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燕
教学目标:
一着重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
同时学习对比、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
二学习无产阶级革命先驱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精神,树立革命的人生观,为建设社会主义强国而努力奋斗。
教学设想:
一布置预习:读一遍课文;查字典弄懂不认识的字词;提出不懂的问题。
二如何理解这一艺术形象的典型意义,这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要根据散文诗的特点加强朗读、背诵,在讲解和反复朗读的过程中,紧紧围绕三幅画面引导学生加深理解。
三结合课文,运用象征手法,以《铺路石》或《牛》为题写一篇散文。
四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了解作者写作《》的经过及《》的战斗作用、现实意义;弄清以大海为背景的暴风雨到来前夕的三幅图画,正确划分段落。
二通过与海鸥、海鸭、企鹅的对比,学习对比、拟人修辞手法。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课前预习。
教师检查预习。提出要求:要学生把不懂的问题提出来,(要求认真听别人提问题,结合课文分析解决)。(在提问题的基础上),明确:要掌握下列几个拼音;呻吟()胆怯()翡()翠蜿蜒()(拼音可用小黑板展示,让学生上黑板填写)。
二
介绍作者。
高尔基(1868—1936),苏联作家,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生在木工家庭,当过学徒、码头工、面包师傅等,曾流浪俄国各地,经历丰富。1892年开始发表作品,早期作品多半是描写沙皇统治下的人民的痛苦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1905年和列宁会面,思想上受了很大影响,1906年发表了长篇小说《母亲》,反映了俄国工人阶级的革命斗争,被列宁称为是“一本很及时的好书”。高尔基的小说有《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剧本有《底层》等,除此以外,作者还写了许多政论、特写、回忆、文学论文等,对世界文学的影响很大。
三
解题。
这是一首散文诗,散文诗是一种文学的体裁,它是富有诗意的散文。作为苏联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者高尔基,为什么在1901年3月要写这样的散文诗呢?指定学生读注①。注释告诉我们,高尔基写这首诗是在一九0五年俄国第一次大革命的前夜,当时人民群众的革命运动风起云涌,沙皇反动政府加紧了对人民的镇压,正是革命与反革命激烈搏斗的时候。高尔基当时在彼得堡,亲身感受到了工人运动、学生运动的磅礴气势,目睹了沙皇政府镇压学生运动的残暴罪行。他为了热情地歌颂无产阶级革命先驱,揭露沙皇反动政府,抨击机会主义者、资产阶级自由派的丑恶嘴脸,就写下了《》这篇散文诗。作者以为题,一是醒目,可以象征无产阶级革命先驱,二是可以躲过沙皇检查机关的耳目。
四
讲读课文。
(一)分段。
这篇课文以大海为背景,教师朗读一下,请大家注意暴风雨到来前海面景象的变化,然后考虑一下,大致可分为几幅图画。
1.教师范读全文。
2.学生回答问题。
3.教师小结:全文着重描绘了三幅图画。第一幅,从“在苍茫的大海上……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第二幅,从“乌云越来越暗……是的,遮不不住的!”第三幅,从“狂风吼叫……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三幅图画就是全文的三段。第一段写对暴风雨到来的渴望;第二段写为暴风雨迫近而欢乐,而号叫;第三段,写在暴风雨就要来临时发出了胜利的预言。
(二)分析第一段。
现在我们学习第一段。
1.指定学生朗读1—3节,要求学生思考:在暴风雨到来前,周围的环境怎样?有什么表现?
