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问题探究
课后练习
2025-02-18
1、读课文第一段,理解“忽逢”一词的意思
“忽逢”一词指出渔人是迷路时碰巧遇到一片桃花林。预示下文发现桃花源完全是偶然的。
2、读第二段。说说渔人“从口入”,看到了桃源怎样的美景?
既有自然景象,又有生活美景。
自然景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生活情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渔人至桃花村,村人如何对渔人的?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风气?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反映了村人热情好客、真诚淳朴的社会风尚。
4、桃源人为何“不复出”?
说明桃花源人安居乐业,也反映了他们饱受战乱之苦,对外界的战乱抱“厌而远之”的态度。
5、辨析“妻子”、“绝境”等词的古今义。
妻子:古义:妻子和子女。今义:单指妻。
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6、村人“皆叹惋”,是为什么?
因桃源不易被外人发现,加之桃源人“不复出”,“与外人间隔”,故叹惋的是秦朝以后的朝代变化。
7、渔人既然“处处志之”,但“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是否矛盾?作者这样写用意何在?
文章开头讲到“忘路之远近”,可见路途遥远,标志失落是有可能的。作者的用意在于暗示“桃花源”是找不到的。
8、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最后一节写刘子骥是否多余?
这一节对桃花源令人向住和不可寻觅作了渲染,增强了表达效果。
9、桃花源这一人间乐园能找到吗?
不能,这是作者虚构的。
10、陶渊明为何要虚构?联系当时社会现实思考
反衬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生活理想。
11、有人说陶渊明作《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说他是消极逃避现实,你怎样评价?(自由辩论)
点击显示
【《桃花源记》问题探究】相关文章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芦花荡》同步练习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课文教学研讨
《小鹿的玫瑰花》词语理解、搭配与例句
《鸟的天堂》课文赏读
广东省澄海区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雪》知识延伸
《我的第一本书》主题思想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绿》教案
2011年七年级语文下册期中样题及答案
《孔子拜师》练习设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mip.zidianfy.com/yuwen_273115/
课后练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