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语文—— 词两首(《如梦令》《渔歌子》)教学设计
9.词两首(《如梦令》《渔歌子》)
重点、难点:
1. 什么是词?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从配音乐这一点上说,它和乐府是同一类的文学体裁,也同样是来自民间文学。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可以配上乐曲歌唱。词的句子有长有短,因此又叫长短句。其实,词起初叫做曲、曲子、曲子词。简称“词”,又名乐府、近体乐府、乐章、琴趣,还被称作诗余、歌曲、长短句。
2. 词的分类:词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1)小令;58字以内为小令
(2)中调;59~90字为中调
(3)长调。91字以上为长调。
3. 词牌和题目:词的标题和词牌有着严格区别,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例如《沁园春·雪》这首词,“沁园春”是词牌,“雪”是词的标题。《卜算子·咏梅》这首词,“卜算子”是词牌名,“咏梅”是词的标题。《如梦令》是词牌,《渔歌子》是题目,咏打鱼。
4. 《如梦令》
(1)作者:李清照(约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是诗、词、散文皆有成就的宋代女作家,但她最擅长的、成就最高的还是词,是“婉约派”的代表词人。
(2)译文:
时常记得出游溪亭,一玩就玩到日黑天暮,
深深地沉醉,而忘记归路。
一直玩到兴尽,回舟返途,
却迷途进入藕花的深处。
大家争着划呀,船儿抢着渡,
惊起了满滩的鸥鹭。
(3)大家一起读一遍这首词,这首词所叙述的事发生在哪一个季节?
从“藕花深处”可以判定是春末夏初。
它是词人当天写的吗?
从“常记”一语可以看出已经隔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为什么词人经常想到这件事呢?
有趣,值得回味。
注意:第五句连用两个“争渡”,这叫什么句式?
叠句。
(4)这首词记的是女词人的一次郊游,是她独自去的吗?
从“争渡”一语可以看出,还有她的许多同伴。
为什么要争渡?
“误入藕花深处”。
为什么会“误入”呢?
因为“沉醉”。
还有别的原因没有?
这是一次泛舟出游,目的地是溪边的亭子,可见周围是水乡,水路纵横。
什么时候发现“误入”的?
沉醉中发现周围净是藕花想到来时没有经过这个地方,这才大叫起来:错了!错了!
既误入,慢慢划出去,不也行吗?
不行,已是“日暮”时分。
你能想象出“争渡”的情景吗?
从“惊起一滩欧鹭”可以想见浆声、水声和少女们的笑语喧哗声一时并作,酒意也消失了。
(5)小结:
这首词构思巧妙。从“沉醉”一语可以看出,女词人和游伴们在溪亭里曾举行过一次时间不短的郊宴,一边说笑、行酒令,一边喝酒,充满了欢乐的气氛,直至夕阳在山才匆忙上船。但词中却略去郊宴不写,而只写归途,甚至连归途也没有写全,至“争渡”“惊鸥鹭”便戛然而止。这是因为由于误入而群起争渡是这次郊游中出乎意外的一个高潮,用这个典型细节能更鲜明、更集中地表现少女们天真活泼的性格和热爱生活的感情。
(6)李清照词风婉约,她的艺术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善于抒情造境。她善于把强烈的感情熔铸在艺术形象里,造成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她还善于从描绘一段情节、一个思想曲折中,显示出感人的意境来。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等。
②造语浅显新奇。李词语言既浅显自然,又新奇瑰丽,富于表现力。她的词用典不多,却善于运用口语、市井俗语,使词写得明白而家常。词的音节和谐,流转如珠,富有音乐美。如“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等。
5.《渔歌子》
(1)作者:张志和(约730~约810 )唐代诗人。字子同,初名龟龄,兰溪人。张志和博学多才,歌、词、诗、画俱佳。
(2)译文:
西塞山,青又翠,白鹭展翅飞,
桃花红,江水碧,鳜鱼正肥美。
头顶青箬笠,身披绿蓑衣,
斜风细雨迎面吹,钓鱼的人儿不想归。
(3)赏析:这首词通篇二十七字,有山、有水、有飞鹭和肥鱼,还有斜风细雨,更有那优游自在的渔父。词人藉渔父寄托自己的情怀,而渔父又是被安排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之中。恰是江南春色方浓、桃花春汛泛起时,头戴“青箬笠”、身披“绿蓑衣”的渔父,高处有从水田飞入上空的白鹭鸶,低处有落英缤纷的春水绿波,更有能引起人们鲜美味觉的大口细鳞的肥嫩鳜鱼,鹭在飞,水在流,鱼在泼刺地嬉逐,水映桃花而红,桃花因水而湿。人、花、鱼、鹭,一切都被斜风细雨所笼罩,天地万物浑然一体,显得那么的新鲜、清丽、秀润。好一幅水墨淋漓的“烟波垂钓图”。
词人当时正是被眼前的景物所吸引,由此而产生了自然、淳朴的意趣,不愿离开这一个魅人而又宜人的境界的深情。“斜风细雨不须归”,对渔父说来,不正是他对美的发现、对美的执着追求么?在斜风细雨中,张志和体验到鹭鸶的飞翔更飘逸,漂流在水里的桃花瓣格外鲜妍。在这样优美的环境中垂钓,渔父的心情,就不只是为美而陶醉,更为眼前的优美画境而坚定了意志,不仅不思归,而是更进一步的“不须归”了。张志和所执着的已经不是垂钓,而是作为词人内心的自白——“我决心以山水之间的自由自在的生活终老”。这显然又是画中之诗,隐伏在西塞山前空间结构背后的时间潜流,悠悠地但终于又是深稳有力地荡漾着的感情波澜。可见,张志和的淡泊逸致不是诉诸直接咏怀,而是寄情于景,以画入词。词人而兼画家的张志和,把高远的情思化为清空的意境,把质朴的语感提炼为脱俗的意趣,从而使他的词作形成独树一帜的高蹈风格。正因为张志和与世俗相忤,所以才能从大自然中觅取心灵滋养,从而陶醉于清山秀水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