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作文是学生自己练出来的
学生的作文不是老师改好的,而是自己在练习中通过体验提高的。在作文训练中,观察与积累的训练、联想的训练、想象的训练、分析的训练这几个重点抓好了,学生就有可能进入爱写、会写和愿写的境地。
问:对大多数中学生来说,写作文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般来说,学生是“不爱写”的多,还是“不会写”的多?原因究竟是什么?
答:说真的,要说学生爱写作文,十个中间怕只有两三个吧。写作文,是件伤脑筋的事,如果不是因为要考试,因为升学考试的语文试卷上作文的分数还占得不少,谁才高兴去写它呐?但是,也正是因为如此,因为高考,因为作文如果写得不好会影响升学,所以,学生们也就不得不硬着头皮去写。但这决不能说是“爱写”,而是“不得不写”。不得不写,如果会写,倒也是省心的事儿。现在的问题是,不得不写而且又不会写,写不来,问题就大了!
怎么会写不出来呢?一是写的机会少,平时的练习太少,真要写时,就会“落笔如有千斤重”,难哪!更重要的是,写些什么,怎样去写,往往找不着门道儿,如果老师指导不到点子上,学生在写作文时,更是如坠入云里雾中了!
问:在您看来,学生作文薄弱的环节有哪些呢?
答: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作文的过程,是一个“双重转化”的过程。什么叫“双重转化”?譬如,要让你在作文里记一件事情,那就首先得从生活中寻找事儿,然后将生活中发生的事儿客观地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这是第一重转化,就是从外界“事”,转化到头脑里的“意”。头脑,好比是个储物的仓库,仓库里货物充裕,写作时就会有话可说,头脑里空空如也,写作时就会东拉西扯,胡编乱造。但是,头脑里的“意”,要变成纸上的“文”,还得有一重转化。怎样构思,怎样立意,怎样将头脑中的材料进行剪裁、加工、组成一个整体,怎样遣词造句,这就是第二重的转化要考虑的问题。
我个人认为,这双重转化,都要认真地“抓”,去“促”,但对于广大学生来说,抓好第一重转化更为重要。或者说,现在有很多同学,由于没有重视这从客观的“物”、“事”、“人”到头脑中的“意”的这个转化,因而头脑中比较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他们去完成那个第二重转化,怎么成呢?而现在在不少语文课上,对于第一重转化往往缺乏重视,而对第二重转化,则从纯技巧的角度搞得过多。结果,写出来的作文,往往时有架子而无血肉,有躯壳而无灵魂,有华丽、时髦的“外衣”而缺乏鲜活灵动的生命,作文,也就很难达到要求了!
问:之所以只能写出无血肉、无灵魂、无鲜活灵动生命的作文,是不是跟学生的阅读有关呢?
答:关于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前人有数不清的论述,许多名家也用自己的实践提供了非常有说服力的例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等等,说得非常明白。朱熹写过一首《观书有感》的七绝:“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将书比作“半亩方塘”,把书中的知识营养比作“天光云影”,指出许多优秀的读物由于有“源头活水”,因而清澈可爱,使人得益。对于写作来说,读书,当然不是写作之“源”,但我们从许多优秀的作品的阅读中,能获得思想上的教益和写作技巧上的借鉴。语言文字方面的丰富,特别是从一些名家名作中,我们还可悟出名家们是怎样用自己的创作实践,来完成写作的“双重转化”,这将是一种最大的收获。
古人曾把阅读比喻为“销铜”——将铜熔化,把写作比喻为“铸器”——用熔化的铜浇铸铜器,这也从一个侧面道出了阅读与写作的辩证关系。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应用,我主张中学的语文教学,要“以读带写,以读促写,读写结合”,也就是希望把读写二者结合得更加紧一些。但是,现在的中学生,名篇名作看得不多,一是因为没有时间(许多时间被完成各门功课的大量作业占去了),二是觉得阅读名家名作对自己的写作帮助不大,还不如去看同龄人的作文,看看那些“优秀作文选”来得管用。其实,这种看法比较短视,比较片面。须知许多中学生优秀作文之所以能够写成,是离不开平时对名家名篇的阅读的。“取法乎上,仅得其中”,把名家名篇搁置在一旁而去读学了名家名篇之后的“产物”,结果岂不是“等而下之”了?有些同学阅读同龄人的作文,美其名曰“参考参考”,实际上是想来个变相的“拷贝”,那就更不应该了。这样的阅读,弊大于利,还不如不读。
问:据我所知,您也编过一些中学生的优秀作文选,比如,《方老师教作文》、《特级老师教你作文上台阶》等。您认为中学生应该怎样从作文书中获益呢?
答:写好作文离不开阅读,但仅靠阅读也是写不好作文的。我们编“教你作文上台阶”这样的书,一是想与中学高年级的语文教学同步,体现出作文教学的“序”,而不是将一些优秀的作文搜索在一起完事;二是按照序列对于各类作文的写法有简要的提示,以帮助读者掌握要领;三是提供的作文“样品”,每一题都有A、B、C三种,水平高低不一,以便读者在比教中鉴别,在鉴别中取长补短;四是对学生的例文都写有眉批总批,简要地点明优点和缺点,并提出改进的建议;五是每一单元提供作文题供读者使用。
我们希望这样的作文书,能真正起到供学生“参考”的作用。希望学生按照这套书去训练,就有可能一步一步登上作文的高一级台阶。
问:应该说每个语文老师都在琢磨怎样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您认为要引导学生爱写作文、会写作文、乐写作文、写好作文,教师应有怎样的理念?关键何在
答:在中学阶段,作文,只是一种练习,它与数理化的作业,与美术的素描速写训练、唱歌的视唱训练等等在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为此,不宜用评价成人公开发表的作品的标准套用于学生作文。作文训练,是一种写话训练,这种训练,要突破读、写分离的现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拿出课时,进行这方面的训练。这种课的价值不低于阅读教学,但现在的作文指导课不理想的多,往往是出题目、定要求、设模式,让学生当堂完卷。要改变这种状况,作文训练课要在促进与引导上下功夫。
作文还要让学生多写。学生的作文不是老师改好的,而是自己在练习中通过体验提高的。我曾用每周一节课给学生进行这种训练,学生颇有兴趣,不少人作文兴趣大增。一个学期下来,我从学生所写的作文中挑选了一部分,编成《我最得意的作文》(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我现在要求学生每天用15分钟写作,搞了个“每日写作900秒”,学生只要将自己每日所见所闻所感写下来就完成任务,效果非常好。
作文,有时写真人真事,有时按提供的材料进行,有时还要求虚构,这三种作文都要练习。在练习过程中,进行观察与积累的训练,进行联想的训练,进行想象的训练,进行分析的训练,是几个重点。这几个重点抓好了,作文的“双重转化”的第一重转化就能较好地完成,学生就有可能进入爱写、会写和愿写的境地。
作者简介:方仁工,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上海市中学语文教学与研究会会长,上海市市北中学名誉校长,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兼职教授。著作有《耕耘散记》、《方老师教作文——作文不难》、《方老师信箱——写给中学生的心里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