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愚公移山
教学目的
1、文言文的诵读。
2、掌握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3、学习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教学重点:
目标1
教学难点 :
目标1 目标2
教学时间:二课时。 课前预习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太行(hang)万仞(ren)惩(cheng)塞(se)
汝(ru)曾(zeng)诸(zhu)箕畚(ji ben)
荷(he)孀(shuang)龀 chen 叟(sou)
匮(kui亡以应(wu)厝(cuo雍(yong)
1. 熟读课文,看注释,查字典,试翻译全文。
教学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 (课外阅读读后感)3'
二、创设情景导入 新课。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现在,我们一起去看看这个传说。
学生根据注释简介作者。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三、朗读指导。(目标1)
1.朗读课文(可教师范读,学生试读、齐读,也可听课文录音,朗读时注意正音。)
2、教师作朗读停顿的指导。
(1)关于标点符号的停顿。一般来讲顿号停半拍,逗号停一拍,句号、问号、感叹号停两拍。
(2)关手段与段之间的停顿。段与段之间停顿可长一些,一般3~5拍即可。
(3)关于句中的停顿。句中的停顿,按朗读时感情表达的需要或换
气的需要可适当作短暂的停顿,但要以词或短语为单位,以不念破句为标准。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子孙荷担者是一个短语,中间不能停顿,如果停顿了就破坏了短语义的完整,这就叫念破句。
四、翻译文言文。(目标2)
1、 翻译方法指导;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必须忠实原文,字字落实。根据文言文与现代文的不同特点,翻译时可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加。文言词以单音节为主,而现代文则以双音节为主。有些文言实词的基本意义保留至今,只需在原词上加一个字,变成现代的双音节词。如方即方圆指面积。
(2)改。有些文言实词至今已不用了,可以改换一个意思相近的词
来代替。如切可改为丈。当然,侧的长度不等于丈,但这里的万例是虚数,所以,可以用万丈来代替。
(3)补。文言文中通常有省略主语、介词的宾语和量词等,所以翻译时,必须补出。如二山即两座山。
(4)调。文言文的语序有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需要调整。如
甚矣,汝之不惠这是谓语提前的倒装句,翻译时可作你太不聪明了!
(5)省。文言文中的发语句,即句首的助词,或句中语气助词,如果省略后不影响原意的可省去。如虽我之死之字是助词,在句中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翻译时可省略不译。
2、请学生翻译课文。
3、在学生翻译时,老师可穿插提问重点词语的解释。
者:相当于……的人。面:面向着,名词用为动词。毕:全。险:指险峻的大山,形容词用为名词。其妻:其,代词,他的,指代愚公。以君之力:以,介词,凭,靠。之,助词,的。遂:于是。箕畚;用箕畚装土石,名词用作状语。笑而止之:而,表修饰,相当于着。之,代词,他,指代愚公。毛:草木。加增:加大增高。自此:从此。
五、教师小结 (目标3)
《愚公移山》一文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
六、布置作业
A、 背诵课文第三段。
B、 完成练习二、三、四。
C、 讨论练习五。
七、说课精要
通过诵读方法和翻译的指导,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
八、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文言文的背诵。
2、分析文章内容。
3、学习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教学重点:
目标2 目标3
教学难点 :
目标3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背诵全文。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3、课后练习四。
一、课前三分钟。(课外阅读读后感)
二、创设情景,导入 新课。
请一学生简述故事。
上节课,我们已经翻译全文,疏通词语,大致理解课文的内容。这节课,我们再来细读课文,深入分析。
三、分析文章内容。(目标2)
1. 分角色朗读,理解对话双方的语气。
2. 抽查一女同学背诵第三段。
3、提问: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与河曲智臾说的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毛,其如土石何?两句话意思相近,语气上有什么不同?
讨论并归纳:
这两个人物所说的话,表面上有相似之处,但目的全然不同。愚公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清气较轻,说的是她的真实想法。但她并不反对移山,所以接着就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焉置土石?智臾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阻止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得十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其如土石何反问语气很重,则简直是嘲笑愚公无能了。因此,这两句语气不同。
4、 (1)问:请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2)问: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
(3)问:文章中两个人物的名字,以愚公和智臾对举,有什么深意?
5、 学生小组交流并归纳。
(1) 课文共有四个自然段。
第一段:写故事背景。
第二段:写愚公决心移山,得到全家支持,并排除疑难,立即行动。
第三段:写愚公驳斥智臾的错误观点。
第四段:写愚公愿望的实现。
(2)[l]两座山非常大: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切。
[2]年老力衰,人员少:年且九十。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3]工具简陋,运土路程远: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3)愚公动员全家的力量,克服山高且大;年老力衰;人员少;工具简陋,运土路程远等这么大困难,表面看来愚不可及。但愚公不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在于他有远大的抱负,从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以看出,他的移山是为了造福千千万万人和后代子孙。此外,他对移山的信心来自他在人和自然关系的问题上的正确认识,他懂得人的力量是无穷匾的,而山不加增。他的见识远远高过一般人之上,真是大智若愚。而智臾只是从静止的眼光看问题,认为自然条件无法改变,而且只看到一代人的力量,从而断定人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真是鼠目寸光。以上分析说明愚者不愚,智者不智。这一颠倒不仅加重了对比的色调,而且具有讽刺的效果。
6提问:愚公移山的成功说明了什么?访归纳中心意思。(目标3)
7、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教师适当补充。
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奋斗的道理。
四、教师总结
《愚公移山》是一篇寓言。对寓言的理解要通过故事叙述了解故事所寄寓的深刻含义。而不要纠缠这个故事是否真实,神话给足是否与迷信有关,甚至用现代的眼光审视愚公的形象等。这些都与阅读寓言的本义有违背的。
五、布置作业
A、完成练习二、三、四。
B、完成练习五。
C、写一篇读后感。
六、说课精要
通过问题式教学法解决文章的思想内容,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