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疑推导 读懂课文──《中彩那天》课题研究
“学而不思则罔”,在阅读教学中,只有“读”“思”结合才能真正读懂课文,提高阅读能力。而“思”由“疑”而生,可见阅读教学的结构“不是教材外在的表达方式决定的,而是由教材内容的内在逻辑和儿童思维的进展情况决定的”。“以疑推导”就是把握教材的内在联系和特点步步设疑,为学生的“思”架桥铺路,启发学生推想、预想、边读边思。在质疑、释疑的过程中,掌握读书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这样,从整体着眼,以“疑”为主线,把作者的思路转化为学生的思路,改变了讲读课那种千篇一律,逐段串讲的模式。下面以人教版第八册中《中彩那天》一课中的一个教学片段为例,具体说明。
《中彩那天》这篇课文主要讲,二战前,作者家生活拮据,但父亲梦寐以求能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汽车。当父亲中奖得到一辆奔驰车时,却面临着一个道德的难题,为奖品的归属伤脑筋,然而他最终把奖品奔驰车交还给了同事──库伯。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就通过“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体现以疑推导,把作者的思路转化为学生的思路,从而达到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父亲面临着什么道德难题?
生:父亲面临的道德难题是:中奖所得到的奔驰车是留给自己,还是还给库伯。
师:概括得非常准确,同学们,你们认为父亲应该怎样做呢?
生:我认为父亲可以留下这辆奔驰车。
生:我反对,父亲应该把这辆车还给库伯先生。(一石激起千层浪,顿时,学生们形成了两种观点)
师:父亲是应该把这辆车留给自己还是还给库伯,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课文,找一找问题的答案。(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并勾画问题的答案。)
师:请对刚才的问题结合书中的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生:我认为父亲可以留下这辆奔驰车,因为书中写道“我们家六口人全靠父亲一人维持生计,生活很拮据。”拮据指缺少钱,境况窘迫,本文指我们家生活很困难,在生活很困难的情况下,能得到一辆奔驰车无疑会缓解我家拮据的生活。所以,父亲可以留下这辆车。
生:我也认为父亲可以留下这辆奔驰车,因为文中写道“他梦寐以求的是能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汽车。”这说明父亲迫切希望得到一辆车,而中奖的这辆车正好满足了父亲的心愿,因此,父亲可以留下这辆车。
生:我反对,我认为父亲应该把这辆车还给库伯先生,因为文中写道“中彩的那张右上角有铅笔写的淡淡的K字。”“母亲告诉我:‘K字代表库伯,你父亲的同事
’通过这两句话,我们可以知道,中奖的这张彩票是父亲为库伯先生买的,因此,中奖的奔驰车应该还给库伯先生。如果自己把车留下,就是虚伪的表现,就有愧于同事和自己的良心。
生:我反对,因为文中说“过后俩人都把这件事忘了。可以看出,那K字用橡皮擦过,留有淡淡的痕迹。”通过这句话,可以知道,库伯已经忘了买彩票这件事了,所以,父亲可以把这辆车留下,而且,K字被父亲擦过,可以看出父亲也想把这辆车留下。
生:我不同意,如果父亲想把这辆车留下,就应该把那个K字擦得干干净净,而不是“淡淡的痕迹”。这说明,父亲非常想把得到的奖品──奔驰汽车据为己有,是想实现自己多年的夙愿,扭转家庭贫困的处境。但是,父亲又想到这张中奖的彩票不属于自己,中彩的奔驰车也不属于自己,所以,父亲想把车还给库伯。
生:我也认为父亲想把奔驰车还给库伯先生。因为文中讲到母亲常安慰家里人“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的财产”。这话出自母亲之口,在母亲眼里,一个人要诚实、守信用,不贪图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要诚实、守信用,这是比物质财富更加珍贵的财富。母亲是这样的人,这样教育孩子,父亲也应该是这样的人,因此,父亲想把奔驰车还给库伯先生。
生:我反对,我认为父亲可以留下这辆车,因为,文中讲到“可是,库伯是有钱人,我们家穷呀!”通过这句话,我们知道,库伯家有钱,他不会在乎这辆车,而我们家穷,这辆车对我们家是多么重要呀!即使父亲留下这辆车也是有理由的,也是理所当然的。
生:我有不同意见,留车还是还车与有没有钱没有关系,应该看中奖的彩票属于谁,是谁的就该给谁,而文中说道,这张彩票是库伯的,彩票中的奖也应该属于库伯,因此,这辆车应该还给库伯。
生:我也认为父亲应该把这辆车还给库伯,虽然留下车,能实现自己往日的夙愿,而且能使家里的经济状况大为改观,但是这样一来,后半生将会受到良心的谴责,精神上的折磨。如果把车还给库伯先生,自己今后的生活依然贫困,美好的愿望很可能成为泡影,但精神世界是轻松的、愉悦的、富有的,所以,父亲应该把车还给库伯先生。
(学生们就这个问题,围绕教材的内容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师:是违背良心把本应属于同事的奖品车留给自己,还是讲诚信,把梦寐以求的奔驰车让同事开走,这是父亲遇到的一个道德难题。你们通过读书,通过感悟文中语言、动作和神态的描写,揣摩人物的内心,各抒己见,理解得比较深刻。
……
这就是根据教材的特点、重点和难点,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生活实际出发,从整体着眼,以疑为主线的读思结合的方法,这符合学生阅读的心理过程,培养了“读则必思”的读书习惯,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加速了学生的内化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