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妨把两种写作分开来教分开来考
也许“生命写作”与“生存写作”本来是没有矛盾的,现在之所以出现了矛盾,是因为我们不知道,它们本来是不同的两回事
写作与阅读是不一样的,我们没有特别的原因也会有阅读行为,即所谓“休闲式阅读”,但除非我们有特别的需要,我们一般不会提笔“写点什么”。写作需要有比阅读更多的心理能量与外界动力,所以,生活中提笔“写点东西”的人,比拿起书看点什么的人少得多。
人们的写作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为了“交流”,目的在影响外界,比如科学家写论文,告诉大家新发现、新成果;新闻记者写报道,告诉别人事实、事件。写这样的文章,必须考虑读者的需要,最重要的是别人愿意接受、能够接受。另一种情况是为了“自我表达”,这种写作的目的不是影响外界,而是为了满足自我的某种内在需要。
人把自己的某种状态用语言文字写出来,人的内心就会发生某种变化,这是很奇妙的,既是语言的奇妙,更是人的奇妙。当然,既然写出来了,其实是有交流的功能、有交流的可能的,但写作者提笔之时,并不抱有“与人交流”的目的。
这两种写作方式,已经有很多人谈论过了。前者人们称之为“规范写作”、“为生存的写作”、“实用写作”、“交际写作”,后者人们称之为“自由写作”、“为生命的写作”、“理想写作”、“率性写作”。两种写作方式,从写作心理、写作行为、写作技巧,还有读者的选择、人们对它们的阅读期待以及社会效果来看,都是不一样的。同样,针对不同写作方式的写作教学,更有重大的区别,包括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标准等,都是不同的。
过去的写作教学,理论上混乱不堪,实践中南辕北辙,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区别这两种不同的写作方式。比如说,一段时期以来,许多人大力提倡写“放胆文”、“随便写”。其实“放胆文”、“随便写”的确可以让写作者达成表达自我的目的,但对于那些基于交流的写作,“放胆”、“随便”写出来的东西可能交流的效果并不好,或者达不到交流的目的。再比如,有一些教师认为中小学写作教学不需要教写作知识,因为好文章不是靠这些写作知识写出来的。好多大作家也说不出什么写作知识,但不是写出好作品来了吗?其实这个问题要辩证分析。有的人感觉到自己是“完全自由”的,是率性的,是不靠写作知识的,但实际上只不过是因为他熟谙“规范”,熟练到“感觉不到”有束缚的存在。对中小学生来说,他们还没有达到“熟练”的程度(如果真的达到了“熟练”的程度,那就不需要教了),他们有一个从“不熟练”到“熟练”的过程,这个过程,正是中小学要教的过程,而其起点,恐怕就是写作知识。只不过,对于“表达自我”的写作来说,这种写作知识更隐蔽、更内在、更精神化。还比如,一段时期以来,“写真情实感”的主张非常流行,这当然是一个非常好的主张,但它也只是针对“表达自我”的写作管用。只有对“表达自我”的写作来说,“写真情实感”才有如此重要的作用,而对于“基于交流”的写作来说,至少它不是最重要的。
现在,一些中小学甚至取消了写作课,以“日记”、“周记”代替系统的写作教学,理由就是写作是表达自我的,老师布置的作文题,离学生太远,与学生的自我离得太远,所以学生写不好,也不需要写。其实学生除了要写“表达自我”的文章外,肯定还要写“基于交流”的文章,日记、周记是不可能达到训练、交流的目的的。以上这些观点或主张都只适应“自我表达”的写作,只在“自我表达”写作教学中行得通、有效果,而我们却有意无意把这些当作中小学写作教学的“基本原则”,从而否定了中小学写作教学所需要的其他东西。当然,也存在另一方面的情况,即把一些实用写作、“交流性的写作”中所体现的规范、技巧绝对化,并拒绝、否定规范以外、技巧以外的一些感性的、偶然的东西对中小学生写作的重要意义,从而导致中小学生写作普遍的“偏枯化”现象,甚至扼杀了青少年的丰富想象力和情感价值。这种情况已经有很多人批判过了。
以上这两种情形,都源于对“两种写作方式”的混淆。区别开二者,按照二者的不同要求和规律进行教学,让它们各得其所,则是改变目前写作教学困境的一个前提条件。
表达自我的写作教学,首要是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自我内心,引向自我的反省。目前这方面的教学还很不够,教师们的教学大多指向“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实际上对于表达自我的写作教学来说,重要的是自我的观察、自我的体验,表达自我的写作,起点是“自我”,这一点必须要明确。照我看来,这是对传统写作理论的一种突破。传统写作理论的核心是“反映生活”,反映论的写作理论是指向外界的,表达论的写作理论是指向内心的。其次是要引导学生关注语言文字的内涵意义、体验意义和个性意义。语言文字的意义其实可分为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公共意义,它往往由公众共同确定并在公众中交流,另一个层面是个体意义,它往往由个人确定并供自我体验和鉴赏。传统写作教学对语言文字的个体意义重视不够,而在“表达自我”的写作教学中,它变得非常重要。
“基于交流”的写作,重要的是从读者出发。如果说,对自我的观察与自省关键是一种态度,它决定于内心生活的丰富程度,那么,“从读者出发”就不仅仅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技巧。这个过程,相对于自我的表达,要困难得多。克服这些困难的主要办法,是对这个过程的各个阶段的基本操作规范和技巧,逐项进行专门训练。
当然,谈中小学写作教学问题,总是离不开高考这个坎。高考的问题解决不了,任何设想的可操作性就受到了限制。我的解决方案是:既然是两种不同的写作方式,那就分开来考。一方面考题明确对写作方式的要求,另一方面在评价上设置两套不同的标准分别予以评分。
过去我们在高考作文评价标准上有很多争论,其实有些观点就是把甲写作方式的要求用到乙写作方式上去了。比方说对高考作文思想内容的要求,一方观点认为应该淡化,不应苛求;另一方观点认为思想内容非常重要,不应淡化。其实对于表达自我的写作来说,重要的是对自我思想情感的观察与体验,这种观察与体验的水平,表现在文章里也就是文章的思想内容,因此文章的思想内容表现着作者的写作水平,是作者写作水平的重要体现,理所当然应该纳入评分标准。但基于交流的写作,重要的不是观点的高低,重要的是作者根据不同的写作目的、根据读者的不同特点和需要,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调整与组织,用适宜读者接受的表达形式表达出来。评分的重要参考因素是文章的表达技巧,而所持观点立场,显然是次要的。实际上,如果是明确的“基于交流”的写作,出题者根本就不应该出容易出现观点歧意的写作题目。
把两种写作方式分开来教、分开来考,这就是我提出的化解“为生命写作”和“为生存写作”的矛盾的法子。实际上,也许它们本来是没有矛盾的,现在之所以出现了矛盾,是因为我们不知道,它们本来是不同的两回事。(作者为上海洋泾中学校长,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