,可以译成才。两个分句都是连动式,前一个谓语是方式,后一个谓语是行动,方式跟行动之间用而字来连接,是用而字来划分界限。一说先天下之忧而忧是先天下之忧而后己忧,陷于随意增字解句,这并不足取。 ''

译文:在天下人忧愁的前面忧愁,在天下人快乐的后面快乐。

&微斯人,I吾谁与归?

分析:《文言文的语言分析》(张拱贵、黄岳洲著)说谁与归就是与谁归,把与看成介词,这是根据一般的解释。这里与跟归都是动词,作结交或称许

讲,《广雅?释估》:与,许也。《论语?微子》: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与跟归两个及物动词同时管一个前置的宾语谁。这样,吾谁与归就得译成我称许谁,归宿到谁(的寓居)的地方去呢?与的相同用法又例如:君不与胜者,而与不胜者。(《战国策?齐策》)但是,语言是发展的,词性也在发展,与产生介词的用法是在西汉,《史记?淮阴侯列传》:足下与项王有故,何不反汉,与楚连和?第二个与是介词,《岳阳楼记》是宋人作品,把与解成介词应该是可取的。又,《文选》张华《杂诗》之二:佳人不在兹,取此欲谁与?与也是动词,作给与讲。五、布置作业

反复朗读课文,加深理解。

第二课时

一、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学生给下列字注音:(幻灯显示。)

谪(zhe2) 属(同嘱zhu3) 淫(yin2) 霏(fei1)

樯(qiang2) 楫(ji2) 冥(ming2) 谗(chan2) 偕(xie2)

2.朗诵全文。 二、研习新课

1.理解文章层次结构。

下面请同学们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自然段):记叙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及作记的缘由,由此生发出一篇之意。

第二部分(2-4自然段):文章主体。写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

第一层(2自然段):写洞庭湖雄伟壮丽的景象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问。

第二层(3-4自然段):用两个排比段分别写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一明一暗,一喜一悲,形成鲜明对比。

第三部分(5自然段):抒发作者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这是全文的核心。

2.提问:写文章,往往以一两个警句(关键性词句)振起全篇,第1自然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基础上重修岳阳楼,这说明滕子京在谪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由此可见作者欣赏他的阔大胸襟,与一般的迁客不同。

3.提问:第2自然段写洞庭湖的全景,用衔远山,吞长江,如果把衔改为连,把吞改为接好不好?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洞庭湖是无生命之物,用衔吞则使之产生生命之感,把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动人画面。如果用连接来替换,只是客观地说明三者的相对位置,画面是静止的,效果没有这样好。

4.提问:从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有哪些?

讨论并归纳:

(1)气势非凡:衔远山,吞长江。

(2)宽阔无边: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3)湖光山色: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5.提问:作者没有停留在写景上,而用然则从岳阳楼的地理形势,转入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6.朗读第3自然段,提问: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

的心情?

讨论并归纳:极力渲染悲的气氛。因己而悲。

7.朗读第4自然段,提问: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讨论并归纳:极力渲染喜的气氛。因物而喜。

8.提问: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喜。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自然转人议论,突出全文的主旨。

9.提问: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0.提问:古仁人的忧乐观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先讲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讲乐,后天下之乐而乐。

11.提问:进指什么?退指什么?

讨论并归纳:进指居庙堂之高,在朝廷上做官;退指处江湖之远,不在朝廷上做官。

12.提问: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

讨论并归纳:指古仁人,也暗指滕子京,表示对滕子京的慰勉之意。

13.提问: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

讨论并归纳: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里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l来源于民本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仕途进退的原则,表现他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鉴和教育的意义。 .''

14.提问:文章最后一自然段是怎样推出这个警句的?

讨论并归纳:作者十分巧妙地利用设问方式逐层推进,最后才点出警句。先用比较方式设问,以不以物喜......则忧其君说明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显示了古仁人的阔大胸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由此得出进亦忧,退亦忧的论断,突出一个

忧字,自然引出第二个设问何时而乐,使文章又推进一层。设问后而警句出现,给人印象极深。

三、小结

本文题为《岳阳楼记》,自然要写岳阳楼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图却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文章先由叙事人手从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说到岳阳楼的大观,再写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自然引出议论,说明作者意图。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自然结合起来,句式上骈散交错,节奏不断变化,读起来声调铿锵,使人产生审美的愉悦。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一、三题。

2.选用本课的《作业设计》。

第三课时

一、思考与讨论

1.本文写景的特点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写愁苦之景则悲情毕现,写欢乐之景则喜气洋洋。写景取得这样的效果,奥秘在哪里呢?主要在于选择景物和渲染气氛。细读这两段写景的部分,说说作者为表现悲喜两种不同的感情,分别选取了哪些有特征的景物?又是怎样渲染气氛的?

