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翻译 语文 教案教学 教案设计 《乌鸦喝水》

《乌鸦喝水》

教案设计   2025-01-05

实录

(教师展开一幅放大的课文中的第三幅插图)

师:请小朋友看这一幅图画着什么?它在做什么?

〔充分发挥课文有插图的特点,提供学生说的机会〕

生:图上画着一只乌鸦。乌鸦在喝瓶子里的水。

师:谁能用一句最简短的话,说出这幅图画的意思。

生:这幅图画着一只乌鸦,它口渴了,把嘴伸进瓶子里喝水。

师:再简短一点。

生:画着一只乌鸦在喝水。

师:再简短。

生:乌鸦喝水。

〔看图说见解,训练概括能力,发展语言〕

师:对!乌鸦喝水。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小朋友们想不想知道?

生:(集体)想!

〔让学生看图归纳图意,点出课题,导入新课,很有新意。把观察、思维、说话训练有机结合,激发了儿童的学习兴趣。〕

……

师:说说“喝”的字形。

生:喝字是左右结构,左边“口”字,右边上面是“日”,下面是撇,横折钩,小“人”在里边,竖折来关门。(曷)

师:为什么“喝”字是口字旁?

生:因为喝水用口喝,所以喝字是口字旁。

〔诱导学生把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把话讲完整〕

生:“渴”字和“喝”字,字形相近。

师:口字与渴字都读第三声,连在一起怎么读?

生:前边的口字读得像第二声,口渴。

师:请这一行小朋友朗读第一段。

(学生按顺序朗读)

师:乌鸦到处找水喝,“到处”是什么意思?

生:“到处”就是每个地方。

生:“到处”的意思就是处处。

生:“到处”就是四面八方。

师:几个小朋友回答得不仅对而且好!乌鸦找到水了吗?我们学习第二段课文。

kě hěn zháo bàn

(教师在田字格中写可很着办指导学生学习“很”字,注意书写笔顺。“着”字与“看”字比较字形。“可”字和“办”字要求学生自己想法记住。要求每个学生在生字本上写这四个字)

师:请小朋友用“很”字“开火车”组词。要求后一个同学组的词和前一个同学组的词的意思要相反。

生:很大。

生:很小。

生:很高。

生:很低。

生:很香。

生:很臭。

……

〔让学生边朗读边说话,在课文的语言环境中进行字的音形义教学和词句训练,为学生的说留有充分的余地。〕

师:请小朋友顺序朗读第二段课文。(学生按要求一个个读课文)

师:请大家看书上的第一幅插图,仔细观察乌鸦的表情。想一想它喝不着水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学生看书中插图)

生:天气很热……

师:你怎么知道天气很热呢?

生:从图上看出来的。天上只有一朵白云,太阳红红的,说明天晴、很热。

师:好!往下说。

生:乌鸦的眼睛睁得大大的,两只翅膀紧紧地抱住瓶子,两条腿伸得直直的,乌鸦喝不着水时心里是很着急的。

(教师范读第二段课文。然后指导学生朗读。学生读得流利、有感情。)

师:乌鸦找到水了,又没喝着,课文里用了一个什么词来表达这个意思?

生:课文里用了一个“可是”。

师:为什么要用“可是”呢?

生:乌鸦找到了水,又没喝着,就用“可是”。

师:好!乌鸦喝不着水,怎么办呢?

páng biān

〔指导学生学习生字:旁边后指名朗读第三段课文,这时有学生举手发言〕

师:××你有什么问题?

生:老师,乌鸦不是人,为什么会想办法?

〔听课教师议论:问得好!〕

师:这个问题问得好!谁能回答?

生:这是一个童话故事,就像老师给我们讲的《狐狸和乌鸦》的故事一样,是人们想象出来的。

〔听课教师啧啧称赞〕

〔教师善于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语,抓住学生发言中的思维动向,因势利导,精心设问。教师“引”,学生“发”,广开学生言路。〕

师:乌鸦想了一个什么办法才喝着水的?请小朋友们看第二幅插图。

〔学生看第二幅插图〕

师:大家读第四段的第一句。

(学生读)

师:再看第三幅插图。

(学生看图)

师:请小朋友想一想,乌鸦把石子放到瓶子里,为什么就喝着水了?

(学生各抒己见。有一学生举手)

师:×××你有什么问题?

