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翻译 语文 教案教学 教案设计 谈高中语文新课标的文化观

谈高中语文新课标的文化观

教案设计   2025-01-11

摘要:高中语文新课标凸显了语文课程的文化特性和文化功能,形成富有开放性和时代性的文化观。本文试从文化心态的转变、师生关系的重新定位、语文教材的文化性追求以及语文课程的文化研究方法等维度加以探讨和阐释。

关键词:高中语文新课标;文化观;语文课程改革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适应语文课程改革和发展的时代要求,在继承《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础上,进一步彰显了语文课程的文化特性和文化功能,形成了其新鲜的、开放的、富有时代气息的文化观。在多元文化共场、碰撞、交融的语境下,对其要义加以梳理、探究与整合,将有益于高中语文新课程的深化改革和发展。

第一,文化心态由保守走向开放。百年来的文化论争存在着一种二元对立的倾向,即文化保守主义和文化激进主义,这两种文化观各执一端,其偏颇显而易见。在文化纷呈的新世纪,形成良好的文化心态是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组成部分,保持一种开放的文化心态,是语文教育与世界教育保持同步发展的一个重要保证。基于此,普通高中新课标旗帜鲜明地高扬了这样两种文化理念:

首先,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热爱民族文化,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厚植民族精神。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民族之魂,离开了传统文化,当代文化就失去了生生不息的生命源泉。重视对本土文化、传统文化的深度开掘与积极扬弃已成为世界各国母语课程所达成的一个共识。

在文化意识高度自觉的今天,弘扬传统文化具体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要热爱本国的母语。许多国家的课程标准都强调语言学习与文化的关系,法国强调要给学生提供法国文化的要素,俄罗斯强调在学习俄语的同时应向学生介绍俄罗斯文化,从语言的层面关注对本民族文化的传承同样也是高中语文新课标一个重要思想:教育学生爱中华民族的语言,爱自己的文字,爱这些语言文字写成的优秀文学作品,爱写出这些优秀作品的伟大的作家,爱这些作家的崇高人格和爱国情怀。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中国兴起的汉字文化学、语言文化学的研究表明:语言是民族文化的结晶和载体,汉语言文字重意会、重神摄、重具象,具有鲜明的生命特征和文化内涵,由其整合而成的言语作品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展现。充分开掘汉语言文字及作品所深含的文化意蕴,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对本国语言文字的亲近感、认同感与热爱的情感,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育民族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重要价值。二是追求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语文教育负有传承民族文化,为学生的一生打好“精神底子”的重任。因此,高中语文新课标指出:“通过阅读和欣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①文化是人创造的,同时,文化也能创造人,发展人,因此,引导学生沉潜于中华五千年生生不息的文化长河中,让其思索玩味,感悟探究,从而丰厚文化底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成学生完整性人格的建构,达成语文教育所追求的“立人”目标。

其次,尊重、理解多元文化,形成开放的文化胸怀。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各国文化自然也呈现也多样性、异质性的特点。“多元文化”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世界各国的文化,世界上有一百多个国家,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二是指民族文化,全世界有许多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独特的文化。21世纪的中国,是一个开放的中国,“一个世界,多种声音”是人类追求的一种理想的生存状态,敞开海纳百川的广阔胸怀,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是我们应有的一种文化姿态。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顺应这一时代要求,明确规定:应具备开放的视野,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吸取人类优秀文化营养。主张用多元文化建构学生的精神世界,养成新的国民素质和文化品格。同时,开放的文化观有利于促进文化的整合与文化的增值,促进本民族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因此,对待多元文化,我们首先要尊重,其次要尽力去理解,“学会尊重、理解作品所体现的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流派风格的文化,理解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做出恰当的评价。”②

第二,突破了传统的“教师优势文化”,凸显了学生的文化传播者和创造者地位。中国传统文化是成人本位的文化,是“儿童缺席”的文化。在传统的语文教育中,教师的身份存在着被过分尊崇、魅化的倾向,教师始终被看作是“代圣人立言”的权威,是至高无上的真理拥有者,是文化的唯一传播者,而学生则被看成是接受文化的容器,对文化没有任何的解释权与发言权,因而,本该充满生命活力与文化意蕴的教育过程被异化成一种单纯的“文化搬运”或“文化复制”的过程。

