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与教书──重读《师说》
上中学时,就已学过韩愈的《师说》,因其文辞优美且篇幅又短,当时即已成诵。后来从教,也讲解过多遍,从字词句到段篇章,虽然分析得十分透彻,但都未将它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来看待。时至今日,面对新的教育形势,再读《师说》,才真正认识它的价值,那真是分析问题入木三分,针砭时弊一针见血,闪耀着永久性的思想光芒。
文章开篇第二句就阐述了老师的作用:“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惟恐读者误解自己的意思,在文章中间作者又写道:“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作者针对当时重教书而不重育人,重知识学问的细枝末节而不重实际能力培养的社会弊病,明确指出讲解字词句、段篇章,不属于自己讲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范畴,即老师作用的关键不是教书而是育人。
其实,在教书与育人的关系上,应更重视育人这一观点,在我国古代几乎是以一贯之的。我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上注释:“教,觉悟也。”也就是说,“教”是提高人的觉悟、使人明白道理的意思,或者说教的本义就是育人。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者七十二,是著名的教育家,他教导弟子的言论收集在《论语》里,而整部《论语》很难看到讲述具体知识和学问的内容,几乎句句都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孔子被后人尊崇为“至圣先师”,我看他首先应该是育人大师。著名诗人李白虽然自己学富五车,却极看不起字斟句酌、皓首穷经的书呆子,他在《嘲鲁儒》一诗中写道:“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可见,李白看重的也不是知识学问,而是经世济人的情怀与本领。
当然,时代不同了,那些古圣先贤所讲的“道”,所讲的“经济”,与我们今天育人的内容不尽相同,但是他们在教书育人的关系上更重视育人的思想仍具现实意义。再回头看我们的现实,由于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实际能力等很难有一种简便易行的测定方式,各种考试只能以考纲为纲,以课本为本,而考试成绩尤其是高考成绩又对一个人的前途命运举足轻重,这样高考自然就具有指挥棒作用,教育者也就必然会重教书而轻育人,甚至是只教书不育人。以高中为例,去年高考考3大综合,语、数、英、理、化、生、政、史、地都不敢忽视,今年变成3小综合了,学文的立刻放弃了理化生,学理的立刻放弃了政史地,就更不用说一般考生永远都不会考的体音美了。至于其它方面,比如理想、道德、品质、性格、为人、做事的实际本领等只能是老师高兴时就讲一点,根本不会作为一种教学目标去完成。而事实上,对于一个学生来说,具有崇高的理想、健全的人格、优秀的品质、乐观向上的精神、良好的为人处世能力等,比学得一些死知识甚至考取高分更重要。最近发生的平舆中学生17人遇害案与大学生马加爵恶性杀人案又从反面证明了这一点。试想:那些中学生如果有点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怎么会使那个杀人恶魔屡屡得手呢?马加爵如果不是人格有明显的缺陷,怎么会仅仅因为和同学发生点小摩擦就连杀4人呢?这些悲剧的发生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我们教育的失败也难辞其咎。教书与育人关系的长期本末倒置,重教书而轻育人的教育现状,其代价是巨大的,教训是沉痛的。
古圣先贤的告诫,言犹在耳;现实的问题,又是如此突出。是我们应该惊醒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