生:老师,把小石子放到瓶子里,瓶子里的水真的会升高吗?

〔只“引”不“逼”,让学生质疑问难〕

(教师拿出准备好的教具棗盛有水的瓶子和一些小石子)

师:××小朋友爱动脑筋,问题提得好!老师要给你们做个小小的实验。好,就请××来

做。

(老师当众滴了几滴红墨水在瓶子里,让大家看清水位的高度。学生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地放到瓶子里,水慢慢地升起来了。)

师:谁知道水为什么会升起来呢?

生:因为石子比水重,石子放到瓶子里就把水的地方占了,水就被挤得升起来了。

师:××回答得很好!请大家读一遍课文,要用心记住今天学习的生字和新词,要读出乌鸦先“焦急”后“高兴”的心情来。

(学生齐读课文)

师:请××小朋友再读一遍课文。

师:读得很好!小朋友们喜欢《乌鸦喝水》这个故事吗?

生:(集体):喜欢!

师:为什么喜欢?

生:乌鸦会动脑筋,想办法喝着了水,我喜欢这个故事。

〔教师根据课文内容和儿童认识规律,引导学生开动感觉器官(眼到、口到、耳到、手到)和思维器官(心到),亲自实践,提高认识,理解了课文的中心。〕

生:《狐狸和乌鸦》里的那只乌鸦只会听好听话,不动脑筋,上了狐狸的当,我不喜欢它。

师:今天小朋友们学得很好!学了这篇课文,使我们懂得了: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肯动脑筋,就能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论文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它不仅关系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而且直接影响到学生认识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发展。“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的宗旨,就是要充分发挥汉语拼音的多功能作用,挣脱“先识字,后读书”的束缚,重视发展儿童语言,充分调动儿童阅读的积极性,满足他们对阅读、写作的渴求。这一变革,是符合儿童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规律的。那么,作为实验教师,怎样改革阅读教学,顺应这一变革呢?下面谈谈我的一点有益的尝试。

一课堂“留有余地”,加强说的训练

阅读教学中存在着“重写轻说”的倾向。有人认为“口说为虚,动笔是实”,所以,在阅读教学中的“练”,总是要落在动笔写上。这一认识,随着近年阅读教学改革的进展,正逐步转变。因为在现代社会里,由于传声技术的迅速发展,口头语言运用越来越广泛。过去许多靠文字传递的信息现在都用声音代替了。一个人说话的技能技巧直接影响着工作的效率。基于这种认识,许多先进国家的语文教学都把说的训练当成一项重要的任务。一位教育学家曾指出:“说话训练旨在培养青少年用母语说话的能力和熟练技巧。并使其有助于青少年个人的发展,大大促进他们的交往能力和在政治生活中的活动能力。”还说“(青少年)在政治、经济和科学方面的交往能力,除了专业知识外,不仅以语言知识而且特别是以说话能力和本领为前提的。”因此,“说”是小学生语文诸能力中很重要的一种能力,说与写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我在“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阅读教学的起步阶段,就把正确处理“说”与“写”,作为改革的重点。六七岁的儿童正处于口头语言发展的最佳期,他们受外界影响快,记忆力强,语言思维发展迅速,因此,我把加强说的训练,作为上好阅读课的重要内容。在讲读课、说话课的时间安排上“留有余地”,创设儿童口头语言训练的情境,最大限度地给儿童提供说话的机会和场所,让他们扎扎实实地把说话基础打好。

(一)课堂上学生说话和回答问题的时候,我注意让他们把话说清楚,讲完整,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能说的话,我尽量耐心地让他们说,诱导学生把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一句一句地教他们把话讲完整。

(二)充分发挥课文特点,指导学生进行说话训练,教材中有大量可供多角色朗读的课文,角色间的对话丰富多彩。抓住这一特点,我除了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外,更着重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对话练习。例如教学《狼和小羊》、《小马过河》、《小公鸡和小鸭子》等课文时,我概括了以提示语位置划分的对话四种基本形式,让学生进行练习时不强求一字不漏,鼓励用自己的话说,克服背诵课文语句,从小训练学生边想边说的习惯。