引导要点:作者选择的景物都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以第3自然段为例:雨是淫雨,风是阴风,浪是浊浪,时间是薄暮,所闻是虎啸和猿啼,无不是带有愁苦的色彩,再加以霏霏怒号排空冥冥等词语的渲染,一幅天昏地暗、浪黑风高、恐怖凄惨的画面就呈现在读者的面前了。有些景物本来没有特殊的感情色彩,如日星山岳商旅樯楫等,但配以隐曜潜形不行倾摧等词语,就带上了浓重的愁苦色彩。

(第4自然段的特点与第3自然段相同,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分析、体会。)

2.第3、4自然段除了选择景物和渲染气氛都带有浓重的感情色彩这个相同点外,两段在结构上也是完全相同的;都是先写景,后抒情,为情设景,缘景抒情;甚至连前后两个抒情句的表达方式也完全相同。试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如果把两个抒情句都去掉,行不行?为什么?

引导要点:这两个抒情句是文章思路发展的中心环节:前句写迁客骚人登楼而悲,后句写迁客骚人登楼览物而喜。联系上文看,是为了落实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句;联系下文看,是以迁客骚人随物而变的心情,衬托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感情,从而引发出先忧后乐一段正论。如果把两个抒情句删去,文章思路中断,文章的内在联系也被破坏。

3.本文语言上有什么特色?

引导要点:首先是散文里具有整齐句式,如有很多四字句,有一些对偶、排比、错综手法,使文章既有气势又富于错综变化。要注意,真正好的散文都是跟不散相对称的。其次,在炼字上也很有特色,如衔远山,吞长江的衔和吞把客观事物写活了,把视觉跟感觉结合起来了。又如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的观字用得准确,因为观是集中目力看,用望,用视,用看,都不合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是千古传诵的警句名言,值得仔细体会。二、总结性练习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阴风怒号( ) 薄暮冥冥( ) 浩浩汤汤( ) 岸芷汀兰( )

郁郁青青( ) 宠辱偕忘( ) 嗟夫( ) 属予作文以记之( )

2.下面译文中有几处译得不正确,找出来并加以改正。

(古仁人)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担忧,退处民间又为君主担忧,真是进朝做官也担忧,退处民间也担忧。然而他们什么时候才乐呢?他们必定会说忧在天下人之先,乐在天下人之后吧。

3.第3自然段的写景、抒情与第4自然段的写景、抒情是什么样的关系?这两段对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起了什么作用?

4.本文有两种对偶句,一种是两句相对,如北通巫峡对南极潇湘;一种是本句自对,如迁客对骚人。试从文章中各找出几组对偶句来,并说明它们是怎样构成对偶的。

答案提示:

1.略。

2.有两处译得不正确:(1)是进亦忧把是译成真是不对。是是代词,相当于这,可译为这(真是)......。(2)然则误译为然而,应译为(既然)这样,那么。 一

3.略。

4.两句相对。

,衔远山--吞长江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日星隐曜--山岳潜形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一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本句自对:

政通--人和 朝晖--夕阴

迁客--骚人 樯倾--楫摧

虎啸--猿啼 去国--怀乡

忧谗--畏讥 春和--景明

心旷--神怡 岸芷--汀兰资料链接

1.作者作品。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现在江苏省苏州市)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死后谥号文正。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较深。宋仁宗天圣(1023-1031)年间任西溪盐官,建议在泰州修捍海堰。宝元三年(1040),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屡立战功。庆历三年(1043),西夏请和

范仲淹还朝,任参知政事。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包括限制以恩荫为官、选用干练的人员、严格执行政令等项,又主张兴修水利。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1045)贬放邓州,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后在赴颖州任途中病死。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胸襟被千古传唱。《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

2.写作背景。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范仲淹因提出政治改革主张,触动了朝廷中保守派的利益,被罢夺参知政事(副宰相)的职务,贬放邓州(现在河南省邓县)。第二年六月,谪守巴陵的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行将落成,函请范仲淹作记,并附上《洞庭晚秋图》。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就是在这年九月十五日写成的。

3.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而少有大志,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惫甚,辄以凉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人不堪其忧,仲淹不改其乐也。既任(做官),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以力主革除弊政,被谗受贬,庆历五年由参知政事(副宰相)谪守邓州。勤政爱民,有政声。常自诵日: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

点击显示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7课 岳阳楼记》教案】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mip.zidianfy.com/yuwen_272866/
教案设计推荐
热门教案设计推荐
  • 教案设计
  • 教学分析
  • 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