在当今开放的文化语境下,传统的师生关系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现代教学理论张扬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一理念,从文化的角度来说,语文教学应赋予学生学习文化、传播文化、探究与创造文化的权利。高中语文新课标规定:“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③“注意观察生活中出现的各种语言文字现象,思考从现实中提取出来的文化问题,积极参与本地区文化建设。”④这些表述闪耀着新的思想光芒,它不仅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一种确认,而且从时代的特点出发,肯定了后现代文化视野下年轻一代在文化传承和文化创造中所发挥的主体作用。

教育文化学、人类学把人称之为“文化的物种”,是“智慧的动物”。那么,就语文教育而言,学生同样也是处于特定文化境域中的一种文化存在,接受了九年义务教育的高中学生,已形成一定的文化观,具有较为开阔的文化视野,他们不仅受到传统文化的濡染,而且浸润于多元而开放的当代文化之中,因此,“师授生受”的传统师生关系将会被无情地颠覆,按照美国文化学家玛格丽特·米德的说法,后喻文化将不再雄霸一方,取而代之的是后喻文化、互喻文化、前喻文化的相融并存,也就是既有教师向学生传播文化的传统方式,也有师生之间相互传播文化的现代方式,传统方式与现代方式的融合可以说是促成师生共同成长、共同发展的最佳途径。

高中语文新课标不仅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而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本地区文化建设”,从一个崭新的角度指出:学生不仅是文化传播者,而且是文化建设者、文化创造者。创造是人类的本质,是人的最主要、最核心的存在方式,引导学生“学会创造”是当今世界教育的主流。高中语文新课标注重培养学生对各种文化现象的敏锐嗅觉和深切洞察力,鼓励学生对纷繁复杂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做出各种文化探究和个性化诠释,究其本质,这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一种尊重,是对其文化本性的一种释放和张扬,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生成,有利于推动学生的价值生命的实现。

第三,语文教材由凸显工具性和思想性到追求生命意蕴与文化内涵。教材问题是整个基础教育的核心问题之一。长期以来,高中语文教材在编写上存在这样的倾向,即过度地凸显工具性和思想性,一味地强调语文教育的技能训练和对学生的思想灌输功能,而忽视了汉语言文字和言语作品内在的文化特征,以及语文教学本应负载的进行文化传播文化整合与文化创造的功能。随着20世纪末语文教育大讨论的深入展开,人们对于语文教育的本质有了更加明晰和科学的认识,那就是“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对传统教材深入反思的基础上,高中语文新课标坚持一种科学的编写理念,即“教科书选文要具有时代性和典范性,富于文化内涵”。⑤这与世界各国母语教材重视其文化构成,追求文化内涵、生命意蕴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

文化作为教材的母体决定了教材的文化品性。在现代教育新理念的烛照下,高中新课标所设计的五个选修课程中,其中的“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文化论著研读”这三个系列比较鲜明地体现了对文化的关注。同时,在新的编写理念的指导下,课标新教材突出了文化特征与文化功能,更加注重中华传统文化与人类进步文化的融合,语文教材成了学生学习民族文化、理解多元文化、吸收汉族和其他民族文化智慧的发展平台。