学生讨论,回答。明确: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说明一场暴风雨正在孕育。(板书有着重号的词语,下同。排列格式见板书设计
总表)就在这样特定的环境中,像黑色的闪电,在乌云和大海之间高傲地飞翔,表现了勇敢无畏的矫健姿态。
2.教师追问:作者为什么用黑色的闪电来比喻?又为什么用“高傲”来修饰“飞翔”?在回答后告诉学生:这里的“黑色”不是贬义词,是写本身的颜色。用“闪电”既可以写出的矫健姿态,又可以在乌云密布、大海苍茫的背景上出现一点亮光,使人们在沉闷的空气中从身上看到光明,看到希望。这里的“高傲”,不是通常所说的自以为了不起,而是褒义词,有意气风发的意思,形容藐视恶劣环境的英勇气概。
接着,作者紧扣“高傲地飞翔”用“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来描写飞翔时的气势,突出了搏击风云、无所畏惧的性格,在描写“飞翔”的同时,又着力写了的叫喊声,并通过乌云听出这叫喊声的含义,从反面衬托了的战斗力量和胜利信心。而这一切,都说明了对暴风雨的渴望和追求,同时暗示暴风雨将必然来临。
3.学生轻声朗读1—3节,体会对暴风雨的渴望和追求。
4.指定学生朗读4—6节。要求学生把描写海鸥、海鸭、企鹅的词语划出来。
学生读完后,指定学生回答(板书:呻吟、飞窜、恐惧、掩藏;呻吟、吓坏;胆怯、躲藏)。教师追问:这些词语表现了这三种海鸟怎样的共性?学生回答。明确:海鸥、海鸭、企鹅象征了俄国第一次革命前夕胆小的机会主义者和软弱的资产阶级,他们的共性是害怕革命、逃避革命。为了揭示这个共性,作者采用拟人的手法,根据海鸟的不同特点,让“恐惧”、“吓坏”、“胆怯”三个意义相近的词反复出现,从而对他们害怕革命的丑态进行漫画式的勾勒和无情的揭露。
5.指定学生朗读4—6节,要求认清三种海鸟在暴风雨到来之前的丑态。
学生读完后,提问:作者为什么在对三种海鸟作了无情的揭露后,又转换语气热情赞扬?学生回答。明确:这样写有两个作用:一是与开头呼应,可以让海鸥、海鸭、企鹅与形成鲜明的对比;另一个是承上启下,原来大海苍茫一片,这时已经“泛起白沫”,由于背景的变化,画面也就变化了,这样很自然地进入了第二段。(板书:只有……)
(三)朗读第一段。指定一女同学读1—3节,一男同学读4—6,全班同学从“只有那高傲的”起齐读。要求爱憎分明、读出感情来。
五
课堂练习:
(一)抄写:苍茫、高傲、渴望、火焰、呻吟、飞窜、掩藏、蠢笨、胆怯。(每个词抄三遍。)
(二)运用比喻手法,依照“象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一句,按照下边的意思各造一句比喻句。
1.形容列车在原野上驰驶。(列车风驰电掣般在原野上飞驰。)
2.形容月亮又圆又亮挂在蓝天上。(银盘似的月亮挂在蓝天上。)
六
课外作业
:
熟读、背诵1—6节。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一
通过第二、第三幅图画的分析,进一步了解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精神,并了解的象征意义。
二
了解《》的写作特色。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
检查作业
。
指定2—3名学生背诵1—6节。
二
讲读第二段。
上次我们学习了第一段,重点是写对暴风雨到来的渴望,现在学习第二段,重点写暴风雨迫近时的欢乐。
(一)指定学生读7—11节,要求思考:环境起了怎样的变化?学生朗读后,由学生讨论回答。明确: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直压下来,雷声轰响、狂风肆虐,把波浪抱起,甩到悬崖上,摔成尘雾和碎末。大海呢,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雷声,波浪还在愤怒的飞沫中呼叫。
教师追问:这一环境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讨论、回答。明确:说明俄国当时白色恐怖严重,反动势力猖獗,革命与反革命的斗争激烈。特别在第8节作者在写狂风与巨浪搏斗时,用了“紧紧”、“恶狠狠地”、“把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等词句,进一步说明当时革命与反革命斗争已经到了短兵相接的程度。但是,尽管反动势力猖狂一时,敏感的精灵——已听出了它们的“困乏”。这告诉我们革命正在向有利于人民的方向转化。
(二)提问:在这险恶的环境中,的表现怎样?学生可以默读课文,讨论、回答。明确:不畏强暴,它飞舞着,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它面对猖狂的反动势力充满信心地大笑,还大声号叫,它为暴风雨的迫近而欢乐,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革命是必胜的。
在险恶的环境里,如此英勇,决不是偶然的,让学生齐读11节,思考:,为什么如此敏感,如此英勇?学生读后回答。明确:那时马克思主义已在俄国人民中广泛传播,无产阶级革命先驱——在险恶环境中用马克思主义的望远镜观察斗争形势,已经听出了“雷声”的“困乏”,已经看出“乌云遮不住太阳”,也就是说,看到历史的必然规律,是无产阶级取代资产阶级,沙皇政府必将灭亡,人民必定胜利,因此就在暴风雨迫近时特别欢乐,无比英勇,表现出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作者用了“敏感的精灵”、“早就听出”、“深信”等词语来描写,不仅使我们从外在形象上了解了,而且使我们从一定的思想深度上感受到了这一形象的高大、可敬。
三
讲读第三段。
斗争进入高潮,第三幅图画展现在我们眼前,现在我们学习第三段。
(一)教师读12—16节。要求学生讲一讲看到的是怎样一幅图景。
学生口述第三幅图画中乌云、雷电与大海搏斗的情景。明确:这是一幅暴风雨就要来临的图景,狂风吼叫,雷声轰响,乌云象火焰,闪电象火蛇,而大海呢?勇敢迎战,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并且越战越勇,终于怒吼了。这一切说明,革命的形势迅猛发展,一切反动势力终于陷落在人民的汪洋大海中。这里从“狂风怒吼”到“大海怒吼”,既表明了斗争的激烈残酷,又说明了革命发展的趋势,预示着旧世界必将被人民摧毁,新纪元必将由人民来开拓。
(二)学生齐读12—16节,学生思考:在这革命高潮中,作者怎样描写?