教材中有相当篇幅的看图学文和加插图的课文。这是课文的另一特点。看图说话是一种最容易引起学生兴趣的说话训练。我十分珍惜这类课文为学生提供的说话机会。教学过程中,我总要让学生先观看图画,有时让学生照图讲述,有时我提出具体说话要求,或请一个学生讲全过程,或按故事时间、空间和发展顺序让每个学生讲述一部分,然后再串连起来。学生按图画内容坦率地说出自己的见解,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和语言,提高了说话的能力。

(三)充分运用课文提供的条件,进行必要的讲述训练。教材中绝大部份都是记叙人和事的课文,语言凝炼、生动形象,与学生生活比较贴近。在学懂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不重复课文中的原句,用自己的语言,抓住课文中的主要内容来讲述。这样的训练,可以用课文中的书面语言促进学生口头语言的发展,逐步培养学生能够有条理地说好一段话,清楚、完整地讲述一件事。

二师生“穿针引线”,广开学生言路

阅读教学,教什么、学生学会什么是有根据的,这个根据就是课文。而每一篇课文,尽管表达形式各异,但总有一条线索。这条线索就是课文的纲。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要把学生的思路引导到这条线索上去,紧紧把住它,把课文学活。备每一课时,我都认真钻研教材,抓住课文的线索,把儿童的思维和语言引到点子上,然后再发散开来。努力做到“捕捉中心,把握整体,沟通思路,明了部分”。立足于教师“引线”,让学生自己“穿针”,即教“引”,而学“发”。要达到上述目的,在实际教学中,言路的“广”与“窄”影响很大。于是我就注意在“广”字上下功夫,就是必须照顾到要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机会,真正做到各抒已见。我的具体做法是:

(一)改变课堂教学结构

改变课堂教学结构,使之有利于对儿童进行说话训练,有利于培养儿童初步的学习能力。

我组织学生应用汉语拼音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一般经过三个环节。

1.应用汉语拼音疏通文字,扫清障碍。我要求学生自读课文时一定要注意音节和汉字对照,发现错的声、韵、调立即订正,这样既能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良好习惯,又能正音学好普通话。

2.读文解题。教学《找骆驼》一课时,我问学生:“从课题上看,这篇课文主要讲什么?”大家七嘴八舌议论开了,最后一致同意这篇课文是讲怎样才能找到骆驼。因此课题中的关键词是“找”。接着我引导学生紧紧围绕“找”学懂课文。

3.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迅速捕捉中心。在解决这一问题时,老师不要定“框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回答。老师要尊重学生,认真听取他们的发言,并及时加以指导,仍以《找骆驼》为例,我问学生《找骆驼》这课书的主要意思是什么?学生甲回答说:

“这课书是讲商人在老人的指点下去找骆驼的事。”我接着又问:“老人没有见过商人的骆驼,为什么能指点商人呢?请同学们说得完整些。”这时同学乙抢着回答说:“通过记叙商人在老人的指点下去找骆驼这件事,说明了老人随时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并且动脑思考问题,所以能指点商人去找骆驼。”同学丙补充说:“老人就像《密蜂引路》里的列宁,我们也要像他那样从小养成认真观察事物的好习惯。”阅读中经常进行这样的说话训练,有利于发展儿童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

(二)只“引”不“逼”,让儿童质疑问难

儿童在阅读课文时,在教师引导下,如果能自己发现问题。提出疑难,说明他思维活跃起来了,这样才能把课文读懂。教师不要一味的“逼”学生答问。如:教学《被饿死的猫》一课时,我首先“引”了一下:“从课文的题目你想到什么?罗雷小朋友经过思考提出:“这篇课文不好,猫的本性就是捉老鼠,不会被饿死的。”我没有马上表态,只“引”大家对罗雷提出的问题发表看法,经过讨论,弄清楚了课文是一篇童话,用“假设”的方式说道理。学生不仅读懂了课文,对童话的表现手法也领悟了。

(三)精心设问,引起争论,发展求异思维

阅读教学中教师提问要注意启发性,善于调动和保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如教学《牧羊人和狼》一课时,我只向学生发了一问:“如果你是牧羊人会怎么办?”问题一提出,学生们争先恐后,讨论得十分热烈。绝大多数小朋友说如果自己是牧羊人,一定不轻信狼的话,要仔细,调查弄清羊死的原因。有的小朋友甚至说要像电影上的大侦探波洛一样,把狼的诡计戳穿。儿童思维各异,而殊途同归,达到了教学目的。