中华五千年文化能够以其博大精深给予学生丰厚的文化营养;当代文化如一脉清新的、活泼的溪流滋养学生的心灵;外国文化以其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与文化特征让学生体验异域世界的缤纷多彩。透视语文教材,人类的生命流转,社会的沧桑巨变,文化的发展延迁应如一幅幅图画尽展学生眼前: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经》时代原始而曼妙的爱情吟唱;可以体验到《论语》里儒家智慧的灼灼光亮;《红楼梦》———这部中华文化的精粹集锦,透过它的每一个窗口,我们可以欣赏到不同的文化景致;品味《致橡树》,我们聆听到的是闪烁着时代光泽的爱情宣言;读《活着》,从骨髓里可以感受到生命的悲怆与苍凉;古希腊神话则以其纯朴与浪漫让我们体验到人类童年时代的种种况味;《项链》中玛蒂尔德的虚荣,正映照出人性的不完美与残缺;《老人与海》所体现出的“硬汉精神”能让我们久久回味,深深折服,心灵得以净化和崇高……这就是语文教材,它是学生与传统文化对话、与多元文化交流的一个平台,它是开阔学生的文化胸襟、提升学生的生命智慧、养成学生良好的文化人格的一块丰腴的土壤。

第四,文化研究方法注重感情与探究性整合。使学生“占有文化”是传统语文教育的一个基本目标,达成这一目标的最简单最快捷的方式便是给予,工具理性是其本质。这造成的弊端是:语文教学缺失了生命活力与灵性,本文的文化意蕴被无情漠视,学生的文化悟性被残酷消磨。后现代课程观的代表小威廉姆E·多尔严肃指出:“因视科学为唯一的途径,我们却失去了许多宝贵的东西。我们失去了或至少忽视了故事(我们的文化)与精神(我们作为人的意识)。”⑥因此,要想促成学生生命的整体生成,既需要以感悟、体验为主要方式的感性教育,也需要以探究、创造为主要方式的理性教育,二者的有机统一才能形成一种完整性教育。从高中语文新课标的具体表述中,我们可以梳理出进行文化研究的两种互为补充的方法:一是文化感悟;二是文化探究。

汉语是文化特性很强的一种语言。传统语文教育在遵循汉语文文字自身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总结出了如诵读、涵咏、体味、积累等诸多行之有效的感悟方式,这些方式以学生主体的生命体验为主,在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同时,能够增加学生的文化积淀,拓开学生的精神文化空间。基于此,高中语文新课标在附录中建议学生诵读先秦散文、唐宋散文、《诗经》、楚辞、唐诗、唐宋词、白话诗文等,使学生跨越千年的时间屏障与古人对话,在品味语言形成良好语感的基础上,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实现人类文明的精神火种的传承和发展。

同时,我们所生存的世界不仅是一个物理世界、生物世界,也是一个文化世界,人类在这个多元世界中生存、繁衍与发展。作为文化存在的学生只有超越狭隘的课堂文化场,走进并遨游于曼妙多姿、情彩盎然的文化世界之中,才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浓郁与厚重,才能体味到多元文化的异彩纷呈。然而,文化的世界是没有边际的,教师不可能带领学生去涉足每一个领域,去撷取每一朵文明的浪花。因此,从自己的兴趣和经验出发,去探究,去发现,去体验文化专题所带给我们的惊奇与欢愉,就成为一种有效的方式。探究是高中生的天性,同时,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更是高中语文课程的一项重要任务。高中语文新课标鼓励学生“借助工具书、图书馆和互联网查找有关资料”⑦,“能通过多种途径,开展文化专题研讨”⑧,“应积极开发和利用本地文化资源,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社会现象考察文化问题,进行分析和解释,提出自己的见解”⑨;同时,在选修课程所举十二例中,其中的“唐诗选读”、“中外戏剧选读”、“中外小说戏剧名著精读”、“先秦诸子论著选读”、“中华文化寻根”、“社区文化专题”等,都提倡通过自主和探究的方式学习、研讨各种文化形态,进行审慎的文化反思和富有创意的文化建设,这有利于学生养成敏锐而深刻的思维,增强学生探究的兴趣、自觉探究的意识和探究的能力,形成对自然、社会与人生的深切洞察和理解。

注:①②③④⑤⑦⑧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6、11、7、29、26、12、12、21页。⑥ 小威廉姆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中文版序),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页。

点击显示
【谈高中语文新课标的文化观】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mip.zidianfy.com/yuwen_288934/
教案设计推荐
热门教案设计推荐
  • 教案设计
  • 教学分析
  • 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