学生回答。明确:作者让我们先闻其声,后见其形,最后再闻其声。这里着重写了的叫喊,三次出现“暴风雨”,一是说明暴风雨即将来临,以胜利的预言家的姿态号召人民要迎接暴风雨,敢于斗争,敢于胜利。二是表明了对暴风雨的渴望。表现了人民对沙皇反动政府的强烈仇恨,迫切地要求推翻沙皇政府。三是加强了文章的气势,表明人民群众一旦起来以后,其势如急风暴雨,锐不可当,从而热情地歌颂了人民的力量(板书:叫喊:三个“暴风雨”)。
(三)指定一学生读12—13节,全班齐读14—16节,进一步体会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四
听全文配乐朗诵(或由教师有感情朗诵)。
五
教师小结和课堂练习。
(一)提问:读了《》思想上受到了哪些启发?学生回答。明确:教育我们对革命事业要永远充满信心,树立革命的人生观,在前进的道路上,要不畏艰险,敢于斗争,敢于胜利。
(二)本文运用了象征手法。象征是用具体事物表示某种抽象的概念或思想的写作方法。请大家细读课文,填写下列空白:
象征(俄国无产阶级先驱者)。海鸥、海鸭、企鹅象征(胆小的机会主义者和软弱的资产阶级)。暴风雨象征(风起云涌的革命运动)。太阳象征(光明的未来)。乌云、闪电、狂风象征(一切反动黑暗的势力)。
再举一些常见的事物,如青松、红旗、鲜花,说说它们象征了些什么?
明确:红旗象征革命,青松象征坚贞的气节和永垂不朽的精神,鲜花象征许多美好的东西(如美丽、幸福、友谊等)。
六
课外作业
:
(一)“思考和练习二、三。”
“思考和练习二”答案:——相同点“都是运用了象征手法。不同点:1.前者是着重揭露国民党反动政府的黑暗统治,后者是歌颂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2.前者着重写作者的主观感受,后者通过对暴风雨到来前形象的塑造来抒发思想感情,较为偏重客观描述。3.两篇文章都写到雷电,前者指革命力量,后者指反动势力。
(二)结合课文,运用象征手法,用《铺路石》或《牛》为题,写一篇散文。
============================================================================
《》破折号浅析(教师中心稿)
破折号表示文中注释性的部分和意思的跃进。“破”是点破、注释的之意,“折”是中断、转折之意。注释和跃进有许多不同的情况:有的表示夹注或进一步补充,有的表示提示下文、援引成文或总结上文,有的表示意思的突破或飞跃,有的表示迟缓或中断,有的表示声音的延续,有的表示数目或路途的始末。所以破折号的任务最繁重,也是一种最难用的符号。
《》是前苏联革命作家高尔基写的一篇著名的散文诗,本文在写作特色上除了运用象征手法外,破折号用得也很多,共有10处。又由于这是一篇翻译作品,破折号的用法就更为特别。于之配套的人教版教参仅对其中的2处有明确交待,其余8处未予说明。而文中的许多内容均要依靠破折号来进一步加深理解。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心得及有关语法资料对此作一探讨,以就教于大方。
(1)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它叫喊着,——就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欢乐。
破折号前面的内容写飞翔的姿态,后面的内容则写乌云。从句法上分析,“就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是一偏正词组,用来修饰后面的“乌云听出了欢乐”。显然这里的破折号表示意思的转换。
(2)在这叫喊声里——充满着对暴风雨的渴望!
在这叫喊声里,究竟怎么样,此处没有描述,所以这里的破折号表示意思的中断。
(3)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呻吟着,它们在大海上飞窜,想把自己对暴风雨的恐惧,掩藏到大海深处。
破折号前后都有“呻吟着”,表示意思的反复和跃进。
(4)海鸭也在呻吟着,——它们这些海鸭啊,享受不了生活的战斗的欢乐:轰隆隆的雷声就把它们吓坏了。
由对海鸭的描写转到对海鸭的评论,破折号表示意思的转换,同时还起舒缓语气的作用。
(5)看吧,它飞舞着,像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它在大笑,它又在号叫……它笑那些乌云,它因为欢乐而号叫!
“第一个破折号表示追加注释,突出的本质特征。第二个破折号表示意思的廷伸和跃进,从‘叫喊’到‘大笑’‘号叫’,更显示它的革命的乐观和大无畏的气慨。”(教参)这里的“追加注释”,实际上就是解释说明。
(6)
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遮不注太阳,——是的,遮不注的!
第一个破折号表示提示下文;第二个破折号表示强调,显示对革命必胜的信心。
(7)——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
这是的战斗的呐喊,破折号相当于引号,引人注目。
(8)——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这里的破折号一方面相当于引号,另一方面起到总结全文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