(四)善于捕捉课堂教学中的主要矛盾

教师在课堂上,要十分注意学生的思维活动状况,抓住学生思路能否畅通的关键,即主要矛盾。让学生无拘无束地各抒己见,解决矛盾,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比如教学《飞行员的背心》一课时,学生对“橙黄色的背心”疑意重重。提出在海水中“白色”、“鲜红”等也很显眼,为什么专用“橙黄”?我是可以立即解释的,白色易和海鸟,如海鸥混淆;鲜红易和水上浮标混淆等等。我没有轻易回答,我认为学生不甚理解的主要矛盾在于“保护色”。

保护色有两个作用,其一是显,其二是隐;有自然状态和人为规定两类。对六七岁的儿童不能光用讲道理来解决。我就提出“保护色”来让学生发表见闻,他们争先恐后发言:交通警蓝上衣上的袖套,红白相间的标杆、各色指示灯、草绿色军装,鸟的羽毛颜色等等。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这样既让儿童进行了从一般到个别的演绎推理的思维训练,又使道理化难为易,提高了他们的认识能力。

总之,在阅读教学的改革中,要逐步克服重写轻说的倾向,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广开言路,让思维之路畅通,课堂里的气氛就会活跃起来,学生才会在书声琅琅,各抒已见,议论纷纷的环境中养成多语善言,熟读精思的习惯,使学习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和发挥。

点评

识字、听说、阅读……头绪纷繁的低段语文教学,如何有机结合进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王汝珉老师在《乌鸦喝水》一课的教学中做了有益的尝试。

一、激发儿童学习兴趣。让儿童主动学习,勤思、多想、乐说,是提高儿童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王老师抓住儿童思维直观形象向抽象思维过渡以及胆大爱说的特点,利用色彩和形象十分鲜明的自制挂图,开篇就引导儿童看图观察、训练用最简炼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点出课题“乌鸦喝水”。接着用“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问题,激发儿童,让其在好奇和欲说的心态中学习课文。王老师抓住儿童模仿性强的特点,通过表情范读代替乏味的讲解,以指导朗读。要求学生边读边体会乌鸦喝不到水时焦急不安和喝到水时轻松愉快的不同心情,读出感情色彩。同时不断变换朗读形式。整个教学过程棗识字、看图、说话、学文,教得轻松,学得主动,智力发展,能力培养贯穿始终。

二、激励儿童质疑问难。爱因斯坦说过:“对真理的追求比真理的占有更重要。”一个人智力的后天发展,体现在能否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王老师抓住低年级儿童爱提问题这个思维发展的特点,重视儿童的质疑问难,广开言路,注意保护他们的积极性。由于老师的激励,儿童提出了一连串问题。其中“乌鸦不是人为什么会想办法?”“把小石子一个一个放到瓶子里,瓶子里的水真的会升高吗?”这两个问题很关键。王老师抓住不放,引导儿童运用学过的知识,自己讨论解决这一个问题。后一问质疑的儿童自己动手,为大家作水位升高的实验,来巧妙地解答。这时,儿童的求知欲似乎得到了满足,其实不然。王老师为进一步激励儿童质疑问难作示范,又主动提出了“石子放到瓶里,瓶里的水为什么会升高呢?你遇到这种现象吗”的问题,孩子们讨论开了,很快得出了结论。儿童的思维和语言在质疑问难与运用知识、动手实验、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了发展。

三、综合训练培养能力。长期以来,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着重“文”轻“语”,重“写”轻“说”的弊端。王老师克服了这种倾向,重视对儿童说话能力的培养,有机地把说话训练与语文的各项基本功训练综合起来进行。既训练学生认真地听,边听边想;又训练学生大胆地说,说的内容来自观察,观察了要思考。观察生活说话,就是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说话能力的综合训练。说的训练又和读写训练紧密结合。为通过语言环境对形近字“渴”和“喝”进行辨析,用字义作为分化音、形相混的手段。学生在说话训练中运用了平时阅读中积累的词汇。王老师在教学中及早地把说和写联系起来,以利于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的互相促进,统一发展。

点击显示
【《乌鸦喝水》】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mip.zidianfy.com/yuwen_286747/
教案设计推荐
热门教案设计推荐
  • 教案设计
  • 教学分析
  • 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