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什么》文本细读
《我是什么》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它是一篇优秀的科学短文。文章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生动形象地向我们介绍了自然界中水的不同形态及给人类造成的利弊影响。乍读《我是什么》,你会觉得课文不怎么样,读着读着,便会读出味来了!
都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鲁迅说:“记人,就要记他的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可见,透过眼睛可以窥见人的内心世界。而我们同样可以从题目去了解文章的大概内容,作者的写作意图。然而我们的作者似乎想跟我们“玩捉迷藏”。课题以疑问词的形式出现,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想,到底作者要介绍什么呢?一颗强烈的好奇心会驱使我们迫不及待地读下去。读到最后,作者依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这到底是什么,而以同样一个问句“我是什么?”结束。不过此时,我们的心中也已有了答案,这就是水。我们不禁为作者的高明而赞叹,一番阅读后,一股强烈的成就感就随之而来。
带着这份满足感,我进行了第二次的文本之旅,不免会被作者的巧妙“布局”而折服。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水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云、雨、雪等是人们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但是我们很少把水和它们联系起来,琢磨其中的变化规律和科学道理。当然,这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是比较陌生、深奥的,可作者却巧妙地用六个“变”——我会变。太阳一晒,我就变成汽。升到天空,我又变成无数极小极小的点儿,连成一片,在空中漂浮。有时候我变成小硬球打下来,人们就管我叫“雹子”。到了冬天,我变成小花朵飘下来,人们又管我叫做“雪”。即刻,孩子们会被这“孙悟空式”的多般变化所吸引,如此生动、形象地为孩子们介绍云、雨、雹、雪的形成,充满神奇,又不失童趣。行走在字里行间,我们也会不知不觉地走进课文描述的情境之中,自己仿佛也成了千变万化的“水”:先乘着阳光到空中飘浮,连片为云;遇冷凝结,或为雨,或为雹,或为雪;落在地面,就在“家”(江河湖海)中睡觉、散步、奔跑、跳舞、唱歌、开大会。拟人的手法为文章更增添了不少的“人情味”。接着,作者就用“温和”、“暴躁”这一对反义词点出了水的脾气,提醒人们水也有自己的个性“变化”,它能为人类做许多好事,同时也会做很多坏事。
另外,作者在用词时也颇为讲究。比如“我在空中漂浮着,碰到冷风,就变成水珠落下来。”“有时候我变成小硬球打下来,人们就管我叫“雹子”。“到了冬天,我变成小花朵飘下来,人们又管我叫“雪”。”看似简简单单的三个动词,却很值得我们关注,它突出了各事物的特点,而作者也正遵循了这样的规律,将各词用得恰到好处——水珠落下来;雹子打下来;雪花飘下来。此刻,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读得有情趣,读得津津有味,从而使学生陶醉于这样的画面中,真正将学习变成一件快乐的事。其次,同一个“管”也有不同的“味”:人们管我叫 “云”。人们就管我叫“雨”。人们又管我叫“雪”。三个同样的句子,却是三种不同的层次表达;“人们想出种种办法管住我,让我光做好事,不做坏事。”显然,此“管”又非彼“管”,读来顿感这是一个多么淘气的孩子啊,要完全降伏它,就需要我们付出艰苦的努力。既点出了人们的良苦用心,又道明了这生命之源——水的重要性。难道这不是作者的匠心之举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