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8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导学案
8、《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预习案】
1、字词积累
(1)多音字
(2)形近字
(3)词语释义
雄健:强健有力。
逼狭:狭窄。
崎岖:形容山路不平,也比喻处境艰难。
一泻万里:形容江河水流迅速。也形容文笔奔放、流畅。
阻抑:阻止。
回环曲折:曲折环绕。
亦复如是:也不像这样。
2、作者简介
李大钊,字守常,河北乐亭人。青年时代“即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业”,以寻求“挽救民族、振奋国群之良策”为己任。1911年前后,积极参加北方的革命活动,猛烈抨击辛亥革命后建立起来的军阀官僚政治。1913年东渡日本,就读于东京早稻田大学,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在留日期间,以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企图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和袁世凯称帝阴谋的文章闻名于世。1916年回国后,积极参与正在兴起的新文化运动。编辑《晨报》和《甲寅日刊》,后参加《新青年》编辑部,并参与创办《每周评论》,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传播,宣传反帝爱国思想,成为五四爱国运动的著名领导者之一。1920在北京成立共产主义小组,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1927年4月28日,被奉系军阀张作霖杀害于北京。李大钊不仅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也是一位学者和诗人。他的诗文被鲁迅誉为“革命史上的丰碑”。著作有《守常文集》《李大钊选集》《李大钊诗选注》。
“纯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李大钊
3、背景资料
本文写于20世纪20年代。当时,有一部分五四运动期间一度觉醒的知识分子又陷于迷惘之中,走到了十字路口。他们有一腔爱国热血,却看不到中国的希望,不知所措地叹息、彷徨。李大钊等革命先驱者则已找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之光,已经全身心地投入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之中。在这篇文章中,李大钊告诉人们,不要被面前的困难吓倒,有困难,但更有希望;与困难作斗争,趣味无穷。企望动员更多的人投身于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使救国的事业变成全民的事业。
4、文题解读
本文写作的年代,正当五四运动高潮过后。封建军阀与帝国主义相勾结,加紧了对中国人民的压迫,加紧了对新文化运动的破坏。社会黑暗到了极点。封建复古势力从一蹶不振中昂起头来,对新文化运动发动猖狂的反扑,帝国主义加紧了文化侵略。中华民族真如“大病初愈的病人”,千疮百孔,步履维艰。在这种“艰难的国运”面前,每一个革命者、每一个有爱国心的正直的人都要正视现实,挺起胸膛,振奋起民族精神!“雄健的国民”,是指民族的精神,就是那种冲破一切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精神。
【探究案】
一、独立阅读、分析、评点,整体感悟课文,理清各部分的含义。
第1段:
第2段:
第3段:
第4段:
第5段:
二、合作探究
从课文中找一找作者用了哪些比喻,其含义是什么。小组合作探究后,全班交流并明确:
1、全文用江河奔流为喻:
2、用长江黄河的奔腾向前比喻
3、用长江黄河的“浩浩荡荡”比喻
4、用“平原无际、一泻千里”的景象比喻
5、用“曲折回环”“崎岖险阻”比喻
6、用长江黄河穿越沙漠山峡比喻
第八课导学案
【探究案】答案
一、独立阅读、分析、评点,整体感悟课文,理清各部分的含义。
第1段:论述人类历史的道路是不平坦的,只有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冲过艰难险阻的困境。
第2段:以长江黄河为喻比喻民族生命的进程。
第3段:以旅途征人的冒险为喻比喻人类在历史上的生活。
第4段:写作者以雄健的精神来感觉崎岖险阻的壮美趣味。
第5段:以长江黄河为喻比喻民族精神的伟大坚强。
二、合作探究
从课文中找一找作者用了哪些比喻,其含义是什么。小组合作探究后,全班交流并明确:
1、全文用江河奔流为喻,突出表现了雄健的民族精神所蕴含的壮美趣味,表现了革命先驱豪迈的气概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2、作者用长江黄河的奔腾向前比喻民族生命的进程;
3、用长江黄河的“浩浩荡荡”比喻中华民族历史的一往无前,势不可挡;
4、用“平原无际、一泻千里”的景象比喻民族历史的顺利发展;
5、用“曲折回环”“崎岖险阻”比喻中华民族历史所逢的艰难国运;
6、用长江黄河穿越沙漠山峡比喻中华民族在艰难斗争中前进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