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翻译 语文 语文知识 课外知识 误“标”为“点”何时休

误“标”为“点”何时休

课外知识   2025-01-22

误“标”为“点”何时休

引号和书名号(标号)使用在并列的成分之间,常常不打顿号(点号),似乎已经约定速成,教材、报刊屡见不鲜。如:

例1.在古代,我国没有极光这个词,所以根据极光不同的形状差异分别加以称谓,如叫做“天狗”“刀星”“蚩尤旗”“天开眼”“星陨如雨”等等,它们大部分散落在史书的星象、妖星、异星、流星、祥气的记载中。(高语试验修订本第二册P16)

例2.从前做诗文的人都倚靠《文料触机》《幼学琼林》《事类统编》之类书籍。(高语试验修订本第二册P57)

例3.(袁振国)主要著作有:(此冒号亦多余)《教育改革论》《教育政策学》《对峙与融合——世界教育改革》《当代教育学》《教育研究方法》《中国教育政策评论》等。(《江苏教育》2001年第3期P10)

例4.“摊”“撮”“抢”“扯”“裹”“塞”“抓”“捏”“转”“哼”等一系列动词,仿佛电影镜头,把这个刽子手的凶残暴虐揭露无遗。(《语文教学通讯》2000年24期P24)

至于教材编者,这种情况则一律不打顿号。如:

例5.熟读课文,并背诵《〈论语〉十则》《扁鹊见蔡桓公》和《诗五首》。(初语试用修订本第一册P126)

例6.“夫”“盖”常表示发语,“者”“也”常表示提顿,“耳”“而已”常表示限止,“得无”“无乃”常表示推测、反问,等等。(高语试验修订本第二册P87)

蔚为壮观的是同篇文章中,这种情形时打顿号时不打。如:

例7.他的另一部学术著作《管锥篇》(1979)富有辨伪和辩证精神,对《诗经》《易经》《老子》《左传》《史记》《楚辞》《太平广记》《全上古三国六朝文》等古籍,不仅突破了许多人文科学的领域,……钱钟书的学术著作除上述几种外,尚有《十六、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1943年《北京图书馆刊》英文版)、《旧文四篇》(1979)、《也是集》(1984)等。(高语试验修订本第二册P44)

例8.有的反义词表示的意义不是相反,而是相对,如“黑”和“白”、“甜”和“苦”、“上”和“下”、“大”和“小”,等等。……“对歌”与“悲叹”“笑脸”与“哭脸”“富裕”与“贫穷”“康健”与“疾苦”“智慧”与“愚昧”“友爱”与“仇杀”“生”与“死”“快乐”与“悲哀”“明媚”与“凄凉”等词语,孤立地看,有些词并不是反义词……(初语试用本第一册P225—226)

更为可笑的是,这种情形同一句子中用引号、书名号时不打顿号,不用时立即就打,如上文例1和例6;更有甚者,最后两个并列成分之间用了连词“和”,而前面也不打顿号,如例5。下面一例更有意思:

例9.比如说“烟”,它的直指的意义,凡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只是它的联想意义迷离不可捉摸,它可以联想到燃烧弹、鸦片烟榻、庙里焚香、“一川烟草”“杨柳万条烟”“烟光凝而暮山紫”“蓝田日暖玉生烟”……种种境界。(高语试验修订本第二册P56)

前面的并列成分不是引用,打着顿号,一到引用打了引号,就不打了!是何原因呢?难道前面几个并列的成分间需要停顿,后面几个引用的就不需要停顿吗?

显然,在一些作者甚至教材、报刊编辑的眼里,这些并列成分,引号、书名号在标明引用、书籍的同时,已经起了间隔作用(成分间不会混淆),应该有停顿了。其实不然,标号只起“标明”的作用,如引号主要“标明”所引内容是引用,书名号主要“标明”所括内容是书籍或报刊,并不标明语气、停顿。只有点号,才表示语气、停顿作用,如顿号就表示并列成分及其他较短间歇的停顿。事实上,我们在读这些并列的成分时,都是按顿号的要求停顿了的,而且头脑中还在这些位置上反映出了顿号的形状。这些顿号怎么能少呢?

一些权威性的著作和报刊,这方面就做得非常标准。如:

例10.有关部门要办一份面向全世界高中学生的周报,这份周报将开辟“国际风云”、“文学园地”、“科技苗圃”、“影视世界”、“球迷信箱”、“师生论坛”、“校园风景线”等专栏。(上海2001年春季高考题,载《语文学习》2001年第2期P47)

例11.所订的,大多是电视周报和家庭保健类,合起来不到10%的人订了《小小说选刊》、《演讲与口才》、《杂文报》、《读者》等文化气息较重的报刊。(朱华贤《语文教师读书现状的调查与对策》,载《语文学习》2001年第2期P17)

误“标”为“点”今日休!

点击显示
【误“标”为“点”何时休】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mip.zidianfy.com/yuwen_28177/
课外知识推荐
热门课外知识推荐
  • 课外知识
  • 综合知识
  • 基础知识
  • 文言知识
  • 文学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